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区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莆田市城厢区聚焦1个特色乡镇、8个省级试点村、6个市级试点村,推进“1+8+6”乡村振兴试点建设,加快环东圳水库生态休闲区、沿木兰大道花果蔬菜产业区、滨海民俗文化体验区集聚发展,交出建立乡村振兴示范带为民造福的满意答卷。在乡村振兴的新赛道上,城厢区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跑出“加速度”。
环东圳水库 建生态休闲区
秋意渐浓,城厢乡村大地迎来一年“颜值”巅峰。蓝天白云下,风吹稻浪,瓜果飘香,丰收的喜悦在希望的田野里绽开,如黛青山与收获的农人构成了一幅绝美画卷。
9月29日,以“庆丰收迎盛会”为主题的城厢区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在城厢区常太镇岭下村一亩芸生态园举办。现场开展桂圆、葡萄、玉米、柚子、莲子等特色农产品促销活动,网红现场直播带货,将该区特色农业品牌、特色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活动表彰了5个无公害水果基地、2家区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家区级家庭农场示范场,激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中,城厢区组织党员干部参与“认领一亩田”志愿活动,以实际行动帮助解决农业生产销售问题,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常太镇集山区、老区、库区、林区于一体,是莆田市的“大水缸”和“后花园”。该镇将“生态美”和“百姓富”有机结合,深挖区域生态资源禀赋,发展壮大“绿色+”业态,探索出一条“绿色+”的生态振兴之路。
松峰村群山叠翠,鸟语花香。四周有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天马山省级森林公园、石寺岩寺等景点。该村利用山水自然优势,引导村民改造旧庭院,发展休闲庭院经济。“小庭院”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村庄有“看头”更有“赚头”,呈现村美、家和、民富的新图景。
地处松峰村的半浮生茶院是莆田市一处网红打卡地。这里集休闲茶院、特色餐饮、儿童乐园、星空露营、主题民宿、花海田园等综合业态,形成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一体的特色“慢生活”文创园。
城厢区成立慢生活文创交流中心,在半浮生茶院举办莆田首个慢生活文化节,首次以节庆方式提醒人们张弛有度、劳逸结合。目前,东圳水库环库路周边还涌现出初一山舍、上山听湖等多家休闲餐饮店、民宿,串点成线,催生集“智慧农业+观光体验+休闲娱乐”的业态,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青山绿水环绕,良好的生态是城厢区乡村振兴资源优势,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该镇挖掘岭下村的生态资源特色,以“立谷听涛,乡野岭下”为主题,走出一条生态乡村休闲旅游之路,建成独具特色的岭下24景,跻身国家级3A景区,叫响岭下村乡村旅游品牌,让越来越多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生态休闲“红”“绿”共赢,马院村风光秀美,当年是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的战略指挥中心。该村挖掘和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及生态旅游资源,打造了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忘忧谷、千亩竹海等多个景点,游客纷至沓来。
依托九龙谷4A级旅游景区优势,常太镇整合周边乡村旅游资源,打造智慧农业、观光体验、休闲娱乐等新业态,推出“美丽岭下—九龙谷景区—马院人家”乡村山水生态游、“九龙谷—半浮生文创园—东圳水库”乡村休闲游等4条精品旅游线路,释放消费新活力,获批全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
木兰大道 形成花果蔬菜产业区
国庆长假期间,位于华亭镇的城厢花卉世界、兰亭寺、出米岩等景点,吸引众多游客观光游玩。
木兰溪流经城厢区华亭镇、霞林街道的24个村居,境内干流长度23.5公里,流域面积105平方公里。作为木兰溪精华地段流经区域,城厢区也是“木兰溪十里风光带”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该区充分利用“一溪两岸”空间,结合当地历史人文特色,深化风光带、产业带、城市带等相融合、相衔接,打造标志性的节点,实现点上出彩、沿线美丽、全域景观化。
走进位于华亭镇园头村的利农农业技术(莆田)有限公司蔬菜基地,大棚内辣椒、茄子、上海青、快白、黑叶白、木耳菜等蔬菜令人目不暇接。基地经理杨春飞介绍,得益于木兰溪滋养,基地蔬菜长势良好,如今以“利农”为品牌的蔬果为全省的“菜篮子”工程提供保障,部分蔬果还销往华东、华南、港澳地区及海外市场。当地农户也受益,基地提供了数十个就业岗位,每年也可为村民增加租金收入近百万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因地制宜发展休闲生态游和特色农业,华亭镇五云村成为乡村振兴的“明星村”。五云村曾是省定贫困村,全村流转4.06多公顷土地,建成“四季蜜”特晚熟龙眼基地,增强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列入莆田市第三批“幸福家园”试点村后,该村建成官帽山休闲公园,设置休闲活动区、儿童娱乐区、体育健身区等,乡村破茧化蝶,生态、社会、经济与文化有机融合,村民们享受到绿色福利,五云村被评为省级三星级旅游村。
立足乡村特色,该区引导集中连片种植作物,让“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打造生态园区。在华亭镇长岭村,“水稻种植基地—现代农业特色田园综合体”项目,推动“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做实农村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为推动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滨海 发展民俗文化体验区
