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技能人才成长沃土
本报讯 近年来,龙岩市人社局将技能人才作为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引擎,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推动技能人才队伍持续发展壮大、结构显著优化。目前,龙岩市技能人才总量达3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8.12万人。
构筑技能人才供给体系“深度”
为加快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龙岩市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推动技工院校数量、规模、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与本地经济、产业、人口、就业等因素相适应。全市现有技工院校5所,招生和在校生数连续七年保持增长,在校生达1.43万人(高级工班以上学生占比近一半),年培养输送毕业生5000名左右,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其中龙岩技师学院在校生达1.16万人。据统计,龙岩市技工院校毕业生中,75%以上服务于以实体经济、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60%以上供职于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企业。
深入推进技能培训,面向广大劳动者开展多层次技能培训,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全市现有56家培训机构,涉及工种219个,16家技能评价机构,备案工种66个,基本涵盖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今年来,累计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62万人次。
此外,广泛开展技能竞赛,积极承办国赛、省赛项目,举办地市级职业技能大赛,指导县级政府举办特色产业职业技能竞赛、行业部门和企业开展专项竞赛,年均举办各类竞赛15场次以上,超千名选手通过竞赛晋升职业技能等级,有力推动了技能人才选拔培养。据统计,选派选手在全国技能大赛上累计夺得1银1铜10优胜奖,在省赛上累计夺得15金16银18铜,获得奖牌数位居全省前列。其中,龙岩技师学院作为世界技能大赛CAD机械设计集训基地,培养的选手获得2024年国赛第一名。
强化技能人才供需匹配“精度”
龙岩市坚持“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加大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不断调整、优化和更新技工院校专业设置,新增3D打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计算机网络应用(大数据方向)、家政服务、无人机应用技术等专业5个,打造智能制造、新能源和烹饪服务等3个特色专业群,推动专业与本地区主导产业匹配度达70%以上。
聚焦“2+4”工业产业,动态调整政府补贴性培训职业(工种),分批发布219个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指导目录和79个急需紧缺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并将紧缺型职业(工种)补贴标准提高30%,推动社会培训资源加快向产业发展急需、企业生产必需、岗位需求必备环节集中。
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建好1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职业训练院、2个职业技能提升实训基地、2个产业链头部企业实训基地,6家公共实训基地,129家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载体,助力培养造就更多拔尖技能人才、大国工匠。
此外,大力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一体化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师队伍培养,2个项目入围人社部工学一体化建设院校项目;技工院校专任教师中拥有工学一体化教学能力的超70%,在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上获得1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和3个三等奖。推动技工院校与80余家企业开设订单班、冠名班、企业新型学徒班,认定40家企业为产教融合型企业,促进企校联合育人。
拓宽技能人才成长空间“维度”
为构建多元化技能评价体系,龙岩市打造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积极培育评价主体,指导2家企业自主开展18个工种技能人才评价,畅通企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遴选2家社会评价机构,实现龙岩市社评机构零突破。
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制度落实,龙岩市现有院校评价机构12家,基本实现职业(技工)院校全覆盖。加快开发评价资源,围绕特色劳务品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职业工种,创新开展“长汀河田鸡养殖”“连城连史纸制作”“武平百香果种植”和“上杭贵金属回收检测鉴定”等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备案,拓宽评价工作覆盖面。
此外,不断拓展成长渠道,以市政府名义开展“龙岩工匠”评选,累计产生48名龙岩工匠,进一步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浓厚氛围。
(通讯员 郭书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