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从“唯头衔论”到“实绩导向”
解码龙岩市人才评价破局之道
  人才怎样用好,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当人才评价的“指挥棒”真正交到经营主体手中,会迸发出怎样的创新活力?龙岩市的改革实践给出了生动答案。
  龙岩市率先将人才评价“指挥棒”交给用人主体,推动300余家重点企业自主评定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实现人才标准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改革成效显著:全市人才总量突破52万人,高层次人才数量同比增长45%,带动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提升28%。特别是为82名企业特殊人才破格评定职称,其中机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占比超八成,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这一改革实践突破传统评价模式,生动诠释了“让专业的人评价专业的人”的改革理念,以“谁用人谁评价”的市场化导向,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龙岩经验”。其创新做法得到中央主流媒体广泛报道,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
  如今,闽西革命老区龙岩正以人才评价改革为引擎,走出一条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从“唯头衔论”到“实绩导向”
  人才评价改革的深意,在于让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在龙岩,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类群体的成长轨迹,清晰勾勒出评价机制转型的生动图景。
  龙合智能董事长杨静的经历颇具代表性,通过园区与企业联合推荐的“直通车”,她被认定为省级高层次人才。这枚“市场认证”的金字招牌,不仅让企业成功吸引商业投资,更促成与高校的深度科研合作。在人才红利的催化下,企业自主研发的无人智能装卸设备填补国内空白,跻身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行列。今年以来,龙岩已有75名像杨静这样的实用型人才通过企业自主认定,他们没有耀眼的论文头衔,却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硬实力成为企业创新的“领头雁”。
  紫金矿业的823名技能人才,则见证了产业工人的成长通道如何被重新打通。从电工、机修钳工等传统工种,到重冶火法冶炼工等特色岗位,再到凿岩台车司机等智能化新职业,企业自主认定的技能等级体系,让“干得好”比“考得好”更受重视。正如企业负责人所言:“每个岗位都能出专家,这些扎根一线的技能人才,正是产业升级的底气所在。”
  德尔科技的6名特殊人才,更以硬核成果诠释了“贡献导向”的真谛。他们参与10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斩获16项国家级奖项,其中3人主持的高端半导体项目摘下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这些数字背后,是评价标准从“看头衔”向“看实效”的根本转变。
  当评价的尺子变得多元,人才创新的活力自然奔涌而出。“改革就是要破解‘四唯’困局,让会创新、能干事、有贡献的人才真正站到C位。”龙岩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袁伟天说道。
  让用人主体握好评价“话语权”
  人才评价改革的突破,离不开制度设计的精准发力。龙岩市人社局紧扣企业痛点,打出“ 放权、赋能、破障”的改革组合拳,让用人主体真正握住评价的“话语权”。
  “ 龙岩市通过一系列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成功破解人才评价中的‘四唯’难题,打破引育方式单一的困局,构建起全新的人才评价机制,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创新主体的活力。”袁伟天说。
  企业自主评价认定机制的建立,直击高层次人才“引育难”的痛点。《龙岩市人才自主评价认定实施办法(试行)》明确规定,专精特新“ 小巨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重点企业,可自主认定急需紧缺人才,经举荐的人才免评审直接入选省市级人才库。这种“企业点将、政府认账”的模式,让龙合智能这样的企业能快速锁定实战型人才,破解了“论文好看、用着不行”的选人困境。
  技能评价模式的创新,为技能人才铺就了成长阶梯。龙岩授权企业制定《企业评价规范》,推行“过程化考核+业绩评审”模式,将评价重心从“会不会操作”转向“能不能解决问题”。在紫金矿业,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的老钳工,因破解进口设备维修难题,被破格认定为高级技师。这种“赛场选才”的机制,让更多一线工人看到“凭本事吃饭”的希望。
  特殊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的开通,打破了专业技术人才的晋升天花板。针对那些“学历不够但能力够、资历不足但贡献足”的专技人员,龙岩将重点企业和县域重点产业中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骨干纳入“特殊人才”范围,允许破格申报中级职称,2年来已有82人通过这条通道获评职称。他们的故事证明:真正的人才,不会被条条框框挡住去路。
  这三项举措看似简单,实则抓住了人才评价的核心规律——谁用人、谁评价、谁受益。当企业从人才评价的“旁观者”变成“主导者”,引才育才的内生动力自然被充分激活。
  在平衡与协同中释放改革活力
  龙岩改革的深层启示,在于对五对关键关系的精准把握。这些关系的辩证处理,既保证了改革的力度,又守住了制度的底线,为人才评价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在“放与管”的平衡中,龙岩实现了“真授权、强监管”的有机统一。企业获得充分自主权的同时,政府通过事中事后监管确保评价质量,这种“放管结合”让改革既放得开又走得稳。
  在“需与供”的对接中,评价标准与产业需求实现深度融合。企业自主制定的标准直指岗位实际,使高层次人才与核心技术需求契合度达100%,技能人才岗位匹配度超95%,真正做到了“按岗评价、人岗相适”。
  在“引与留”的统筹中,良性生态加速形成。宏贯路桥实施自主评价后,关键技术骨干流失率下降近30%,印证了“评得准才能留得住”的朴素道理。当人才感受到“被看见、被认可”,自然愿意扎根奉献。
  在“才与产”的互动中,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实现深度耦合。评价“指挥棒”引导人才向技术攻关一线聚集,为有色金属、文旅康养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提供了坚实支撑,彰显了“人才兴则产业兴”的发展逻辑。
  在“政与企”的协同中,政府角色实现华丽转身。从“前台评审”到“后台服务”,从“直接管理”到“制度供给”,这种转变既提升了行政效能,又巩固了亲清政商关系,为改革深化营造良好环境。
  改革实践中,龙岩用一组数据标注了进步:开展人才自主认定的企业,其研发投入持续增幅、专利申请量显著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2名破格获评人才拥有200多项发明专利;人才满意度和归属感持续提升。这些数字背后,是人才评价机制从“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的深刻变革,是“人才红利”向“发展红利”的生动转化。
  袁伟天表示,龙岩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通过产业需求、政策支撑、动态管理、服务保障四大维度联动,构建“四维一体”人才评价新体系,实现了从“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向“重品行、重创新、重实绩、重贡献”的转变。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用人主体真正成为人才评价的主体,才能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为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通讯员 郭书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