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养老护理人才缺口超千万
  11月6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在广州举办,记者从同期进行的第七届老龄产业高峰论坛上了解到,目前我国的养老护理人才缺口正进一步扩大至千万人,国家政策、智能化应用等正尝试补足这一短板。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在老龄产业高峰论坛上介绍,预计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进一步扩大到4.2亿人,到本世纪中叶,更将有5亿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36%。
  我国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人。我国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是77岁,但是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也就是说,大约有8年多的时间是带病生存。
  国际标准是,每3位失能老人需要1名护理人员,按此计算,仅是4000万名失能、部分失能老人的护理员需求就超过1000万人,而据了解,目前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仅30余万人,因此存在较大缺口。
  “目前的养老护理员,大部分还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针对不同健康状态、患有不同疾病的老人,他们不一定有对应的专业知识。”一家养老陪护服务企业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实际上,养老护理的市场需求,远比简单计算的数据要大得多。
  据广州一家职业培训机构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从业人员不足的原因,除了工作内容、工作强度,老人护理还要面对社会地位不高等窘境,“收入倒还可以,根据内容不同,从5000元到一万多元都有吧。”
  养老护理人才不足已引起各方关注。人社部表示,要多渠道解决养老护理人才短缺问题,大规模地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育层面将增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等,通过落实相关职业培训补贴、创业培训补贴等政策,吸引相关人员投身到养老创业领域。
  今年10月底,人社部、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通知,提出2020年至2022年,培养培训各类康养服务人员500万人次以上,其中养老护理员200万人次以上;此外,还将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实训基地,在全国建成10个以上国家级(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记者注意到,互联网+、智能技术更为广泛地在老龄产业得到应用,对护理人才缺口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除了常见的实时看护系统、监测报警系统,康复运动、照护需求评估等工作也有机器人参与。不过,与智能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类似,涉及具体的护理工作,仍然少不了人的参与,“再智能的养老,也替代不了人的关怀。”现场多名业内人士均表达了类似观点。(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