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人才这样引领厦门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 近日,厦门市召开拔尖人才工作会议,公布第十二批拔尖人才名单。此次共评选出99名全市各行各业专业领先、贡献突出的杰出代表,覆盖“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医疗教育、文化宣传等民生事业。
拔尖人才是厦门市出台最早、实施时间最长的人才政策,自1990年启动以来,累计评审十二批共828人。各领域拔尖人才积极投身特区建设,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产才深度融合 人才引领助推企业升级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厦门城市发展转型的现实需要,人才是加快补齐短板的重要支撑。拔尖人才勇于开辟新领域、制造新赛道、塑造新优势,走出具有厦门特色的人才助力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海辰储能紧抓人才引领这一核心竞争力,集聚1000余名高素质工程师,抢抓行业发展机遇,实现了从0到1的规模化量产及交付。”海辰储能总裁王鹏程带领企业发展为全球新生代独角兽新晋企业,2022年就实现了中国电力储能电池项目交付量第一、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全行业第一,产值超40亿元。
拔尖人才群体中,像王鹏程这样的新兴产业“主力军”还有许多。他们有的是独角兽企业创始人,有的是先进制造业“链主”企业负责人,也有专精特新企业、单项“隐形冠军”企业的核心技术骨干等。他们带领企业打造了多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厦门智造”与“厦门创造”,正在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催化剂。
渊亭科技创始人洪万福带领企业发展为福建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数字经济领域“未来独角兽”企业,落地金融、政务等近千个应用场景,参与了国内首个生成式AI标准的制定。
艾德生物总经理罗捷敏打破海外国家在生物信息分析算法领域的技术垄断,研发出全国首款批准上市的国产伴随诊断试剂盒,助力艾德生物从初创型企业成长为国内肿瘤精准医疗细分赛道的龙头上市企业。
中仑新材料总经理颜艺林推动企业成为全球细分行业“隐形冠军”,突破锂电膜技术难题,实现全球市场份额超20%,占有率连续多年居全球行业第一。
人才带领企业在前沿技术方面占据主动权,展现出了增强产业发展动能的“头雁效应”。
对标国际水准 技术创新彰显硬核实力
据了解,拔尖人才聚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在前沿基础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主动担当作为,形成一批具有原创性、引领性的重大科技成果。他们之中不少人拥有海外留学工作背景,归国后在各自领域耕耘,并将厦门力量辐射全球。
全磊光电董事长张永带领团队破解了国内光通信和智能传感领域外延片技术难题,为产业发展提供“芯”动力,成功吸引英国IQE半导体外延片公司来厦共建化合物半导体外延片产品中心。
福建龙净脱硫脱硝工程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王建春将其研发的净化技术推广至印度、巴西、南非等金砖国家,以及越南、印尼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有效降低工业烟气污染治理的投资和运行成本。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嗓音科的庄佩耘教授,是世界嗓音学会专家指导委员会三位亚洲成员之一,留学回厦后创建全国首个嗓音医学科,位列国内外嗓音医学界一流方阵。
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市支持青年人才当主角、挑大梁,在创新创业、科技研发方面加大保障力度,第十二批拔尖人才中4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近40%。
厦门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拔尖人才作为厦门重点人才项目之一,不仅可以享受生活津贴、健康体检、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还可以享受科研项目申请、职称评聘、出版经费资助等支持,确保让人才能干事有劲头,干成事有奔头。
服务民生福祉 人才担当践行初心使命
拔尖人才中不乏教育医疗、文化宣传等民生事业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在服务社会中成长为本领域、本行业的带头人。
“厦门的开拓创新、拼搏进取、包容开放吸引了我留下,依托厦门广阔的平台,能为更多病患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心尖上的“领舞者”、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吴锡阶副院长扎根心脏外科临床一线20余年,率先在全省开展微创多支冠脉搭桥等高难度手术,将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死亡率降至5%以下,医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厦门基础教育满意度长期保持全国38个主要城市前列,离不开厦门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的辛勤奉献。教育领域拔尖人才素质高、专业能力强,不仅有省级中小学名校长、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还有国家级学科奥赛金牌教师、全国技术能手等,他们坚守在教书育人的一线,在推动“教育强市”的道路上发光发热。
除了医疗与教育领域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歌仔戏项目省级传承人庄海蓉、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杨雪莉、艺术科普自媒体创作者“意公子”吴敏婕等文化领域人才,不断创新传播形式,向世界展现中华之美、闽南之韵。
