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刘艳代表:不要拼命考研,更要丰富实践
  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刘艳指出,这次疫情让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数量、能力双不足的短板暴露无遗。她建议,加大对知预防、懂治疗、能应急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丰富实践教学,别让人才培养只局限于书本之上。
  “众所周知,2003年SARS之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一度受到重视,但这种重视被时间所淡化,包括我们的公共卫生医学教育。”刘艳代表直言,这次疫情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在刘艳代表看来,其中首个涉及的就是队伍建设问题。她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流失多,且多数是防病关键岗位、青年、中高级职称,这与医疗机构近年的蓬勃发展形成巨大反差,呈现“倒挂”现象。本次疫情防控中,部分重点岗位明显青黄不接,岗位吸引力不够,越是基层越是力量薄弱。此外,医疗机构人员缺乏对公共卫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相关学习和培训缺失。
  同时,绩效激励问题也不可忽视。刘艳代表告诉记者,经过调研显示,基层公共卫生人均绩效年增长率为6%,明显低于同期城镇单位就业人员10.98%的平均年增长率。再者,职称聘任也长期不到位,直接影响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为此,刘艳代表建议,加强公共卫生医学教育和能力培养,提升公共卫生人才专业能级。不过,她强调,要完善院校教育,“对于公共卫生人才缺乏的补救,显然已在有关部门的视野之内,而且措施迅速。”
  但刘艳代表指出,增加名额固然很好,可在保证规模的基础上,也要避免出现一些“短视”问题。“当下,一些高校对于公共卫生领域的人才培养仍以书本为主,甚至压缩实习实践时间和强度,大学五年级基本不安排课程,而是支持学生考研去名校深造,使得一些本科阶段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并不扎实的学生,在拼命考研。”她说。
  为此,刘艳代表建议,要加大优质本科公共卫生专业投入,加大对知预防、懂治疗、能应急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探索公共卫生本硕、本博学制,以确保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的一贯性。
  同时,也要丰富实践教学。刘艳代表指出,扎实的专业功底加良好的应急能力是一名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才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然而,现有培养模式依赖重教材理论轻实践培养,进入公共卫生专业领域较晚。建议课程提前,增加实践基地,丰富实习内容。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强化职后教育这一问题。刘艳代表指出,应进一步探索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机制、三级公共卫生网络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加强医疗机构的相关学科建设、人员公共卫生知识培训,协同提升临床医师队伍公共卫生专业技能和实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