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为炬 引创业之路

清晨的阳光漫过青石板路,35岁的沈明辉一摇一晃地走出“重土空间”民宿大门,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紧挨着的“歇歇吧”小屋内人头攒动——这两处由他独立运营的空间,每月能稳定创收3000元。很难想象,这位曾被认定“难就业”的肢体残障青年,昔日还在靠“扮小丑”“卖气球”勉强糊口,直到与林正碌相遇,人生航向才悄然转向光亮处。
2015年,林正碌带着“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走进屏南,在漈下村播下了第一颗文创种子。他的画室里,脚底沾泥的村民、目不识丁的老人、身残志坚的青年都能找到创作的勇气。摒弃传统绘画技法的束缚,他只引导人们释放天性,用浓烈色彩抒发情感,以质朴线条记录生活。
沈明辉便是在这样的创作氛围中,与林正碌相遇。在双溪镇安泰艺术城残疾人艺术教育中心,林正碌敏锐捕捉到他的色彩天赋。当沈明辉怯生生落笔时,一句“第一次下笔就这么了不起”的真诚夸奖,点亮了他的创作信心。此后,林正碌不仅教导他油画创作,更引导其借自媒体推销画作,将作品转化为文创周边与民宿装饰,鼓励他参展亮相。沈明辉的生命轨道由此改变,作品入选“融合·国际残疾人艺术展”,代表作《生命树》亮相第七届法国里昂界外艺术双年展。
艺术成就赋予了沈明辉生活底气。在林正碌支持下,他在四坪村认租空间,踏上创业路。面对启动资金难题,林正碌帮他推广画作筹资,扫清障碍。“林老师教我作画卖画,帮我设计民宿,给我创业思路!”沈明辉指着改造后的“重土空间”与“歇歇吧”笑道。如今墙上的油画、桌垫下的自创诗词,成了吸引游客的“无声磁石”。
林正碌的创业星火,不仅照亮沈明辉的人生,更点燃无数年轻人的青春梦想,返乡创业青年陈忠业便是其中一个。2017年,受聘为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总策划后,林正碌将龙潭村作为又一重要试点。面对因贫穷闭塞、人口大量外流、1700多人的村庄只剩下不到200人的发展窘境,林正碌提出用文创改变村貌的方案,在改造过程中,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驻村统筹、规划,主持全村空间改造工作,还参与创新老屋流转机制,引导城市人到村认租、驻村创业。
正是在这种创业生态下,陈忠业接棒探索——在林正碌指导下,他将闲置老屋改造成“龙潭酒博物馆”,打造“前店后坊”的沉浸式体验空间,既展示古法酿造技艺,又推出“黄酒奶茶”“桂花酒酿拿铁”等新式饮品,让百年佳酿对接年轻消费市场。
“ 林老师常说,乡村创业要把根扎在本土文化里。”陈忠业沿用这样的思路,策划“回村人”文创IP,联合新媒体达人推出相关宣传视频,曝光量超3000万次,带动黄酒销售额增长6%。他还创新“统一收购、品牌共建”模式,与酒农签订保底协议,带动增收。如今,龙潭黄酒已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乡野佳酿,变成串联起“品酒、住宿、艺术体验”的文旅名片。
有了林正碌的悉心培育,乡村的传统肌理与年轻的创意灵感还碰撞出别样的创业火花。熙岭乡墘头村“ 山月见”艺术生活空间里,“猫在人间混日子”主题画展引游人驻足,策划者是3位毕业于“双一流”大学的女生,2023年慕名而来的她们,经林正碌培育已能娴熟操作手冲咖啡。“林老师教我们技能,帮我们协调空间,现在在乡村一边创业一边生活,正是理想模样。”她们望着精心打造的空间,笑意盈盈。
村民陈孝高同样受益。这位普通农民在林正碌鼓励下学画,开办了村里第一家民宿。如今龙潭村带动周边三村联动发展,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成了年轻人向往的乡村梦想基地。陶艺馆、面包坊、西餐厅在此扎根,慢生活里绽放着创业活力。
“这里没有标准化流水线。”林正碌穿梭在龙潭村的青瓦小巷中解释,“我们要让手艺成为尊严的支点。”在他的推动下,“人人都是咖啡师”“人人都是酿酒师”等公益课程已孵化出60多家特色店铺,吸引200余位创客扎根深山。
这位别具一格的创业导师,以艺术为纽带联结文创产业与乡村发展。他用智慧与行动点燃新老村民的创业热情,激活乡村创造力,为沉寂山村注入蓬勃生机,以创新思维书写乡村创业新篇章,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家园。 (通讯员 蒋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