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释放引才聚才效应
本报讯近年来,莆田市城厢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持续擦亮“厢聚英才城就未来”人才品牌,健全人才综合服务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梯队建设,积极实施“壶兰工匠”技能人才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助力工匠人才成长蝶变。同时以“三个一批”为抓手,吸引大批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持续打造“枝繁巢暖、有凤来栖”的引才聚才环境,形成“人才回乡、项目回迁、资金回流”的生动局面。
打造“工匠型”技能人才高地
实施匠苗培育行动。探索建立协同育人、多元并进的“工匠+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依托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莆田学院、莆田科技职业技术学校、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常态化开展技能培训14期。开展“师带徒”活动,组织和引导各级劳模、工匠、技术能手等人才,做好“传、帮、带”工作,先后为企业、学校聘任首席技师、双向导师20余名,铺设匠苗人才成长快车道。
实施匠技锤炼行动。坚持“以赛代训、以赛促练、以赛增技、以赛赋能”,建成20多个全国、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等,开展面点烘焙、养老护理、制鞋等行业技能竞赛,10余名通过赛事选拔的工匠人才荣获“技能大师”称号,助推企业形成“培训、练兵、竞赛、晋级、奖励”五位一体的工匠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全区新增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1500余人。
实施匠星引领行动。发挥工匠人才头雁领航作用,积极选树优秀劳模,激活技能人才内驱动力,先后培育全国劳模2名、省级劳模37名、市级劳模126名、区级劳模131名,形成“四级劳模”示范引领体系。成立工匠人才“红色助企平台”,聚焦工艺美术、面点烘焙等重点领域,研发创新精微透雕工艺技法、饼食焙烤技艺等,有效释放工匠人才创新效应。
实施“三个一批”引才返乡创业
打造产业园区,回引一批技能人才。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固链强链延链补链,打造中电科创城、东海鞋服科技产业园等人才集聚平台,引进深圳域兴、银山文耀、欣达昌等企业组团落地园区,回引纺织、电子制造等高技能人才30余人,释放产业集群效应。
培育农特产业,回引一批农业人才。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制定枇杷、龙眼等特色产业发展方案,打造“常太枇杷”“华亭桂圆”等区域品牌,依托“共富桂·同心圆”桂圆产业片区等示范项目,建成千亩标准化果园,吸引40余名农业技能人才返乡参与农特产业全链条发展。
发展电商园区,回引一批电商人才。建立健全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依托联发莆田电商城、城厢区跨境电商生态园等电商园区,招引新梓源、古哥等9个电子商务项目落地,对接淘宝、京东、抖音等头部电商平台,顺利举办1688产业带、敦煌网产业带等对接培训会30余场,有效提升电商人才的专业技能。目前,电商直接从业人员达4.2万人,有力促进城厢电商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互补、多业态协同发展。
念好“留才经”打造人才沃土
聚合多元服务资源。构建以“壶兰英才卡”为标志的绿色通道服务体系,培养储备一批“全岗通”人才服务工作者,利用壶兰英才服务热线,为1000多位省级、市级高层次人才提供贴心服务,协调解决人才认定、子女就学、医疗保健等各类需求。同时,积极探索人才工作数字赋能,依托莆田市人才智慧云平台,串联人社、科技、教育等多个部门,打造集政策、认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平台,持续提升人才服务智能化水平。
扩大人才服务半径。依托开放招商中心、商务大楼等打造人才会客厅、人才驿站、人才培训基地等人才服务示范性阵地10余个,为人才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就业创业咨询等全方位服务,累计受理对接人才服务事项130余人次。同时,开展贯穿全年的“厢聚英才、城就未来”高层次人才系列服务,推动人才服务进商务楼宇、进工业园区、进民营企业,近年来共开展人才体验日、科技沙龙等活动60余场次。
