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搭建“两台三化七团队”打造“精准就业新生态”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业创业工作案例




  面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党和国家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高校的重点工作,这2年受疫情影响,就业岗位提供数量和就业面试安排的及时性和充足性都有弱化的倾向,部分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容易产生纠结、焦虑情绪等问题。为强化学生“信心”,创建“暖人心”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促进学生充分就业,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充分发挥“一把手”统领全校就业工作“一盘棋”的大格局,树立“不拉下任何一个”就业理念,搭建以“两大领导平台”“三化人才培养基地”“七服务工作团队”为抓手,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用力,创立校校合作、政企协调、学校主办的“多方合力”的学校董事会引领的基地建设机制,形成学校统筹、院系推动、全员参与的“三位一体”的主要领导负责的工作统筹机制,打造“精准就业新生态”局面,确保毕业生早就业、就好业,促进学校就业创业工作取得良好的成绩。 
  一、搭建“三化”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为解决学生就业本质困难的根源问题,从宏观上,创建“三化”人才培养基地,形成学校主导、政企协同、校校合作的工作机制、四种联合培育方式、三类合作平台。为学生就业开辟疆土,建立牢固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学生更好就业。 
  (一)探索办学集团化
  深化政校行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与政府行业和龙头企业优势资源对接、整合和共享,探索实施集团化办学、职教集团(联盟)建设,共建产学研平台(基地)、特色产业学院、社区学校,探索校企协同海外合作办学等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双对接,构建互利共赢长效机制。学校董事会凝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学校改革发展建设,首届董事会捐资助学累计金额达6649.41万元,为广大师生提供一站式、全天候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学校与福州市各区县政府社区,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事业,知名企业、新兴行业合作密切,为学生成长成才开辟广阔的培养平台,种下学生就业种子。 
  (二)产教融合实体化
  学校牵头成立了全省首家艺术类多元投资主体的闽江文旅演艺职业教育集团、闽江职业院校联盟、福州市幼教集团、闽剧艺术发展联盟等4个职教集团(联盟),提高了学校服务教育创新、服务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与华为信息技术公司等合作成立华为信息技术学院;与新大陆、北科、网龙、中锐、国科等知名企业合作投入2300万元共建7个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柬埔寨福建总商会、柬埔寨太子集团合作成立海外华文师资培训中心;与福州大学共建食品与药品检测技术联合实验室;与化学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合作设立化工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等,推动产教融合、校政企合作走实走深,为学生搭建就业根据地。 
  (三)人才培养协同化
  为适应基础教育补短板和产业升级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持续深化校政行企联合招生和共同培养,引入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推进现代学徒制、双主体育人和创新创业培养方式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有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11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6项、省级“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6项;省级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试点项目2个。师范类专业面向山海办教育,是全省唯一订单培养公费师范男生的高职高专,举办附属小学、附属幼儿园,筹建附属中学,形成了“校中园”“园中校”双主体育人模式。开展表演艺术(闽剧)专业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深化“二元制”和“3+3+2”八年专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学生素质发展与企业需要做好量身定制服务。 
  二、搭建“七服务”工作团队
  学校领导层面,从宏观上开发了促进学生就业的疆土的基础上,学校管理团队,必须紧跟而上,做好促进就业的服务与指导工作,全力搭建“七工作团队”,全力打造全方面、全过程、全领域促进学生就业的“大格局”。
  (一)搭建“研究指导”工作团队
  为了解疫情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实时研判毕业生就业形势,学校组织专家团队带着任务到长期合作的几十家用人单位开展就业岗位摸底调研,形成就业形势调查报告。开展就业形势研判会,学生处处长从“我校学生基本情况、就业工作我们是否起航了、就业面对形势、我们的思考”等四个领域,作题为《2021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及思考》的学校学生就业分析及报告,为优化和调整精准帮扶、更好地协助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依据。 
  (二)搭建“精准培育”工作团队
