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让创新与产业“双向奔赴”
泉州开发区造优青年科技人才就业创业环境

  本报讯“这是多通道十轴箱包加工机专用数控系统、并联机器人、六轴多工位清光机专用数控系统……”在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的实验室内,苏德瑜如数家珍般介绍其研发的多个专用数控系统。
  今年5月,苏德瑜刚入选“2024年泉州市优秀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作为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数控一代研发部部长,苏德瑜至今已带领团队研发了40多种专用数控系统,并广泛应用于鞋服箱包、五金卫浴、石材加工、3C电子等多个领域,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20亿元。
  近年来,泉州开发区致力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先后引进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与智能创新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大院大所,通过栽植“科研梧桐树”,引来“科技金凤凰”,持续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造优青年科技人才就业创业环境,让人才成为经济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以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科技创新研发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形成良好的科创生态。
  引才聚智
  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2015年,泉州籍“90”后青年科技人才苏德瑜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毅然选择回乡发展。苏德瑜所学的专业是机械工程,致力于研究国产数控系统的自主创新。
  “泉州的经济总量虽然靠前,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每年春节过后很多工厂都在招工,素质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大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企业发展。”苏德瑜从事数控系统研发的初衷,正是为了让更多企业重视科技力量,通过机器代工减少对人工的依赖,从而提质增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工作过程中,苏德瑜碰到不少技术难题,但对他而言,最大的难题是个别企业的不理解。“有的企业没有从自身需求出发,想要照搬国外的系统,他们认为系统研发要快、功能要齐全,这对技术人员而言是很大的挑战。”
  凭借研究院的在地优势,苏德瑜总能第一时间和企业进行沟通交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成果说话,让企业感受到机器代工所带来的效益。“2019年,我们针对一个箱包企业研发了‘双通道十轴箱包加工专用数控系统’,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生产成本降低了30%,效率也提升了50%以上。”据介绍,该系统每年持有250~300套的稳定订单,随着产品的迭代更新,研发团队与时俱进地对系统进行升级优化,为应用厂家提供稳定的技术服务。
  2023年,苏德瑜成为华中科技大学一名在读博士。“研究院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技术想要做得更深入,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苏德瑜看来,泉州产业的转型升级势头迅猛,在机器代工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需要循序渐进、不懈推进。
  引才聚智所带来的磅礴助推力,让泉州开发区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育。一方面,从青年人才创业就业全链条需求入手,升级博士人才生活补贴、安居保障等举措,加大优质青年人才引育力度;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引育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支持青年人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更好地发挥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
  提供舞台
  让人才发挥应有价值
  泉州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聚集着一批“80后”“90后”青年科技人才,主业是结合企业需求将技术落地化。
  “泉州的企业以轻工业为主,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增加产业的科技含量。对人才的评价应该结合他们为产业发展所作的贡献,让人才发挥应有的价值。”泉州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冰也是“2024年泉州市优秀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在他看来,泉州民营企业对科技创新充满热情,补贴政策、技术迭代引导等措施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扩大了技术需求,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
  依托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完整的研发体系和成熟的研发团队,泉州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聚焦数控系统应用、机械手臂应用、智能化工厂打造三大板块,扎根泉州市场,辐射福建省内外,致力于为企业转型升级赋能科创力量。
  为了更精准地根据企业的现状与需求做好研发,2016年至2019年,泉州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应用研发部部长何钊滨带领一支汇聚了机械、电气、自动化、视觉识别等多领域精英的研发团队,深入鞋厂车间一线,与工人同吃同住,并肩作战。
  “没有深入一线,就不能了解机器代工的转换、场景化应用的落地,只有把握好工艺流程细节,才能真正把资深工人的经验和我们的技术结合,有效达成目标。”何钊滨介绍,研发团队从画线到清洁包装这一制鞋成型中段过程,全部实现智能化。原来每条生产线需配备2名管理人员,如今整个车间只需配备1名管理人员即可,传统的制鞋车间蜕变成现代智能化车间,实现了从“熟能生巧”到“标准化生产”的跨越,节省了20%~30%的人力,产品合格率也从98.5%提升至99.9%。
  作为泉州高层次人才,何钊滨深刻感受到泉州开发区的“求贤若渴”,这体现在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和实际行动中。今年初,泉州开发区持续深耕人才“港湾计划”,新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引才聚才十条措施,加大博士人才补助配套力度,增设企业留才补贴,加快建立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和常态化联系青年科技人才机制。同时破除“四唯”传统评价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科研人才自主认定工作,让重点用人主体根据科研人才实际贡献作为主要评价机制,赋予评价自主权,让青年科技人才发展“不受限”。
  截至目前,泉州开发区共认定市级以上人才550人,其中,用人单位自主认定青年科技人才50人。各类优秀人才汇聚泉州开发区,为园区的产业升级贡献智慧力量。与此同时,泉州开发区积极鼓励指导用人单位提升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使用能力,创造条件全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起“人才强区”大梁,让创新链与产业链实现“双向奔赴”。 (通讯员 谢玉妹 丁雪珍 黄彬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