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让量才尺子更精准

  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评价制度的好坏优劣,关系人才成长及作用发挥。要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破除以学历、职称、项目、头衔“论英雄”,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人才评价要贴合实际,遵循创新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干什么、评什么,针对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研究范畴,制定多维评价标准,采取考试、评审、考评结合、业绩展示等不同评价手段,让工程设计、应用研究、标准开发等不同人才在评价体系中都能“对得上号”“入得了座”,让冷门学科“不冷”,让偏才怪才有机会、有舞台,让各类人才价值都能得到充分体现。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个体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更加注重成果质量,体现人才特点、激发人才潜能。
  前沿探索具有不确定性,少不了挫折与失败,需要“十年磨一剑”的积累。发挥好“指挥棒”作用,就要纠正短视化、功利化倾向,科学设置人才评价周期,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克服评价考核过于频繁的倾向,不追求短平快的量产成果,为人才探索“无人区”创造条件,点燃更多创新火花,有效引导和产生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成果。构建公平公正的评价环境,做到标准明确、过程透明、程序规范,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鼓励人才甘坐冷板凳。
  “裁判员”影响评价专业性、权威性。应防止评用脱节,合理界定和下放人才评价权限。同时,避免外行评价内行,引入第三方评价、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让懂行的人来评价。注重评价结果应用,拓展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打造多元化、多层次的晋升通道,保障人才合理流动,让更多“千里马”奋蹄而进。 (郭素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