  为增强就业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组建“素质提升”工作团队,这支团队不仅有学校专业老师,也有就业指导老师和校企合作单位聘请企业专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从社会实际需求的角度,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观念讲座,聘请专家、企业家开展分专业小群体技能培训,组织校友企业到校开展模拟招聘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开辟产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提供众创空间服务场地,免费提供场地、给予水电费补贴,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带头作用。2020年入驻的孵化项目有12项,累计入住项目13项。 
  (三)搭建“信息筛选”工作团队
  信息化发展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显著标志,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力量。学校将信息化建设引入学生就业工作领域,对促进就业工作和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具有重大意义。但信息缺乏明确、具体的规范指引,特别是招聘信息出现多而无用的现象,且存在信息流水账,一到手一点转,传到末端学生手机,学生每天都在信息海洋中遨游,挑花眼求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愿意在看这类信息了。各部门各单位统计学生推荐岗位就业数就这样叠加再叠加,好像每天都有不同的招聘信息,也好像每天都很许多招聘岗位提供给学生,如果认真审阅,发现真正与自己学生就业匹配的岗位度低,为了提升招聘信息的精准度和匹配度,学校组建信息筛选团队,负责整理与学生的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形成汇编,及时转发毕业生查阅使用;整理、推送与学生的就业匹配度高招聘信息,这样命中了高且学生喜欢,真正为促进学生就业服务。 
  (四)搭建“精准帮扶”工作团队
  学校发动全体教师,开展全员帮扶就业工作,建立未就业学生数据库,各专业按照师生比例进行搭配,做到人人有指导,人人有帮扶,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办法提供帮扶,同时,建立困难就业学生档案,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毕业生等群体有针对性地推送人均5个就业岗位,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和精准帮扶,做好就业导向引领工作。同时,做好经济资助工程,绝不拉下任何一个,2020年向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流量补贴和补助174人等,合计发放各类补贴130余万元。
  (五)搭建“心理援助”工作团队
  针对性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构建“四位一体”的心理育人工程,即“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心理咨询、预防干预”的心理育人工作机制,完善“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即“学校-系部-班级-宿舍”,将毕业就业心理育人融入三全育人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当中。2020年疫情背景下,学校为毕业生开通24小时咨询热线和线上QQ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面临困难和问题,邀请资深专家开展主题教育,接待有关就业困惑的网络咨询135例,电话咨询53例。学校举行在线漫画创作大赛等系列活动,激励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心态,乐观面对疫情期间毕业就业的问题。 
  (六)搭建“精准推荐”工作团队
  在“信息筛选”工作团队的工作前提下,学校搭建“精准推荐”工作团队。组织有针对性的网上招聘活动,做到时时有服务、日日有招聘。2020年,学校线上招聘合计向学生直接推送企业234个、岗位数3100个,其中专业对口岗位数达1530个;线下企业推荐活动活跃,开展“36”场,提供520个岗位;推动基层就业项目破历史新高,“三支一扶”计划报名73人,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报名55人、西部计划报名20人、服务社区计划报名3人;应征等专项工作。征兵工作有突破,与属地征兵工作部门联合工作,针对毕业生群体开展精准宣传,突出正面引导,落实大学生应征优惠政策,2020届毕业生完成应征义务兵11人。 
  (七)搭建“跟踪服务”工作团队
  做好学生就业跟踪服务工作,是促进就业工作的一项使命,当前高职学生“跳岗”现象普遍比较严重,学校为提升学生稳定就业,搭建“跟踪服务”工作团队,对已就业的学生开展跟踪帮扶服务,建立与毕业生家长就业沟通服务机制,让学生家长参与到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来,让毕业生顺畅实现就业;做好毕业生离校和跟踪服务工作,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和人才培养状况调查和报告编制。一方面,了解学生在工作的情况,表示关心;另一方面,重点了解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对学生素质需求的匹配情况,为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基础,提升就业稳定性。
  近几年,学校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显著,近5年就业率平均为97.47%。用人单位满意率2016年—2020年分别为100%、97.77%、98%、100%。近三年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挑战杯”省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2项;“互联网+”国赛获铜奖1项,中华职教创新创业获得国赛二等奖2项;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获省赛二等奖2项;“互联网+”大赛获得省赛优秀组织奖,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获得省赛优秀组织奖;学校2020年获福建省创新创业创作示范校建设单位,获2020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