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以用为本”植沃土“柔性引才”凤来栖
三明探索破解山区引才瓶颈新途径
  本报讯 近年来,三明市坚持“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多渠道拓展柔性引才方式,大引才、引优才,为“牢记新嘱托、增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全方位推进三明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打破人才引进刚性制约。基础性人才是三明企业急需的紧缺人才,也是柔性引才的潜力资源。三明市适应市场经济和人才发展需求,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快人才集聚24条措施,建立“1+18”人才新政体系,将人才认定范围、政策支持对象从高层次人才,拓展到存量人才和实用型人才。“一花引来百花开”,人才政策产生的引才聚才效应不断凸显。翻开三明人才地图,全市共有各类人才22.71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7.9%,拥有国家级、省级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194人,为加快建设新时代新三明筑牢人才之基。同时,深化推进人才工作“放管服”,将存量实用型人才认定权限下放至各县(市、区),目前全市认定高层次人才及实用型人才4434人,其中各县(市、区)自主认定实用型人才2261人,为各类人才汇聚三明打开了一条“新通道”。
  围绕产业链招商链布局推进人才链。三明市坚持把“以产聚才、以才促产”作为柔性引才的工作方向,近年来围绕“433”产业体系,培育形成了三明中关村科技园等“6+1”科技研发平台,在人才认定、人才编制池、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方面提供服务保障,吸引一批创新人才到三明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人才聚集效应。2021年8月,全市吹响“大招商招好商”攻坚战役的号角,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闽东南、成渝汉等5个片区和三明中关村等招商引资重点任务,组建5个驻点招才引智专班,同步开展人才对接洽谈,并出台“1+11+N”一揽子政策文件,力求打出“组合拳”,引来“金凤凰”。目前,在全市梳理确定了第一批87家拟重点对接目标企业,作为下阶段靶向招才引智的重点突破方向,力求人才争得来、能落地、用得上。
  创新机制赋能人才创造力。三明市坚持“在战场上引才用才、在战果中评才奖才”,突出以实绩和贡献为导向,制定出台《特殊贡献人才奖励暂行办法》,通过实施“揭榜挂帅制”,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引才用才评才机制,引导各类优秀人才到三明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已在氟新材料、石墨及石墨烯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领域率先实施“揭榜挂帅”,2个项目被成功揭榜,吸引了2个科研团队开展科技攻关;通过实施“赛马制”,建立选贤任能、让能者脱颖而出的选才机制,推动各类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目前全市共有40名教师、59名医生、49名企业技能人才报名参加;通过实施“军令状制”,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激励机制,倒逼企业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团队)发挥作用,推动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做大做强,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重大突破。
  畅通人才双向流动渠道。三明市对接中央和省上支持革命老区发展人才政策,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每年选送1—2名青年人才作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019年以来先后争取2名中央博士服务团、37名省派科技服务团到三明挂职帮扶。对接国家机关及央企“对口支援”,开展干部挂职交流、人才引进培养、干部教育培训等,近期谋划实施项目106个、总投资约631亿元。同时,持续开展人才交流合作,通过“院士专家三明行”活动,引进建立22家院士专家工作站、6家专家工作站,设立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家创新实践基地,累计招收院士29名、博士后研究人员24名;打造19家人才驿站(人才之家),引进海斯福、科宏生物、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科飞产气等一批产业领军人才团队;组织14名北京名医到三明开展“师带徒”帮扶活动,借助三明市第一医院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首批6位专家驻三明开展工作;实施“三明后生仔”青年人才培育工程,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达成人才合作交流协议,发布大学生“扬帆计划”实习岗位1489个,吸引大学生1077人。
  用心用情做好人才服务。三明市持续打响“满意在三明”文明城市品牌,坚持爱才、惜才的理念,千方百计为各类人才提供舒心、舒适的服务环境。在平台服务上,建立全市人才信息库,依托“e三明”平台,开展“一站式、全链条、全天候”人才服务;建立1558家规上(限上)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动态管理工作微信群,累计成功招聘2342人。在补齐短板上,近5年全市用于民生的重点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以上,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6.67万个,发挥“三明医改”典型作用,为人才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在待遇留人上,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在购房、住房、生活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对认定人才给予1万~200万元不等的安家补助,10万~100万元购房补助;对在职高层次人才给予每月300元~1000元的人才补助;对高校毕业生给予每月500元~3000元、最高连续3年生活补助;以及提供子女入学、医疗保健政策支持。在市区优质地段筹集人才房近2000套,首期300套人才配套房顺利交付,解决人才后顾之忧。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兑现各级各类人才补助资金3206.7万元。(通讯员 郭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