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四链融合”加快助推县域发展
仙游县打造“产才共生”枢纽型平台

  本报讯 近年来,莆田市仙游县以“产才共兴、多向赋能”为路径,构建“产业链需求牵引人才链、资金链供给,人才链、创新链反哺产业链升级”的良性循环体系,全力打造县域产业人才高地和人才集聚强磁场。
   聚焦“精准适配” 强化产业链需求导向
  需求靶向化。全面征集县域十大产业链100余家重点企业,深入挖掘产业人才需求,编制《急需紧缺人才需求指导目录》,为人才流向、流量的宏观指导提供依据,引导人才资源向产业流动集聚,帮助企业引才聚才。
  培育定制化。围绕支柱产业、特色产业,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新增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重点建设工艺美术等与县域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联合三福、鲁艺、京东等企业设立“订单班”“冠名班”,为企业定向培养技术骨干,实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上岗”。
  评价主体化。指导三福古典家具有限公司自主完成督导员、考评员、题库专家的培训和取证工作,
  2024年7月成功通过“福建省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点”备案,获批工艺品雕刻工、手工木工技能等级认定资质,成为全省首家工艺美术类职业技能等级企业自主认定点,并开展2批次68人认定工作。2025年指导海安橡胶集团完成企业自主评价申报,助力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突出“平台赋能” 畅通产才互促新通道
  做强产业创新平台。打造“产才共生”枢纽型平台,选树一批人才(项目)进行跟踪培育,已扶持打造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省“科创中国”博士创新站、省科技小院等100多个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实现产业带动平台建设、平台助推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做优人才服务载体。线上依托“人才智慧云平台”“仙游人才驿站”等数字平台,集成政策查询、资金匹配、岗位信息、项目对接等功能;线下设立“首席人才服务官”和“人才服务专员”,由79名专员挂钩服务95名重点省市专家人才、42名数字专员对接挂钩55家重点企业,让服务“零距离”。
  做实产教融合基地。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县域发展捆绑,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海安橡胶集团股份公司与莆田市高级技工学校合作建设第一批福建省技工院校“精匠班”、仙游县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与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联合建设“莆仙戏文化研究基地”,加快创新型、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激活“协同创新” 推动产才双向互哺
  建立“揭榜挂帅”攻关机制。以创新协同机制打破产才壁垒,围绕产业链“卡脖子”技术,面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发布技术需求榜单,以项目申报为契机,发动企业大胆“出题”。其中,度尾新兴果业发起的“ 仙游县度尾文旦柚产业链专项”项目荣获福建省首批科技特派团服务重点产业链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由福建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院士团队等5家合作单位组成的项目研发团队,总结形成度尾文旦柚全产业链集成技术1套,建设200亩生态示范片2个,示范片文旦柚裂果率下降15%。
  打造产才融合示范带。以提升仙游经济开发区发展水平为契机,探索与厦门大学平潭研究院深度合作,全力打造“一中心二平台三基地”,力争实现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全流程的产业创新链,为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奠定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其中,仙游县智造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已挂牌正式运行。
  强化“以产育才”正向支撑。将人才创业贡献与金融支持挂钩,设立人才创业引导基金,联合邮储银行仙游支行推出“人才贷”等金融产品,对优质产业项目给予信用贷款支持,降低人才创业风险,持续优化金融服务,近年来为创业人才累计发放贷款920多万元。 (通讯员 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