拓展金融服务矩阵。发挥金融对人才集聚、流动、激励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打造“人才+金融”服务模式,优化人才贷、知产贷等金融工具,开展政银企洽谈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接会、专精特新专项贷产融对接会等活动,为企业及人才发放“超长期国债”“知识产权贷”“创业担保贷”等扶持资金7亿余元。同时,撬动社会资本与人才对接,形成“企业出资+人才出技”合作模式,促进科技特派员与企业深入合作项目11项,为企增收600万余元。 (通讯员 城组轩)
打造“工匠型”技能人才高地
实施匠苗培育行动。探索建立协同育人、多元并进的“工匠+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依托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莆田学院、莆田科技职业技术学校、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常态化开展技能培训14期。开展“师带徒”活动,组织和引导各级劳模、工匠、技术能手等人才,做好“传、帮、带”工作,先后为企业、学校聘任首席技师、双向导师20余名,铺设匠苗人才成长快车道。
实施匠技锤炼行动。坚持“以赛代训、以赛促练、以赛增技、以赛赋能”,建成20多个全国、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等,开展面点烘焙、养老护理、制鞋等行业技能竞赛,10余名通过赛事选拔的工匠人才荣获“技能大师”称号,助推企业形成“培训、练兵、竞赛、晋级、奖励”五位一体的工匠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全区新增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1500余人。
实施匠星引领行动。发挥工匠人才头雁领航作用,积极选树优秀劳模,激活技能人才内驱动力,先后培育全国劳模2名、省级劳模37名、市级劳模126名、区级劳模131名,形成“四级劳模”示范引领体系。成立工匠人才“红色助企平台”,聚焦工艺美术、面点烘焙等重点领域,研发创新精微透雕工艺技法、饼食焙烤技艺等,有效释放工匠人才创新效应。
实施“三个一批”引才返乡创业
打造产业园区,回引一批技能人才。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固链强链延链补链,打造中电科创城、东海鞋服科技产业园等人才集聚平台,引进深圳域兴、银山文耀、欣达昌等企业组团落地园区,回引纺织、电子制造等高技能人才30余人,释放产业集群效应。
培育农特产业,回引一批农业人才。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制定枇杷、龙眼等特色产业发展方案,打造“常太枇杷”“华亭桂圆”等区域品牌,依托“共富桂·同心圆”桂圆产业片区等示范项目,建成千亩标准化果园,吸引40余名农业技能人才返乡参与农特产业全链条发展。
发展电商园区,回引一批电商人才。建立健全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依托联发莆田电商城、城厢区跨境电商生态园等电商园区,招引新梓源、古哥等9个电子商务项目落地,对接淘宝、京东、抖音等头部电商平台,顺利举办1688产业带、敦煌网产业带等对接培训会30余场,有效提升电商人才的专业技能。目前,电商直接从业人员达4.2万人,有力促进城厢电商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互补、多业态协同发展。
念好“留才经”打造人才沃土
聚合多元服务资源。构建以“壶兰英才卡”为标志的绿色通道服务体系,培养储备一批“全岗通”人才服务工作者,利用壶兰英才服务热线,为1000多位省级、市级高层次人才提供贴心服务,协调解决人才认定、子女就学、医疗保健等各类需求。同时,积极探索人才工作数字赋能,依托莆田市人才智慧云平台,串联人社、科技、教育等多个部门,打造集政策、认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平台,持续提升人才服务智能化水平。
扩大人才服务半径。依托开放招商中心、商务大楼等打造人才会客厅、人才驿站、人才培训基地等人才服务示范性阵地10余个,为人才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就业创业咨询等全方位服务,累计受理对接人才服务事项130余人次。同时,开展贯穿全年的“厢聚英才、城就未来”高层次人才系列服务,推动人才服务进商务楼宇、进工业园区、进民营企业,近年来共开展人才体验日、科技沙龙等活动60余场次。
拓展金融服务矩阵。发挥金融对人才集聚、流动、激励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打造“人才+金融”服务模式,优化人才贷、知产贷等金融工具,开展政银企洽谈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接会、专精特新专项贷产融对接会等活动,为企业及人才发放“超长期国债”“知识产权贷”“创业担保贷”等扶持资金7亿余元。同时,撬动社会资本与人才对接,形成“企业出资+人才出技”合作模式,促进科技特派员与企业深入合作项目11项,为企增收600万余元。 (通讯员 城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