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以刀为笔写春秋
——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莆田木雕传承人陈春阳


  梅峰寺,又名光孝寺,坐落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胜利路,是一座始建于北宋神宗年间的佛教古刹,1983年入选全国首批重点寺庙。每天清晨,梅峰寺前的空地上都会聚集许多晨练者,他们在这里打太极拳、做体操,成为车来车往的胜利路上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线。
  很多人记得,曾有一位青年,一连几年,每天清晨都准时出现在这里,用泥塑的方式,义务为许多晨练者记录矫健身姿。一块普通的泥巴,在他手上,揉揉捏捏,三下五除二,一个神形兼备、活灵活现的“晨练者”泥塑便诞生了。
  这位青年,如今已成为多次斩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等国家级、省级美展金、银奖,作品屡被中国国家奥委会、福建省博物院收藏的著名雕塑家。他,就是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国家级雕塑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办人陈春阳。 
 
   潜心艺术创作,成为国家级非遗莆田木雕传承人
  谈起自己的艺术人生,陈春阳说,第一个要感谢的,就是自己的父亲。“没有父亲的鼓励引导,以及他在关键时刻的果断决定,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对我来说,他不仅充当了父亲的角色,更是艺术上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陈春阳的父亲陈国华也是一位工艺美术大师。1982年,陈国华的寿山石雕《关公和周仓》《关公读春秋》分获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质产品奖(金奖)和全国二等奖,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省工艺美术界获得工艺美术国家最高奖的第一人。
  陈春阳五六岁时,便对画画显示出非同寻常的兴趣和天分,家里的连环画、年画都成了他临摹的素材。为了鼓励小春阳多画、勤画,陈国华从并不宽裕的生活费中挤出一部分,专门购买纸张、画夹、颜料,并在家里一面墙上开辟“陈春阳画廊”,专门展示他的画作。“一两年下来,重重叠叠贴了好几层。”家里来了客人,总免不了在这面墙前驻足翻看,然后毫不吝啬地对陈春阳伸出大拇指:“真棒!”就在这一张张画中,陈春阳开启了自己的艺术之路。
  11岁时,陈春阳接到一份“工作”:为附近村里新建的土地庙画土地公像。“一连几天,我天天利用中午时间跑去画,画完后,人家给了我2块钱报酬,母亲给我添了3块钱,我买到了最喜欢的‘解放包’。这是我的第一笔劳动收入,也是第一次感觉到画画是有意义的。”
  15岁那年,陈春阳已经有一定绘画基础,陈国华带他来到莆田工艺一厂,找到当时莆田木雕修光技艺一流高手——李农民,希望陈春阳能够拜李农民为师,学习木雕“修光”技艺。不料,李农民以各种理由婉拒了。
  “学艺要有诚心和恒心,要学就学最好的!”陈春阳牢牢记住父亲的教导,想尽办法打动李农民。暑假里,他天天往工艺一厂跑,给李农民打开水、沏茶、打饭菜,跑上跑下、软磨硬泡,终于打动了李农民,正式收下这个徒弟。两年后,当陈春阳从李农民那里出师时,大家评价说,修光这门手艺,除了李师傅,就属陈春阳了。
  正当陈春阳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时,父亲却给他泼了盆冷水:“你火候还不够,先跟我学一年泥塑,再去读书。”当年,木雕工钱动辄上万元,是一门很赚钱的生意。曾有台商以人民币20000元的价格,向陈国华订一座“八仙过海”黄杨木雕,这个价格,“当年够买两套房了”。以陈国华的名气,加上陈春阳这个帮手,短时间内发家致富不是问题。所以,陈春阳一开始对父亲的决定很不理解。“父亲反复给我讲道理,他说,家庭、事业要兴旺,眼光要放长远,就像一支被敌人包围的军队,困守只会全军覆没,冲出重围才有更多的机会”。就这样,1991年,18岁的陈春阳听从父亲意见,进入福建工艺美术学校(今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学习。
  多年以后,父亲的话,陈春阳依然牢牢记在心里。尽管毕业时成绩优异,艺术功力也在实践中日益深厚,但他仍想尽一切机会学习提高。2004年,陈春阳又进入中央美院雕塑系研究生班进修,他的毕业作品《长树的邮筒》至今仍收藏在中央美院。
  近年,陈春阳的学习触角还伸向教育学、心理学领域,探索把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运用于雕塑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他说,父亲多年的教导,已经积淀成为陈家“甘守寂寞,沉下心来搞创作”的家风。他的弟弟陈春晖、妹妹陈阳妹以及妹夫邓一雄,都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下,潜心艺术创作,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莆田木雕传承人、莆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氏工艺雕塑”传承人,成就了“一门两代五大师”的传奇。
 
