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优拔尖创新人才“蓄水池”
建设人才强国、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未来科研队伍的生力军,要在培养方式、环境构建、评价标准上下足精细功夫,坚持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全链条衔接,建优拔尖创新人才“蓄水池”,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
讲求“精滴细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应对世界科技创新形势深刻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强化人才竞争力的本质要求。要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对标实践要求、树立创新导向,推进“订单式”育才,以系统化、精准化培养破解发展瓶颈,让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与国家重大需求战略“同频共振”。人才培养不是“摊大饼”,必须“精滴细灌”,注重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结合不同层次、类别人才特点,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充分激发人才潜力。要为人才“牵线搭桥”,鼓励国家实验室、重大技术攻关中心等吸纳学生参与重点工程、项目研究,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支持人才“当主角”,把脑中的好想法晒出来,把新亮点用起来,把理论转化为前沿领域的探索实践,让人才更有参与感、获得感和荣誉感。
善用“留白艺术”。给人才营造的成长空间越宽广、自主探索的“留白”越多,人才越是能够脱颖而出。“留白”是一种艺术,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要用好这门艺术,摒弃急功近利的短视心理,祛除拔苗助长的速成心态,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首创精神,培养人才的志趣和创新的内生动力。越是重要的基础研究、越是关键的领域前沿,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要营造宽松、包容的外部环境,鼓励人才做“吃螃蟹的第一人”,宽容对待人才在主动尝试、大胆求索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为他们注入开拓创新的“强心剂”,同时寻求创新结果与创新过程的平衡点,防止“唯结果论高低”。要保障人才能够有充足时间投入研究,不因事务超载分散注意、束手束脚,在“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上做好减法,营造心无旁骛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良好生态。
校准“评价标尺”。用好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尺”,是拔尖创新人才出彩的关键所在。如果以唯资历、唯奖项、唯专利、唯论文来对人才进行评价,无疑会打击人才积极性,同时很难形成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要破除“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单一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完善评价标准,让各类应用型人才能够在评价体系中找到相应位置,将评价标准回归岗位需求、实际贡献,避免人才为“达标”而去做一些专业之外的“短平快”研究,而对周期长、有原
创性前瞻性引领性的课题兴致缺缺,对原始创新能
力造成损害。“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人来评价”,越专
业的评价越有利于促进创新的发展、学科的进步。
要充分发挥专业水平高的学术共同体作用,不断提
升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平性。 (郭素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