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科技创新要做好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文章
  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武汉考察时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国家行列,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2021年,我国创新指数升至世界第12位,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了很多历史性跨越。
  这离不开科研创新投入的持续增长和科研人员基数的逐年提高,更离不开高端科研人员的不断涌现。数据表明,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根据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20)》,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11234.1万人,继续居世界首位;也正因许多具有世界顶级水平科研人员的引领作用,才使得我们取得了建立自己的空间站等重要成果。
  虽然如此,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仍面临着不少短板,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两者缺一不可;同时,做好两者结合的文章又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科研资金产出将更加高效,人才使用和培养的基础更加牢靠。
  在投入方面,国家各方面资金的支持力度会持续加大,也更应该发挥好社会主体的重要作用。有数据表明,当前,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76%以上;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投入的70%。
  企业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投入有其自身发展的要求,政策上也要加以积极扶持,减轻企业负担并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已从2012年的50%、2018年的75%,提升到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100%。科创板的设立、北交所的成功运行,也都为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空间。
  支持科技创新的基础是科技人才。过去十年,科技体制改革都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引进体制机制更趋完善,其中包括“揭榜挂帅”等措施的出台等。
  “揭榜挂帅”可以使初出茅庐的科研人员在资金方面获得支持,这是基础和源泉。在科研成果转化对科研人员带来的具体收益环节,各方也陆续出台了诸多措施。比如,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特殊规定外,财政资金支持产生的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由新型研发机构依法取得、自主决定转化及推广应用。5月国资委下发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提出,统筹运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以及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政策,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
  总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强调的那样,如果我们每一座城市、每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每一家科技企业、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能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创新,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目标。这需要投入的持续加大,也需要对科研人员有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
  (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