城厢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完整的传统传承,东海镇元宵圈灯民俗、灵川镇东汾五帝庙端午化船习俗等闻名遐迩。
打造民俗文化体验区,引入客流量。灵川镇、东海镇立足沿海自然资源,发展滨海产业,依托下尾村和东海村“花蛤之乡”品牌,投资2000多万元开发高科技花蛤育苗基地,逐步形成海鲜吃、购一条街。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该区花蛤苗种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5%以上,为持续做大做强花蛤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经济,该区牵线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目前,蛤老大(福建)食品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双方进行扇贝、牡蛎和蛤仔加工下脚料高值化利用的开发;与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特色花蛤即食产品、蛤肉风味罐头系列产品,优化工艺技术,建立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前不久,城厢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到灵川镇开展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专项视察,委员们为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着力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壮大“特、优”产业。今年该区有5个行政村获市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24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定,8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对接跟进项目落地。”城厢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肖建耀表示,该区积极推进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市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城厢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让乡村面貌更加亮丽,民生福祉更加丰厚,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眼下,该区着手建设数字生态农业产业园,发展“乡村+旅游”“智慧+旅游”等新业态,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来源:湄洲日报)
环东圳水库 建生态休闲区
秋意渐浓,城厢乡村大地迎来一年“颜值”巅峰。蓝天白云下,风吹稻浪,瓜果飘香,丰收的喜悦在希望的田野里绽开,如黛青山与收获的农人构成了一幅绝美画卷。
9月29日,以“庆丰收迎盛会”为主题的城厢区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在城厢区常太镇岭下村一亩芸生态园举办。现场开展桂圆、葡萄、玉米、柚子、莲子等特色农产品促销活动,网红现场直播带货,将该区特色农业品牌、特色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活动表彰了5个无公害水果基地、2家区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家区级家庭农场示范场,激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中,城厢区组织党员干部参与“认领一亩田”志愿活动,以实际行动帮助解决农业生产销售问题,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常太镇集山区、老区、库区、林区于一体,是莆田市的“大水缸”和“后花园”。该镇将“生态美”和“百姓富”有机结合,深挖区域生态资源禀赋,发展壮大“绿色+”业态,探索出一条“绿色+”的生态振兴之路。
松峰村群山叠翠,鸟语花香。四周有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天马山省级森林公园、石寺岩寺等景点。该村利用山水自然优势,引导村民改造旧庭院,发展休闲庭院经济。“小庭院”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村庄有“看头”更有“赚头”,呈现村美、家和、民富的新图景。
地处松峰村的半浮生茶院是莆田市一处网红打卡地。这里集休闲茶院、特色餐饮、儿童乐园、星空露营、主题民宿、花海田园等综合业态,形成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一体的特色“慢生活”文创园。
城厢区成立慢生活文创交流中心,在半浮生茶院举办莆田首个慢生活文化节,首次以节庆方式提醒人们张弛有度、劳逸结合。目前,东圳水库环库路周边还涌现出初一山舍、上山听湖等多家休闲餐饮店、民宿,串点成线,催生集“智慧农业+观光体验+休闲娱乐”的业态,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青山绿水环绕,良好的生态是城厢区乡村振兴资源优势,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该镇挖掘岭下村的生态资源特色,以“立谷听涛,乡野岭下”为主题,走出一条生态乡村休闲旅游之路,建成独具特色的岭下24景,跻身国家级3A景区,叫响岭下村乡村旅游品牌,让越来越多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生态休闲“红”“绿”共赢,马院村风光秀美,当年是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的战略指挥中心。该村挖掘和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及生态旅游资源,打造了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忘忧谷、千亩竹海等多个景点,游客纷至沓来。
