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打造两岸人才融合发展高地
集美区吸引各类台籍人才约5000人
  本报讯 作为全省唯一“两岸融合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区”,厦门集美区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大力实施“两岸人才融合发展计划”,累计吸引各类台籍人才约5000人,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人才力量。
  服务优台 构筑台湾人才发展“事业圈”
  建设“一体化”服务机构。成立全省首创、为服务两岸融合而设立的专门机构——两岸融合发展中心,下设集美两岸研学交流中心、集美两岸青少年发展中心等机构,打破全区40余个涉台部门“壁垒”,激活经济发展、福祉保障、人文交流、智库支撑等4个平台功能,为台湾人才提供全流程便捷服务。
  实施“一揽子”政策优待。开展两岸交流、人文交流、就业创业、福祉保障等7大类专项改革,出台《台青聚融友好工程实施细则》,对台青从创业启动资金、居住用房、经营场所扶持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全过程的扶持。制定台籍教师招聘办法、台籍卫技人员就业方案,对台籍技能人才比照大陆职业资格直接享受政府津贴和住房补贴。
  推出“一站式”服务保障。发布大陆首款台胞专属线上自动化审批信用消费贷款产品“台e贷”,开设全省首条台港澳同胞办税绿色通道,建立全省首个区级台胞警务服务站,设立全省首个台商增信基金,在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台胞人才服务驿站”,创新实施“台胞服务台胞”模式,让台籍人才就近享受就业、创业、治安、交管等“一站式”服务,累计受理电话咨询611个、现场办理4693人次。联合厦门银行开通首个两岸薪资汇款通道“薪速汇”,累计办理2571笔共1.88亿元。
  开展“一条龙”金融支持。设立TOP金融赋能研究院,推出“T易贷”人才贷款贴息政策,构建20亿元人才贷款基金池,为台籍人才企业提供贷款、融资、上市等一系列金融服务,先后帮助飞鹏工业等48余家台企融资38.66亿元,推动建霖家居、宸展光电等2家台企上市,培养吉顺芯、富全钢铁等4家上市后备台企,相关做法获评“全市人才工作最佳案例”。
  事业引台 搭建两岸人才交流“朋友圈”
  开展两岸高层次人才交流。组建高校产业技术联盟,遴选6名台籍省高层次人才成立全国首个“台籍专家顾问团”,举办“两岸城市环境论坛”“百名人才进百企”等活动,吸引北京大学、台湾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等高校的250多名学者进行“产学研才”交流合作,开展项目合作26个,涉及金额1.2亿元。
  强化台籍企业家人才集聚。邀请建霖总裁陈岱桦等台籍人才担任集美区投资顾问,开展“以台引台”工作。与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合作建立“卓越创新中心”,帮助80家台企解决转型升级难题。举办“台企领袖培训班”“台籍创二代培训班”等专项活动26期,培养台籍企业高管880人次。仅今年上半年,集美区新增台企126家,目前全区拥有台资企业1265家。
  优化台湾青年人才发展环境。结合青年友好型城区建设工作,实施“台青聚融”友好工程,建设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创基地1个,省级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5个,线上线下举办对台人才宣讲会等活动15场,累计吸引台湾青创团队574个、台湾青年1247人。打造两岸直播电商平台、乡村振兴台湾人才2个平台,推出台湾人才线上招聘专区,开展“台生进台企”等活动,让更多台青人才助力集美发展。
  真情留台 打造两岸守望共荣“生态圈”
  深耕“乡土情”。实施“村智计划”“村young计划”“村浪计划”3个台湾青年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在后溪镇城内社落地“海峡青创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组织开展“手创青村”两岸大学生创作工作营,推动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台湾玄奘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20个团队走进18个集美村居,把两岸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在田间地头,从直播推广、文创设计、社区治理等领域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吸引1200万人次观看,让更多台籍大学生“脚沾泥土、心系祖国”。
  凝聚“家国情”。举办“从台北到集美”“台青看集美”等两岸人才活动,邀请台青参与集美学村申遗工作。支持台湾人才在微信、抖音等平台分享经历感受,打造“台湾青年在大陆”“鹭岛青年”等账号平台,开展活动175场次,制作节目210期,浏览量达446万次。
  共续“手足情”。创新打造大陆首个闽台研学旅行基地——厦门(集美)闽台研学旅行基地,获评为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打造“1+1+N”泛营地研学模式,即设立1个研学总部、建立1个社会实践基地、设置N个研学单元。今年以来,举办研学活动329场次,接待两岸研学生12.24万人,其中台湾青年人才超2000人次。
  (通讯员 曾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