    佳作频出,做艺术的创造者和时代的记录者
  城雕,即城市雕塑,指立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作品。成功的城雕作品,如哥本哈根的美人鱼、新加坡的鱼尾狮、深圳的拓荒牛,往往能够代表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品位,从而成为特殊的“城市名片”。而能够设计、完成一座城雕作品,也被许多雕塑艺术家看成对自己设计思想、创作水平的重要认可。
  1993年,为纪念莆田建市10周年,市委、市政府确定5项献礼项目,其中一个,就是在莆田车站广场建一座城市雕塑,并很快开始向社会征集设计稿件。年仅20岁、刚刚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毕业不久的陈春阳,以“母子”为主题,精心创作一份雕塑稿件参评。在他的设计中,一位母亲左手托一盘莆田特产荔枝,右手牵着一个活泼的男孩,寄喻“用莆田特产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在喧闹的车站中营造一种安宁的感觉。出乎陈春阳意料,他的设计一路过关斩将,进入最终竞标答辩环节。
  当接到参加最终答辩通知时,陈春阳“有点心虚”,“我对父亲说,这是最终环节,非同小可,我当时又还是个毛头小伙,希望由他出马。但父亲说,相信我有这个能力和水平,鼓励我自己去参加答辩。”在父亲的鼓励下,陈春阳凭着独到的设计思路和初生牛犊的锐气,在答辩中表现出色,获得莆田市委、市政府领导一致肯定,一举“拿下”这座城雕。直到今天,这座雕塑依然矗立在莆田车站前,热情地迎接着八方来客。
  这件作品的成功,坚定了陈春阳在艺术创作道路上探索前进的信心和勇气,之后优秀作品层出不穷:
  龙眼木雕作品《正气》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龙眼木雕作品《虎娃》入选第六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览,被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收藏,获福建省政府第五届百花文艺奖;
  雕塑作品《一二·九学生运动》被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
  龙眼木雕作品《总设计师邓小平》被莆田市政府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雕塑作品《胜利的歌儿满天飞》入选建军8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初选和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初选;
  木雕作品《鲁迅》入选全国第六届青年美术作品展初选;
  城雕作品《加油》入选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展;
  ……
  雕塑是凝固的艺术,也是凝固的历史。陈春阳认为,自己不应当仅仅做一个工艺商人,而应该当一名艺术创作者和时代记录者,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地做一个主业,忠诚于艺术,忠实于时代。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动员令。陈春阳闻令而动,以自己的方式站到了战“疫”前线。他与陈春晖、陈茂山合作,短时间内创作出雕塑作品《国有难勇向前——钟南山院士》。作品以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为原型,兼具国画笔韵和雕塑的泥土味,大气粗犷、虚实结合,充满力度和张力,刻画了钟南山院士果敢刚毅、有风骨有气节、讲真话不苟且的鲜明个性,以及对他所代表的广大医务人员“最美逆行者”形象的高度凝练。前不久,该作品入选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莆田入选该美展的第一件雕塑作品。
  陈春阳说,疾风知劲草,自己能做的,唯有用手中的雕刀为人民塑像、为民族塑魂。
 
   培养青年人才,推动雕塑技艺走向世界
  多年雕塑从艺经历,陈春阳培养了对雕塑等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愿意进入雕塑这个行业的青年人越来越少,这门传统技艺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危险。陈春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些年,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向青年人才的培养和雕塑艺术的传播,“让更多的人认识雕塑、走近雕塑、进入雕塑”。
  他打破“传内不传外”的传统观念,把自己的工作室开辟成为实践基地,在暑假期间接收大批来自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莆田学院以及莆田二中、莆田四中的学子们实习实践,还以莆田学院、马来西亚时代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的身份,深入大学校园传播、传授传统技艺,并为相关职业院校规划设计工艺雕塑专业全套课程体系,不遗余力地推动雕塑技艺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陈春阳还利用工作室获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获得相应补贴的机会,把工作室扩建成集创作、教学、陈列、体验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向社会各界传统技艺爱好者开放,“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体验传统文化魅力,让传承民族艺术瑰宝成为更多人的认识和理念”。
  (通讯员 段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