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探索高新技术企业产教融合新路径
第二届厦门产教融合论坛举行
  本报讯 5月13日,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和华侨大学联合主办,厦门火炬大学堂承办的第二届厦门产教融合论坛举行。
  论坛以“领跑·开拓”为主旨,来自政、产、学、研、用、金等各领域的近200名嘉宾与会研讨,聚焦加速培育产教融合型高新技术企业,探索高新技术企业产教融合新路径。
   集智——打造产教融合的创新之城
  深化产教融合,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产业与教育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有效举措。本次活动以主论坛加分论坛的形式,吸引来各领域的嘉宾深入交流,通过集智献策,助力厦门打造产教融合的创新之城。
  “要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牵引,推动高校科研任务从实际需求中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从而引导高校科技评价从重数量向重贡献转变,实现科技创新工作走实走深。”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在主旨演讲中分享说。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唐宁认为,产教融合型企业是办好职业教育的重要支撑,应要主动融入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并作为产教融合型城市的支撑点,主动融入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与运作中。
  “产教融合重点是要把高校的创新要素向企业倾斜,同时,把企业在人才需求以及成果转化中的问题,通过高校来解决。”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看来,厦门火炬大学堂就是一个创新之举,作为全国首个产教融合的教育平台,大学堂以人才服务为核心,对于高新区的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也是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一个有益探索。
  近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依托校企合作开放平台,以高校为主阵地、企业为主战场,着力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突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从2019年至今,厦门共评选了3批29家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以本届论坛举办为契机,还发布了厦门产教融合型企业实践调研报告,总结了各行业的合作经验和合作模式,以及校企合作的主要挑战及政策建议。此外,本届论坛还新增高校科技成果推介会、校企互访等环节,激发更多产学研合作机会。
  促产——人才引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产业发展,人才先行。高校是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策源地,实现产业与高校的良性互动、深度融合,是加速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产教融合,共同推进适应产业需求的高技术人才培养,主论坛上,福建工程学院与厦门火炬高新区就共建产业学院框架协议签约。双方将深入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多角度的政产学研战略合作,形成集科技创新合作、人才联合培养及拓岗就业于一体的新工科产教融合平台。
  “我校积极探索‘1+1+N’和‘1+1’等多元开放、资源共享的产教融合组织模式创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我省支柱产业为方向,打造了政府主导型、行业牵头型、企业嵌入型、特需培养型等四种模式现代产业学院。”福建工程学院副校长何仕介绍说,此次与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合作,也期待能在与高技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搭建更好的就业服务渠道等方面实现突破。
  在分论坛活动上,来自高校和企业的嘉宾,共同围绕“面向2035年,高技能产业人才培育的创新之举”主题,展开主旨分享与圆桌讨论,为精准培育产业人才献计献策。
  作为厦门市首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厦门海迈科技是我国建设领域信息化的开拓者之一。公司董事长张泓表示,利用自身的优势,企业正着力从三个层次开展校企合作:一是通过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助推基础性人才的成长;二是以科技攻关、项目申报,培育高层次人才;三是依托专业共建及赛事合作,实现整个产教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校企的人才对接方面还存在供和需的结构性矛盾,只有加强两者的融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现合作共赢。”张泓说。
  (通讯员 庄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