(通讯员 杨鸿杏)
拔尖人才是厦门市出台最早、实施时间最长的人才政策,自1990年启动以来,累计评审十二批共828人。各领域拔尖人才积极投身特区建设,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产才深度融合 人才引领助推企业升级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厦门城市发展转型的现实需要,人才是加快补齐短板的重要支撑。拔尖人才勇于开辟新领域、制造新赛道、塑造新优势,走出具有厦门特色的人才助力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海辰储能紧抓人才引领这一核心竞争力,集聚1000余名高素质工程师,抢抓行业发展机遇,实现了从0到1的规模化量产及交付。”海辰储能总裁王鹏程带领企业发展为全球新生代独角兽新晋企业,2022年就实现了中国电力储能电池项目交付量第一、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全行业第一,产值超40亿元。
拔尖人才群体中,像王鹏程这样的新兴产业“主力军”还有许多。他们有的是独角兽企业创始人,有的是先进制造业“链主”企业负责人,也有专精特新企业、单项“隐形冠军”企业的核心技术骨干等。他们带领企业打造了多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厦门智造”与“厦门创造”,正在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催化剂。
渊亭科技创始人洪万福带领企业发展为福建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数字经济领域“未来独角兽”企业,落地金融、政务等近千个应用场景,参与了国内首个生成式AI标准的制定。
艾德生物总经理罗捷敏打破海外国家在生物信息分析算法领域的技术垄断,研发出全国首款批准上市的国产伴随诊断试剂盒,助力艾德生物从初创型企业成长为国内肿瘤精准医疗细分赛道的龙头上市企业。
中仑新材料总经理颜艺林推动企业成为全球细分行业“隐形冠军”,突破锂电膜技术难题,实现全球市场份额超20%,占有率连续多年居全球行业第一。
人才带领企业在前沿技术方面占据主动权,展现出了增强产业发展动能的“头雁效应”。
对标国际水准 技术创新彰显硬核实力
据了解,拔尖人才聚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在前沿基础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主动担当作为,形成一批具有原创性、引领性的重大科技成果。他们之中不少人拥有海外留学工作背景,归国后在各自领域耕耘,并将厦门力量辐射全球。
全磊光电董事长张永带领团队破解了国内光通信和智能传感领域外延片技术难题,为产业发展提供“芯”动力,成功吸引英国IQE半导体外延片公司来厦共建化合物半导体外延片产品中心。
福建龙净脱硫脱硝工程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王建春将其研发的净化技术推广至印度、巴西、南非等金砖国家,以及越南、印尼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有效降低工业烟气污染治理的投资和运行成本。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嗓音科的庄佩耘教授,是世界嗓音学会专家指导委员会三位亚洲成员之一,留学回厦后创建全国首个嗓音医学科,位列国内外嗓音医学界一流方阵。
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市支持青年人才当主角、挑大梁,在创新创业、科技研发方面加大保障力度,第十二批拔尖人才中4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近40%。
厦门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拔尖人才作为厦门重点人才项目之一,不仅可以享受生活津贴、健康体检、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还可以享受科研项目申请、职称评聘、出版经费资助等支持,确保让人才能干事有劲头,干成事有奔头。
服务民生福祉 人才担当践行初心使命
拔尖人才中不乏教育医疗、文化宣传等民生事业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在服务社会中成长为本领域、本行业的带头人。
“厦门的开拓创新、拼搏进取、包容开放吸引了我留下,依托厦门广阔的平台,能为更多病患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心尖上的“领舞者”、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吴锡阶副院长扎根心脏外科临床一线20余年,率先在全省开展微创多支冠脉搭桥等高难度手术,将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死亡率降至5%以下,医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厦门基础教育满意度长期保持全国38个主要城市前列,离不开厦门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的辛勤奉献。教育领域拔尖人才素质高、专业能力强,不仅有省级中小学名校长、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还有国家级学科奥赛金牌教师、全国技术能手等,他们坚守在教书育人的一线,在推动“教育强市”的道路上发光发热。
除了医疗与教育领域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歌仔戏项目省级传承人庄海蓉、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杨雪莉、艺术科普自媒体创作者“意公子”吴敏婕等文化领域人才,不断创新传播形式,向世界展现中华之美、闽南之韵。
(通讯员 杨鸿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