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推动新时代全省人才工作奋勇争先
人才“引擎”激发古城创新蝶变
鲤城区深入实施海丝人才提升工程
  本报讯 近年来,泉州市鲤城区纵深推进人才“港湾计划”,着力发挥世遗典范城市核心区,“海丝”文化重要发祥地和闽南文化发源地、传承地的优势,深入实施海丝人才提升工程,构建“引育留”链条,释放人才动力“引擎”,助力古城创新蝶变。
   广开渠道“引”
  “一直以来,我们都坚持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宽引才聚才渠道,实现以‘才’‘产’‘商’引才,持续壮大海丝人才队伍。”鲤城区委人才办工作人员介绍,如深化与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黎明职业大学等高校合作,依托高校专家资源搭建引才平台,吸引各类青年人才500多名。
  聚焦鲤城文商旅融合发展,围绕文旅影视与数字文创、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辖区十大产业体系成立多个行业协会,并打造泉府文化众创空间、漫客工场、1916创意产业园等不同主题空间,吸引优秀人才来鲤城创业就业。截至目前,共有文化类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市级及以上众创空间、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 8家,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132人。
  鲤城区还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互融合,积极开展“双招双引”活动,促进项目、资金与人才一体引进。探索“人才共享”模式,通过顾问指导、项目合作、“假日专家”等模式,柔性引聚200余名海丝人才服务古城发展、产业转型。
  多方联动“育”
  培养古城文化传播者、培育非遗文化传承者、培植产业发展实干者……一段时间以来,鲤城区通过统筹推进文化传播人才、非遗人才、文创产业人才等海丝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赋能推动产业跨越发展。
  鲤城区启动古城文化传播人才培育计划,将文化传播纳入人才培育,享受相关待遇,累计举办古城文化传播人才培训班5期700多人次,开展公益讲解、政务接待2500多场次,服务人才10余万人;成立鲤城区翻译工作者协会,形成一支涵盖英、日、韩、西班牙、葡萄牙等语种的翻译人才队伍,为古城文化跨语言跨文化传播助力赋能。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才保护,完善“师带徒”梯队发展链条,扶持引导成立27个省、市级大师工作室和20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深耕“巾帼非遗绣品人才培养计划”“走进世遗·遇见非遗”“城南庙会·庙会鲤城”等非遗文化品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教育。
  建立产业人才项目孵化平台,实施“润物无声”青年创客文化IP孵化计划,搭建全国大学生旅游设计大赛、“才聚鲤城好物相随”旅游商品设计大赛等平台,构建长效联动的业态培育孵化体系,扩大鲤城旅游商品影响力。
   用心用情“留”
  值得一提的是,鲤城区加强关心关爱、强化保障支持,通过瞄准“需求点”、把握“兴奋点”、寻求“突破点”,做到善留、会留、能留,更好地把各行各业人才留下来。
  聚焦“食住行、游乐购、医教养”等关键事,鲤城区通过推行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开展“鲤遇人才”服务月、“五彩”人才服务周、访百才走访慰问等活动30余次,帮助解决子女入学、家庭住房、配偶随迁等“后顾之忧”253条;在泉州市首创组建“鲤遇英才”商家服务联盟,绘制服务地图,推出覆盖泉州老字号、网红打卡点、民宿酒店等吃、穿、住、行、游“五位一体”人才专属服务7类200多项;建立人才服务专员“1+N”制度,提供“保姆式”精准化服务120余项,拓宽人才服务“绿色通道”。
  此外,鲤城区在青年文创人才集聚的金鱼巷、觅鲤等“网红”街巷、园区实行租金减免、宣传营销、创业辅导等扶持措施,举办“遇见鲤·筑梦同行”等主题青年人才素质拓展活动,引聚青年人才在鲤城安家创业;并以新门街为主阵地,沿街两侧布局1个国家级、3个省级和3个市级人才阵地,构建涵盖公共服务、产业集聚、创业孵化、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全方位人才服务街区,举办古城华服徒步、古城讲堂、文化沙龙、艺术展演等活动150多场次。 (通讯员 施远圻 许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