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双脚踩在泥巴上是最舒服的事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三明沙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黄秀泉

  他是田野上的“农技铁人”,两度换肾,病魔缠身,却3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农技科研的基层一线,在稻田上书写自己的精彩;他是良种场上的“优秀考官”,风雨无阻,精益求精,为我国水稻新品种推广提供了大量准确可靠的试验数据,用忘我的奉献守护国家粮食安全。他就是沙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黄秀泉。
  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黄秀泉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载誉归来的他一回到工作岗位,立刻投奔到自己热爱的田野中。他笑着说:“双脚踩在泥巴上是最舒服的事。”
 
   良种场的“优秀考官”
  眼下正是育种材料整理的关键时期,每天早晨7时,黄秀泉就来到所里,对几千份水稻育种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并逐一进行编号比对,为明年开春的育种做好准备。“11月底团队刚刚完成了稻种试验任务的上报,明年预计有2个优质品种能够参加省级试验。”说起育种,黄秀泉显得有些兴奋。沙县农科所承担着南方稻区(国家)、省、市及有关科研院所水稻新品种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引种试验、筛选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等试验任务,每年有200多个品种在这里进行试验。黄秀泉和同事们的主要工作就是认真把握试验的每一环节,确保新品种试验的数据准确无误。“育种并不难,但一定要有耐心,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种子就像我的孩子一样。”黄秀泉说。在他的劳模工作室实验台前,一袋袋种子摆放整齐,每袋种子上都有一个编号,黄秀泉戴着近视眼镜,逐一打开倒在手上仔细观察,再拿铅笔登记在《田间记载簿》上,最后录入电脑。“这些编号、录入一个都不能错,不然明年种到地里,就全白忙活了。”
  育良种可遇不可求,且费时费力,干起活来从早忙到晚是家常便饭,虽有工人帮忙,但从试验装袋、浸种,到田间小区规划、插秧,再到之后的补苗、施肥,作为技术骨干的黄秀泉件件都要参与。夏季工作忙碌时,早晨四五点,黄秀泉就要到试验田里指导农户种植,夜幕降临时,再回到办公室整理录入数据,忙到凌晨更是常有的事。
  这几年,团队逐渐成熟,所里也增加了不少新设备,他放手把大量的具体操作移交给工作伙伴,自己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水稻育种上。领导和同事让他悠着点,他总是笑笑,“第二次换的肾和我挺合的,没事。”
  多年来,他主导完成了200多组、2000多个水稻新品种组合的试验观察任务,提供水稻新品种试验审定现场20多场次。 

  闲不住的“农技铁人”
  出生在沙县偏远农村的黄秀泉,幼年饱受饥寒之苦,从小他就有一个质朴的梦想:让更多的人吃饱饭。1986年,黄秀泉从三明农校毕业,如愿到沙县良种繁育场当了一名农技员。
  1991年6月,年仅26岁的他被确诊为尿毒症,不得不接受肾移植手术。仗着年轻,他在术后仍旧玩命地扑在岗位上,白天田间调查,晚上电脑统计分析,发现异常第二天及时复核……
  然而无情的病魔并未远离他,仅仅一年后,移植的肾出现排斥,他苦不堪言。1999年底,移植的肾完全丧失功能,经抢救,医生又一次将他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隔年,他做了第二次肾移植手术。
  两次换肾和长期的抗排斥治疗,导致机体免疫力严重下降,造成许多脏器不同程度损伤,他患上了高血糖、肠胃病等多种并发症,视力下降得厉害,放大镜、老花镜已与他寸步不离。即便如此,患病期间他仍一心扑在岗位上,白天田间调查,晚上统计分析,有时一天仅睡四五个小时。
  现在,他每天要吃七八种抗排斥药物,每两个月要去福州检查。为了不耽误工作,他总是提前一天坐车去福州,第二天一早检查完就回沙县继续工作。
  今年的水稻育种暂告一段落,只等着将收集回来的育种材料进行整理分类,但闲不下来的黄秀泉有了新“功课”。所里和三明农校合作进行果树栽培新技术研究,运用有机栽培、套袋种植、绿色种植等新技术,应用在乡村旅游、采摘、家庭种植等方面,助推乡村振兴,他也承担一部分任务。
  试验田里,夏茂花奈、芭乐、山东桃……2000多株各式各样的果树也成了他的“宝贝”,每天上班他都要到田里看看果树的生长情况,一有时间他还到处找新的品种进行栽培,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所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在这方面是强项,最高峰有近60万株枝苗,后来这块业务弱化了,这几年所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也补充了一些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我们就想把这块业务重新捡起来。”黄秀泉说。
  这次前往北京参加表彰大会,他第一次走进了心驰神往的人民大会堂,尽管已经回家多日,但回忆起党和国家对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给予的最高规格待遇,黄秀泉仍难掩激动心情。“习总书记在会上说,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这让我备受鼓舞,久久不能忘怀。今后,我将保持本色,继续奋斗,为农民增产增收做一点贡献,这就是我活着最大的幸福。”(通讯员 许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