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青年力量扎根海岛“共生”——记清华大学福鼎乡村振兴工作站
  今年,清华大学福鼎乡村振兴工作站(嵛山岛)迎来第八批40名成员,开展为期34天的社会实践,这是工作站建立以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实践,产出了丰富的实践成果,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的一致好评。
  自2018年建站以来,清华大学福鼎乡村振兴工作站坚持多校联合,吸引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海内外10所高校的120多名大学生先后驻点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实践,以青年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事业。
  通过校地紧密联系、通力合作,工作站对废弃的仓库和东角村小学楼进行重新设计改造,建成一期工程——乡村振兴大礼堂、二期工程——全国首个自助式工作站点;工作站还对村落中的公共空间进行规划改造,建成了村口广场、大礼堂花园等多个公共设施。在社会调研方面,工作站对当地进行长期深入的实地调研,收集大量基础数据为当地智慧旅游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撰写多份有关茶产业、旅游业的报告并提出政策建议。
  四年来,工作站不断传输“社群营造”理念,指引村民开展共生计划,带领村民绘制石头彩绘、编织渔网风铃,与村民一同走遍村落、沟通设计,将村民真正带入乡村振兴事业。
   多元宣传
  引流地方品牌
  工作站响应产业振兴号召,推出“大嵛制造”IP,围绕“大嵛制造”建立宣传体系、设计IP图标,并通过神话故事、历史事件挖掘嵛山文化,确定明清时期海盗与宝藏传说作为全岛核心IP,打造嵛山岛旅游品牌。
  2020年,工作站站长、建筑学院2019级博士生周宏宇为嵛山创作歌曲《山海》,将自己百余日的荣誉岛民生活写入海浪涛声。在“社群营造”的理念指引下,工作站拍摄“共生”系列微纪录片,记录工作站成员参与天湖茶农生活的点滴,也邀请村民参与工作站工作。从拍摄初期的尴尬与不适,到最后的和睦与融洽,短片折射了工作站建成以来两个群体间的和解、互信与共生。
  聚焦民生
  创新基层治理
  工作站不断创新校地模式,发挥站点在地时间长、工作连续性强、校地关系良好、海岛资源丰富等优势,在长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整理出村民集中反映的七大民生问题,包括饮用水安全、大礼堂运营、交通改善、民宿审批与规划等,结合村民意愿与系统调研分析情况,通过座谈会共商解决办法。
  校地双方列出政府、工作站任务清单共计15项,并提出“作为第三方团体参与地方治理”的校地新模式,打造嵛山样本。
   项目深化
  推动产业振兴
  工作站以项目落地创收为目标,大力推动文创产品的落地生产与销售,破解嵛山旅游产业业态相对单一的困局。
  与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强强联合,在历时2年的背景考察、市场调研、设计沟通后,推出福瑶一口酥、嵛山海贝、芋泥白茶礼饼三款产品。这些产品结合海带、紫菜、虾皮、福鼎白茶等地方特色,印制特属LOGO提升海产品附加值,创造多元业态。同时依托工作坊等活动,在村民、游客间开展试吃,吸收反馈意见进一步改进;协助食品加工企业进行合法合规化改造、获得食品生产许可,推动三款产品的在地生产,形成产销一体化闭环。
  建筑设计方面,工作站继承以往设计成果,完善方案、不断创新,推出系列建筑设计作品。建筑学院2016级本科生陈美竹推动毕业设计作品——一期广场与展览馆的图纸完善与落地,目前进入预算报批阶段;美术学院2020级本科生陈烨设计登山栈道休憩平台,兼顾休息功能与拍照打卡;内蒙古工业大学团队对二期工作站外的广场空地,结合三四期的定位规划,设计了包含游泳池、会议场所的多功能公共空间,满足多方需求;全体设计组在与村民、民宿从业者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提出四套村庄标志,配合建筑学院2019级本科生朱震骐的指路标识系统,优化当地旅游体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此外,工作站根据调研、访谈结果,撰写四万余字旅游产业报告,针对当地发展痛点、难点,帮助地方政府提出理顺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一村一品等措施;针对当地民宿从业人员的特点与需求,开设2次民宿讲座,从建筑改造、内部装修、管理运营、网络宣传等方面,为村民答疑解惑、精进理念;针对地方旅游业发展需求,全域摸排统计东角村商业网点,开展核密度分析,建立嵛山岛客群画像,与当地商业网点进行资源配对,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出具分析报告。
  下一阶段,工作站将依托自建自住基地,探索长效常态运营模式,筑巢引凤吸纳全国青年才俊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通讯员 池荣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