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屏南:打好“人才牌”山村活起来
  古朴的老宅错落有致,村庄的艺术空间延至西溪两岸,孩童在小河边嬉戏,游客在咖啡馆里谈笑风生……在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凭借着清新的风光和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每年吸引超过20万游客前来打卡。
  村庄的火热人气,与“新村民”的到来密不可分。艺术家林正碌正是“新村民”之一。以他为首的文创团队,在屏南县引进人才政策的支持下,在龙潭村率先探索以文创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如今,龙潭、四坪两村有“新村民”100多人,龙潭村回流村民300多人。
  小山村何以引来有为的“新村民”?屏南创新实践,着力“三引三创”。“三引”,即创新人才政策引进“高人”,改善创业环境引回“亲人”,构建新型社区引来“新人”。
  “来考察时,我就对龙潭古村落的自然生态和政府提供的人才政策印象很深。”作为最早一批来龙潭村创业的“新村民”,胡文亮对几年前来龙潭村实地考察的情景记忆犹新,这也是他当初下定决心来此创业的重要原因。
  人才引得来,还要留得住。2018年10月,“新村民”领到了公安部门颁发的居住证,享受和当地居民一样的医保、社保、孩子就学等待遇,这是我省第一次为乡村“移民”颁发居住证;2021年10月,龙潭村、四坪村共有6位“新村民”分别当选新一届“新村民”代表;2021年11月,龙潭村的“新村民”曾伟和四坪村的“新村民”苏侨川通过选举正式当选为“新村民”专职副主任。
  “感觉自己真正属于这个村子,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曾伟2017年7月来到龙潭村从事书店和文创产品经营,除了经营自己的事业以外,他也时刻关注和留意村子的发展。当选“新村民”专职副主任之后,他日常负责人才引进、项目招商、文创设计等工作。
  “现在是以‘当家人’的身份去考虑问题。”曾伟说,他将和文创团队整合现有资源和项目,科学规划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
  沿着鹅卵石铺就的村道,走进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村居依山沿溪构筑,一派怡然静谧的古村风光。
  “修建了步行栈道、农特产品展示馆,整治了环境卫生,进行了雨廊沿岸夜景亮化……”漈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甘南芳讲述着村里今年的变化。
  漈下村的变化,得益于农村“六大员”整合。2021年以来,屏南县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全面开展农村“六大员”整合,按照“一人多岗、一岗多职,同类归并、减员增效”的总体要求,对工作职能相近、人选条件要求基本一致的岗位实行同类归并,减少岗位职数配备,有效破解了农村“六大员”队伍整体服务水平不高、薪资待遇低的问题。
  “以前我担任村文书,每个月工资只有600元。整合后,我除了担任村文书外,还兼任生态护林员、村级农民技术员、综治管理员等职务,月工资有1795元,干劲更足了。”漈下村村文书甘代璋说。
  通过整合,屏南“六大员”岗位由原来分散的20多个“小岗”,整合成5至9个“大岗”,全县“六大员”人数从原来的2970人缩减至1083人。
  “村里最多的时候有26个岗位,因为岗位职能相近,大家时常推诿,无法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屏城乡前汾溪村党支部书记郑迪春对此也感触颇深。
  岗位整合后,26个岗位合并为4个,大家分工明确,工作也更有条理。郑迪春腾出了更多时间在外奔忙,为村里谋划一些大项目。
  为有效盘活社会各领域人才资源,屏南县秉持“实用即人才”理念,创新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用才机制,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发布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招募令。面对来自各行各业、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报名申请,坚持精选特聘,经过组织研判、集体研究、双向选择、公开公示等环节予以确定聘用,并突出供需匹配,为指导员精准对接项目71个,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
  “去年,村里接待全国各地学者、调研团队、各行业人员20万人次。”定向服务四坪村的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秘书长王金妹说,在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的推动下,四坪村借助乡村振兴研究院阵地,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大讲堂、沙龙、研修班、硕博研习营等活动,吸引全国各领域专家、青年学者关注并参与村庄建设。 (通讯员 王梦娴 甘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