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造优“生态”才聚“港湾”
——泉州深耕人才“港湾计划”四年发展综述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2017年2月17日,泉州市人才“港湾计划”正式启动,向全球各类人才抛出富有泉州诚意的“橄榄枝”。
  四年来,泉州针对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痛点堵点,聚焦人才价值实现和用人主体人才工作意识提升,从创新人才管理体制以及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服务机制6个方面,提出27条政策措施,全力激活“产业、平台与人才”“政府、市场与人才”“产业、城市与人才”的“三重关系”,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筑就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的梦想港湾、事业港湾和生活港湾。
  潮涌刺桐港,八方贤才聚。截至目前,泉州累计引进聚集国家级人才计划专家逾百名,入选省级人才计划近700名、市级高层次人才近1.6万名。人才发展指数连续3年在福建省设区市中位列第一档次。 
  产才互促 
  力促“服务支撑”向“核心引领”转变
  泉州秉持“产业带动平台引才、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理念,多元化引进市场化运作、区县(市)共建的各类引才引智服务平台,搭建人才与民营企业对接的桥梁,全力激活产业、平台与人才关系。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以下简称“泉州装备所”)人才济济的景象,就是泉州紧扣产业发展需求“以产聚才、平台引才”的一个缩影。
  2013年,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与泉州市政府共建泉州装备所,聚焦“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坚持全球引才,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英国雷丁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引进一大批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及高层次工程技术精英。截至目前,累计拥有各类人员超260名,引进博士后10名,培养硕、博研究生110多名。各项科技成果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智能电网装备、智能制鞋喷胶机器人等一批项目实现产业化,助推泉州乃至福建产业技术不断走上“领跑”位置。
  泉州装备所为何能催生产业“核聚变”?所长刘海舟说,正是依靠全球化视野引进人才和“顶天(科学前沿)立地(工程产业化)”的发展定位,泉州装备所才能脱颖而出,引领产业发展。
  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瞄准泉州产业发展“靶心”,纷纷在泉州设立研发机构,布局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等高端创新平台,最大限度发挥引才聚智功能。
  在泉州,依托高端公共服务平台引才,“产业带动平台引才、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形式还有很多,几乎覆盖了17个重点产业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依托引进的院士专家及其团队成员,通过与企业的多元化合作模式,推动了泉州企业技术及产品的升级换代,仅院士工作站项目累计已为建站企业年新增产值11.42亿元、年新增效益6.767亿元、年新增税收8785万元,带动建站企业投入2.608亿元。
  产业、平台与人才之间的良性互动,让高端人才纷至沓来,勾勒出泉州人才从“服务支撑产业”到“引领产业发展”的轨迹。 
  放权松绑 
  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在实施人才“港湾计划”过程中,泉州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激发用人主体活力,用市场发现、评价和匹配人才,全力打造“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决定”的“生态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2017年,泉州率先在福建省推行企业自主评价高层次人才,将人才评价的话语权交给用人主体,用评价指挥棒带动企业人才生态构建。实施三年多,逐渐上升到各类用人主体,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并实现动态管理,累计授予九牧、盼盼、南威软件等行业龙头企业和深圳航空等国有企业四批次117家高层次人才自主评价试点权限,已自主认定885名市高层次人才,其中一线创新人才占比超60%。
  除坚持企业自主“评”外,2018年起,泉州持续探索“人才层次+业绩贡献+企业评价”的积分制评价试点,给予用人单位占主导权重的人才评价系数,并量化积分,把品德作为人才评价的“首关”,将个人信用良好作为基本条件,把从业经历、“历史”业绩、市场“身价”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尺,把人才在泉州创造的效益作为人才评价的核心内容。
  泉州着眼释放人才活力,在省内率先开展人才职称直聘,开辟职称申报和岗位聘任“特殊通道”,对急需紧缺、专业造诣较深的高技能人才、优秀拔尖人才,直接申报确认相应职称、聘任到相应岗位。同时,创新出台特色产业人才职称评审政策,专门针对民营企业开展工程、经济、工艺美术3个系列非公职称评审,全市评定非公高级职称440人、中级职称3671人。
  泉州聚焦提升用人主体人才工作意识,直接联系、动态掌握100家重点民营企业,遴选200家战略性成长型中小企业,引导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实行“人才合伙制”、股权期权激励等做法,充分释放人才价值。 
  优化生态 
  形成近悦远来、拴心留人的“软环境”
  让“人才之家”遍地开花,是泉州构建人才“服务生态”的特色一环。泉州注重整合园区党群活动中心、创客空间、城市“会客厅”、闽南古厝等资源,布局建设“人才之家”。截至目前,泉州已有41家市级“人才之家(社区)”,涵盖综合型、行业型、专业型、服务型等类型,数量为福建省设区市最多,在为全市产业人才提供政策解读、项目路演、休闲娱乐等服务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拿“泉州新门会客厅”人才之家来说,其已成为泉州文创人才交流合作的重要阵地,致力打造集“传统文化、创新业态、创业孵化”多功能于一体的创业型人才服务平台,吸引和培育了一批热爱古城、扎根古城的人才,成功孵化“盒子社区”“故事实验室”等一批文创项目;泉州(晋江)国际人才港人才之家,正聚力扮演泉州服务海内外人才的“城市客服”,围绕打造更具温度、更加便捷的人才服务集成化平台,实现人才服务要素“一站供给”、人才服务事项“一港集成”、人才服务链条“一网通晓”、人才服务模式“一帮到底”等全要素保障、全链条服务……
  针对人才的工作、待遇、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各方面需求,泉州注重提升政策精准度,持续推行人才服务八条措施,落细落实高层次人才近20项工作生活待遇,推出产业急需高校毕业生11项优厚待遇,引导县(市、区)对县域特色产业人才“一业一策”专案奖补。
  泉州通过健全“一中心、一窗、一网、一码、多站点”等多层次、立体式的人才服务体系,其中成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线上开发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大厅,线下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窗,“线上+线下”及时高效地为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包括人才认定、资金补助、住房安居、子女就学等“一揽子”服务。
  泉州宜商宜业宜居环境的优化叠加,持续增进了人才来泉州干事创业的归属感和获得感,提升产业、城市与人才关系的黏性,而“产城人”的融合进一步巩固了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增强用人主体和各类平台引进、评价和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极大助力人才整体质量的提升和创新创造能力的激活,为推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充分激活“人才引擎”。
  泉州市委人才办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紧跟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继续深耕人才“港湾计划”,聚焦人才价值实现,持续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注重抓政策、搭平台、创环境、优服务,用“稳定政策环境”给泉州民营企业人才“稳定发展预期”,为加快创建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通讯员 黄颖 沈忠华 苏智英 黄泽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