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书写脱贫攻坚路上的“人才力量”
厦门推动优秀人才和创新资源向农村农业领域集聚
  本报讯 人才是精准扶贫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厦门市发挥人才引领支撑作用,推动各类优秀人才和创新资源向农村农业领域集聚,以人才先行带动产业转移、技术下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下派制”+“平台制”
  选优科技人才带动脱贫
  厦门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扶贫、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创新实行“下派制”和“平台制”,通过“线下选派”和“线上对接”两种方式,遴选优秀科技人才服务“三农”工作。
  需求导向创新“下派制”。以岛外四区23个镇街的需求为导向,选派市、区两级科技人才全脱产进驻,定点建立工作站和联系点,开展科技服务,2018年至今,已累计下派三批次207名科技特派员。下派人才“专业强、素质高”,本科以上学历超九成,半数以上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其中不乏专业博士、教授级专家和市级拔尖人才等高端人才。
  线上对接推进“平台制”。在PC端和微信小程序上,开通“厦门市科技特派员与技术服务对接平台”,发动各类专业人才注册会员,现已注册个人科技特派员905名、法人科技特派员43家,镇街和科技特派员通过“线上对接”,可以灵活开展短期专项技术服务和产学研合作,解决农民实际难题。 
  “土专家”+“洋博士” 
  嫁接智力资源引领脱贫
  聚焦农村产业发展、精准扶贫工作,推动优秀党政年轻干部汇聚基层一线,2019年以来,厦门市委组织部从国内顶尖高校战略性选拔引进11名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安排136名选调生到经济欠发达的镇、村挂职锻炼,分别担任科技副镇长、村党组织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务,协同现有农村科技人才,合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
  开展产业扶贫。将接地气的产业专家和高学历的年轻干部结合起来,组建产业扶贫工作小组,开展产业发展调研,对接高校资源、平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发展。2020年,厦门市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横向课题1690项、合同金额4.32亿元,建立和孵化136个科研基地及企业、转化成果60项。厦门大学、海洋三所等科技人才,牵头联合省内10多家企业,建立福建省对虾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获得了国家审定的5个水产新品种,其中,“厦门虾苗”销量占据了全国半壁江山。
  开展技术扶贫。科技人才深入村居农舍,将政策宣传、技能培训、项目试验转移到田间地头,提供产前示范指导、产中跟踪服务、产后回访反馈“链条式”服务,帮助解决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难题。福建省亚植所选派科技特派员到翔安区新店镇,与农民开展合作,示范带动建设800亩名优火龙果新品种选育基地,年产量达1500吨,成为厦门最大的火龙果生产基地,翔安新店镇被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2018年至今,下派制科技特派员累计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渔民电商、种植技术培训116次,参加培训农民、渔民6220人。
  开展文化扶贫。扶贫重在扶智。厦门科技人才既送科技服务,也送文化服务,大力实施“文化下乡”工程,因地制宜策划“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紫云黄厝泥土芬芳”乡土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规民约、引导和培育文明新风,为脱贫致富集聚精神力量。去年以来举办各类科普、健康、乡村振兴文艺演出、科普进校园等活动36场,参与群众近万人。 
  “引进来”+“走出去”
  激励优秀人才服务脱贫
  厦门紧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对人才和技术的迫切需求,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向艰苦偏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为该市乡村振兴和东西部扶贫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加快引育农村实用人才。围绕“六稳”“六保”,实施多项举措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一线,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储备充足的人才资源。近三年来,累计引进4万多名毕业生到岛外工作。今年以来,对农村基层单位见习生补贴政策进行升级,牵线搭桥144名待就业毕业生到农村地区开展见习上岗。实行农村实用人才项目单列评审制度,帮助160多名农村人才入选区级人才计划。此外,鼓励农村人才创新创业,完善支持农村人才信贷服务,农村人才优先优惠享受,今年来共发放农村创业人才贷款5000余万元。
  主动服务国家扶贫战略。厦门以科技帮扶助力西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组建“厦门赴临夏州科技扶贫工作队”,先后选派60多名科研业务骨干,围绕当地特色产业科技攻关,培育“短平快”“附加值高”的脱贫致富产业,推进临夏种植业的产业升级和农产品系列开发、增值和利用,探索一条东西部科技扶贫协作发展的新路子。2017年来实施扶贫计划项目47项共计470万元,培育与带动临夏5家企业新增产值2320万元、就业人数1210人。先后新开发紫斑牡丹系列产品8个、啤特果功能饮料产品3个、百合保鲜产品1个,实现产品项目推广并新增产值近亿元。同时,推动建成科技示范村(基地)21个,科技示范户1225户,举办培训班15期1600人,用心用情书写脱贫攻坚路上的“人才力量”。
  (通讯员 杨鸿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