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
本报讯 科技赋能与乡村振兴是一场双向奔赴之旅。近年来,平潭综合实验区着眼构建产学研融合发展模式,汇聚高校优势资源,深化多方协同合作,通过科技人才走进平潭,开展技术服务、成果转换,让科技新质生产力走进基层、助力振兴。
科技团队入驻 助力产业发展
平潭综合实验区借势高校、科研院所优质资源,深化校地校企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合作。
成立平潭坛紫菜科技小院,建立以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服务、农村科学普及、人才培养培训四位一体的服务“三农”和乡村产业振兴的平台。小院联合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省技术推广站等多家科研院校共建,让更多高校的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科技工作者走进福建省平潭县水产良种实验有限公司,让更多的科研项目落地,成功培育了紫菜新品种,实现新品种苗种规模化稳定供应,有力推动了我省坛紫菜产业发展。
平潭花生是平潭的主要经济作物,为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解决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推动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季彪俊教授技术服务团队与平潭润丰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技术合作,针对平潭海岛旱地(沙地)、气候、耕作、市场等因素,开展技术支持和研究,实现海岛旱地花生新品种新技术的实地转化,提高土地和大棚利用率,推动公司花生产业高产优质高效发展。
平潭鲍鱼养殖历史悠久,是平潭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是渔民增收创富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福建农林大学刘若愚教授带领研究生团队扎根福建省川洋渔业开发有限公司,组建产学研合作小组,致力于改善平潭鲍鱼种质资源,前期通过引入和驯化新亲本,传授杂交育种和基因组辅助育种等新技术,帮助公司解决迫切需要培育鲍鱼苗种新品系以提高高温期鲍鱼产量的问题。
创新发展模式 实现合作共赢
平潭综合实验区通过探索“龙头企业+基地+人才+农民”的发展模式,帮助企业增加经济收益,为农民答疑解惑、解决现实问题,同时为高校和科研机构解决重理论轻实践、与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
牵桥搭线福建省川洋渔业开发有限公司与福建农林大学海洋学院、平潭综合实验区科技研究院及平潭鲍鱼协会等深化合作,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服务、农村科学普及与技术培训等方面合作。专家团队同技术员、养殖户交流探讨养殖经验,推广新型养殖技术,开展鲍鱼农业技术服务、农村科学普及、人才培养培训等,不仅技术人员掌握了实践技能,企业和农户还提升了理论认知,提升了新时代新农人的素质水平。
搭建教学科研平台,促进科研与实践有机融合。组织技术服务团队派驻博士生、硕士生在生产一线收集数据、做实验、搞科研,与企业、农户实时有效沟通,实现技术指导、服务信息与乡村发展的需求快速精准对接,通过专家课堂、田间课堂等方式,结合学校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实习与毕业实习等活动,开展接地气的科普活动,以“集中培训+田间课堂+网络培训”等方式服务农民。
强化科技服务 促进强农惠农
平潭综合实验区每年开展6次以上的养殖户现场观摩和技术交流培训,通过种养殖户入驻企业参与种养殖生产管理,提高农户的科学管理水平。
科技人才的新经验新成果,辐射周边,向农民传播新技术、普及新成果,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大范围推广海上鲍鱼筏式吊样、浅海海带龙须菜套养等养殖方式,与当地养殖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提供苗种和技术服务,开展培训指导,辐射带动基地周边养殖户200多户。
近年来,平潭综合实验区累计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1万多个,带动周边农户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优化产业发展,形成从种植、加工至冷链物流配送的完整产业链,辐射带动农户实现增收。
(通讯员 庄志龙 杜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