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种业领域有创“芯”
南平建阳区实施“三链融合”工程
科技特派员团队在实验室观测稻种

  种子既是农业的“芯片”,也关系着中国人的“舌尖上的安全”。近年来,南平市建阳区以国家级制种大县建设为目标,找准产业与人才发展的结合点,深入实施“三链融合”工程,形成产业发展与人才发展融合并进的良好态势。
  拓宽 渠道 广纳 贤才
  日前,在永富种业的水稻试验田里,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副主任魏兴华教授带领团队,看长势、做记录、测数据。
  “魏兴华教授获评省高层次B类人才,给我们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科研支撑,还协助我们导入胡培松院士团队,聚合中国水稻所、省农科院科研力量,推进打造水稻种业创新产业研究院,探索从传统育种向智能化育种发展。”永富种业总经理章忠洲点赞评价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建阳区深化科技特派员体制机制改革,实行“科特派+科研”制度,依托江文清、廖海林等30余位种业类科技特派员,高位嫁接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上海市农科院、福建省农科院、福建省农林大学等12所高校院所创新资源,把23位高级专家和64位科技特派员团队在实验室观测稻种
  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请进来,柔性引进23名种业行业领军人才,共同攻关解决“高抗逆性长穗颈三系不育系的选育方法”“一种特种类型巨胚稻恢复系的选育方法”等28个技术难题,加速转化科研成果。
  此外,建阳区开拓人才发现渠道,通过专项摸排、行业举荐、院校输送等方式,靶向引进专业导师,依托导师的人才、技术等优势,探索“导师+团队+项目”引才模式,吸纳胡培松、谢华安、罗炬、魏兴华等11个导师团队入驻种业创新项目。
  做优 服务 激励 人才
  “我享受了10万元的安家补助,60平方米的人才奖励房,还有免租金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这让我们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中。”在建阳区徐市镇三农服务中心工作的余定标说,他是贵州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作为南平市紧缺急需人才,2017年通过“南平·人才校园行”招聘进来,“现在我被选派为科技特派员,可以更好发挥自己所学,服务农户及企业的发展。”
  建阳区深入落实“才聚武夷”行动计划,出台《关于做强区域中心人才集聚发展地标十条措施》,常态化实施领导服务联系人才机制,对带项目、带技术到建阳创新创业的人才提供精准服务,解决企业初创阶段面临的用地、用电、用水等问题。根据种业人才实际需求,创新“葡萄贷”“吊瓜贷”“淮山贷”等金融产品,累计为66个创新产品项目发放1.4亿元信贷资金。
  建阳区还不断健全配套政策服务,为种业人才在区内发展开辟广阔空间、提供生活保障,激励优秀年轻专业人才到农业生产一线建功立业。对符合条件的种业科技人才,全程做好人才落户、家属安置、子女就学、文体休闲、住房保障、健康医疗等系列服务。
  产业 导向 创新 平台
  建阳区以项目为纽带,以产业为导向,突破地域限制,建立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在海南、甘肃、辽宁、新疆等地创建10万余亩的科研试验基地、育种繁种基地和11个规模化种子冷储藏仓库,选派工作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的人才团队到各地蹲点,构建“外设人才飞地、内建转化基地”的创新创业平台,实现异地聚智用才,选育和开发嘉优中科2号、中浙2优58、金甜顺100等品种130余种。
  “我们还通过搭建‘企业专家人才+制种大户+农户’的帮带平台,发挥人才优势,和当地制种大户、农户资源共享,实现了技术对接、生产协同、利益共享。”南平春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陈锴介绍,目前,科力种业、丰田种业、春晓农业等企业专家人才培育制种大户45户,种粮大户290多户,涌现出黄荣富等制种大户能手16人,参与培育特优175、Ⅱ优125等品种。
  此外,通过探索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机构组成创新驱动共同体,打破传统与高校单线合作的模式,打造具有科技资源统筹、转化、共享的多功能平台,形成科技资源导入和科技服务输出“双驱动”,助力50余个新品种迭代升级、130余件专利加快转化。
  通过人才赋能,建阳区实现种业“芯”愿,目前拥有5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企业荣获“全国先进种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今年,建阳区水稻制种面积由2022年的约8000亩上升至22805亩,涉及种子生产企业33个,每年引进新品种100多个,推广新品种20多万亩。
  (通讯员 吴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