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推动高校资源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
清流县创新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三维机制”
  本报讯 近年来,共青团三明市清流县委紧抓清流县与中国人民大学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校地合作契机,共同创新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三维机制”,即实践能力锻造机制、多元教育赋能机制、协同发展创新机制,通过落实落细“11个有”工作举措,推动高校资源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让高校学子在清流实习实践中实现个人成长与地方发展双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校地合作模式。
  实践能力锻造 让青年在岗位上锤炼本领
  清流县委人才办、团县委联合各实习单位深入开展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提供实习岗位与工作指导,为来清流实习的高校大学生打造全链条实习实践成长体系。
  有岗位经历。结合学生专业背景,将学生安排至县内机关单位、企业一线等对口岗位,邀请列席企事业单位有关会议,参与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重要工作,确保实习生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人尽其才、献计献策。
  有独立工作。实行“导师帮带”模式,由实习单位确定帮带导师,并由高校颁发实习导师聘书,在导师的指导下,实习生自主选择并独立完成具体工作,通过“师带徒”方式培养实习生综合能力。
  有总结报告。各实习实践团队聚焦清流氟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教育和医疗等重点领域、所在单位重点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并撰写专题调研报告、总结报告,目前已形成产业链特聘专家团试点工作、氟新材料产业人才培养、校地合作、农村客运优化提升等有关专题调研报告8篇、总结报告10篇。
  有考评鉴定。构建“个人小结+单位鉴定+成果考核”三维评价体系,即实习期满后,学生提交涵盖工作内容、心得感悟的个人小结;实习单位结合日常表现、任务完成质量出具鉴定意见;参与调研课题撰写的学生进行总结汇报,重点考核调研报告的针对性与操作性,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师生所提出的18项建议已转化为具体工作举措。
  多元教育赋能 让青年在浸润中增长见识
  依托清流红色资源、产业特色与高校智力优势,构建“红色铸魂、产业认知、名师引路”多元教育体系,让青年人才在服务清流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浸润红色教育,了解清流文化,爱上清流生活。
  有红色教育。组织师生开展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红色研学等集体活动,深入毛泽东旧居等红色教育基地,由县委党校工作人员与驻地实习生共同担任讲解员,通过“现场讲解+互动问答”形式,引导师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强化红色担当。截至目前,已开展集体活动11场,覆盖中国人民大学师生100余人。
  有新时代实践教育。用好清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围绕氟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组织师生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东莹化工、展化化工等基地和重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开展“企业开放日”“青年新时代实践教育”等活动10场,对100余名实习学生开展实践教育。
  有名师工作室。发挥中国人民大学吕雷阳名师工作室辐射作用,通过组织讲座、培训、帮带活动,带动县域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组织师生参与地方人才认定、科技攻关项目申报等,助力清流氟新材料等领域技术突破,推动校企合作科研项目落地。
  协同发展创新 让青年在融合中凝聚合力
  打破校地“单向输出”壁垒,通过基层融合、交流分享和资源联动构建协同发展生态,打造“人大赋能清流焕彩”新时代校地合作品牌。
  有基层融合。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服务团、中国人民大学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扎根中国大地”博士生暑期实岗实践团队、中国人民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治国理政”实岗锻炼团队等组建志愿服务队,建立“1名大学生结对1~5名中学生”的帮扶机制,通过开展破冰行动、学习经验分享会、志愿服务等活动增进互动、增进友谊、带动发展。
  有交流分享。团清流县委联合县委人才办、县教育局,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实习实践学生深入清流一中、职业高中、青创人才之家等阵地,围绕教育教学创新、学生成长规划、职业发展方向等主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与老师交朋友、与学生结对子、为家长解难题,助力清流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有团建活动。结合师生兴趣爱好,与清流青年共同参与校地青年篮球赛、青年歌友会、青年足球赛、大学生随机舞蹈等文体活动,丰富实习生活的同时,推动青年思维碰撞融合。
  有经验提炼。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师生来清调研和实习座谈会、总结会、汇报会,建立校地合作意见建议清单台账,寻求成果转化,为后续校地合作的优化与完善提供借鉴,推动校地合作持续健康发展。
  (通讯员 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