依托九龙谷4A级旅游景区优势,常太镇整合周边乡村旅游资源,打造智慧农业、观光体验、休闲娱乐等新业态,推出“美丽岭下—九龙谷景区—马院人家”乡村山水生态游、“九龙谷—半浮生文创园—东圳水库”乡村休闲游等4条精品旅游线路,释放消费新活力,获批全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
木兰大道 形成花果蔬菜产业区
国庆长假期间,位于华亭镇的城厢花卉世界、兰亭寺、出米岩等景点,吸引众多游客观光游玩。
木兰溪流经城厢区华亭镇、霞林街道的24个村居,境内干流长度23.5公里,流域面积105平方公里。作为木兰溪精华地段流经区域,城厢区也是“木兰溪十里风光带”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该区充分利用“一溪两岸”空间,结合当地历史人文特色,深化风光带、产业带、城市带等相融合、相衔接,打造标志性的节点,实现点上出彩、沿线美丽、全域景观化。
走进位于华亭镇园头村的利农农业技术(莆田)有限公司蔬菜基地,大棚内辣椒、茄子、上海青、快白、黑叶白、木耳菜等蔬菜令人目不暇接。基地经理杨春飞介绍,得益于木兰溪滋养,基地蔬菜长势良好,如今以“利农”为品牌的蔬果为全省的“菜篮子”工程提供保障,部分蔬果还销往华东、华南、港澳地区及海外市场。当地农户也受益,基地提供了数十个就业岗位,每年也可为村民增加租金收入近百万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因地制宜发展休闲生态游和特色农业,华亭镇五云村成为乡村振兴的“明星村”。五云村曾是省定贫困村,全村流转4.06多公顷土地,建成“四季蜜”特晚熟龙眼基地,增强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列入莆田市第三批“幸福家园”试点村后,该村建成官帽山休闲公园,设置休闲活动区、儿童娱乐区、体育健身区等,乡村破茧化蝶,生态、社会、经济与文化有机融合,村民们享受到绿色福利,五云村被评为省级三星级旅游村。
立足乡村特色,该区引导集中连片种植作物,让“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打造生态园区。在华亭镇长岭村,“水稻种植基地—现代农业特色田园综合体”项目,推动“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做实农村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为推动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滨海 发展民俗文化体验区
城厢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完整的传统传承,东海镇元宵圈灯民俗、灵川镇东汾五帝庙端午化船习俗等闻名遐迩。
打造民俗文化体验区,引入客流量。灵川镇、东海镇立足沿海自然资源,发展滨海产业,依托下尾村和东海村“花蛤之乡”品牌,投资2000多万元开发高科技花蛤育苗基地,逐步形成海鲜吃、购一条街。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该区花蛤苗种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5%以上,为持续做大做强花蛤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经济,该区牵线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目前,蛤老大(福建)食品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双方进行扇贝、牡蛎和蛤仔加工下脚料高值化利用的开发;与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特色花蛤即食产品、蛤肉风味罐头系列产品,优化工艺技术,建立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前不久,城厢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到灵川镇开展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专项视察,委员们为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着力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壮大“特、优”产业。今年该区有5个行政村获市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24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定,8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对接跟进项目落地。”城厢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肖建耀表示,该区积极推进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市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城厢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让乡村面貌更加亮丽,民生福祉更加丰厚,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眼下,该区着手建设数字生态农业产业园,发展“乡村+旅游”“智慧+旅游”等新业态,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来源:湄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