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数十年始终坚守科学报国初心
——记我国著名海洋水产养殖专家聂宗庆王素平伉俪


  海洋养殖业事关国计民生,每当我们看到分布在我国数千公里海岸线上漂浮于水面的养殖网箱,就会从内心深处对为我国海洋水产养殖业作出巨大奉献的海洋生物学家产生由衷的敬意,而聂宗庆和王素平这一对专家伉俪,就是其中应当受到敬仰的典范。
  聂宗庆和王素平,有着相同的初心,都梦想成为一名对社会有所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是缘分和机遇让他们走到了一起。数十年来,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初发的信念,相互支持,甘于坚守,乐于奉献,完美地实现了人生的目标,充分展现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研工作者的人生风采和报国情怀。
  聂宗庆,1933年11月出生于福建福州。王素平,1933年11月出生于广东东莞。两人生于同年同月,巧的是,1952年两人分别从福州和贵阳同时考入了远在青岛的山东大学水产系水产养殖专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的安排吧。大学四年的朝夕相处,他们相互产生了深深的爱慕之情,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一起。
  1956年,他们双双被分配到刚成立不久的国务院水产部。工作后不久,相亲相爱的两个人很快就登记结婚。1957年4月,水产部向下属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紧急下达“海带人工育苗法”研究项目。当时黄海所可调用人手有限,更缺少养殖专业人才,了解到王素平和聂宗庆的情况后,便直接向部领导点名要人。在部领导同意下,王素平与聂宗庆回到了青岛,走上了他们所向往的科研工作岗位。
  到黄海所工作后,两人很快便投入“海带自然光育苗法”的研究,成为课题组的骨干力量。王素平和聂宗庆不分昼夜地进行试验、观察、测定、记录和收集数据,处理解决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有时甚至连续工作达36小时之多。功夫不负有心人,1958年秋天,王素平和聂宗庆等全组人员完成了从研究试验到小规模生产的全过程。自1959年开始,“海带自然光育苗法”在国内被推广并开始大规模生产,山东、辽宁以及稍晚时候南方的福建等地有条件养殖海带的海区都建造了海带育苗室进行大面积的推广,使我国海带养殖项目一下子就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海带自然光育苗法”之后在全国第一届科技大会上荣获“创造发明奖”,该项成果从1958年研究成功后一直沿用至今60余年。现在,我国近海有大量的海带生产基地,年产量达一百多万吨,位居世界第一。
  对于王素平来说,最艰苦的研究还不是海带,而是紫菜的人工养殖和生产推广。1964年,水产部下达任务,以黄海所为主研究养殖紫菜并推广生产。这是又一个国家级的重点科研攻关项目,黄海所组织科研人员在福建现场结合地方科研与生产单位,组成了“紫菜歼灭战小组”,王素平又是其中的主要一员。
  “紫菜歼灭战小组”将工作分成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延续原先福建找自然苗的方案,二是研究攻关人工育苗方案。找自然苗的方案,当时认为福建有较好的生产基础,比较容易成功,于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力图早日收效。而将难度较大的人工育苗研究,交给了王素平和另外一位女同志。但仅仅过了一年时间,王素平的研究便取得重大突破,紫菜人工育苗获得成功,从此,找自然苗的方案被直接舍弃。
  王素平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紫菜人工育苗研究成功,不是因为这项研究没有太大的难度,也不是因为她的运气特别好,而是归功于她在研究海带时获得的丰富经验、在操作上的认真严谨以及面对新课题时攻坚克难、顽强拼搏。
  王素平推广紫菜人工养殖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的特殊阶段,一部分人天天在“闹革命”,有的则是在当逍遥派。但是,仍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默默无闻地坚守自己的工作,而王素平就是其中的一个,她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初心,始终没有放弃为沿海农渔民脱贫寻找出路的工作目标。
  自海带自然光育苗成功后,王素平继续海藻类的研究和推广,而聂宗庆主要从事软体动物贝壳类(如鲍、贻贝、扇贝)的人工育苗与养殖的研究和生产推广。在1959—1987年间,他主要在山东开展皱纹盘鲍、贻贝(壳菜)与扇贝的育苗及生产推广。聂宗庆带领一个团队深入山东长岛产区农村第一线,研究和推广养鲍、养贝。这一阶段,聂宗庆在“贻贝人工育苗及高产养殖技术”“皱纹盘鲍人工育苗、幼鲍越冬与人工配合饲料技术”以及扇贝人工育苗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许多研究论文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获得了山东省、青岛市科技大会奖,并多次作为我国唯一受邀代表,参加美、英、澳、南非、新加波、加拿大等国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成为当时我国该领域屈指可数的突出人才之一。
  当时,辽宁、山东沿海的鲍、扇贝等养殖已在快速发展中,而南方福建、广东等地尚处在空白阶段。聂宗庆、王素平夫妇俩都是南方人,想着能回去为家乡做点什么,于是便有了南归之意。经过多次恳请,1987年,黄海所领导终于同意放行,夫妻双双作为福州市政府引进人才回到了福州,王素平被任命为福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所长,而聂宗庆被指定专门研究结合福建海域条件推广鲍、贝养殖工作,王素平协助。于是,出现了在行政管理上王素平是聂宗庆的领导,在课题研究上王素平则是聂宗庆助手的有趣一事。
  聂宗庆和王素平到福州后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盘鲍的人工育苗与养殖,这个课题实际上是专为从青岛引进他们夫妇到福州工作而特意设立的。盘鲍是日本的优良鲍鱼品种,日本俗称黑鲍。聂宗庆和王素平到福州后,开始进行人工育苗研究。第一年在平潭唯一的竹屿口对虾的简陋育苗室,由于海水盐度、培育种鲍的饵料等各方面条件都不适合,研究未能成功,后来又转到罗源利用虾育苗室再行试验,仍没有取得较好进展。直至第三年的1991年,找到在近外海海水盐度偏高的连江筱埕海带育苗场,并使用新鲜或冷藏的海带喂种鲍,使引进后的人工育苗有了新的进展,成功培育出小量的鲍苗。
  经过对有关研究过程进行认真分析,聂宗庆产生了通过杂交配种和适应环境驯化的新思路。于是,聂宗庆从大连引进北方的皱纹盘鲍进行杂交配种,并与日本引进的盘鲍繁育进行对比试验,终于找出适合在福建海区生活与繁殖生长的品种。针对南方海区特点,聂宗庆对养殖方法、饵料以及高水温期度夏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走边推广生产、边改进的路线。聂宗庆和王素平研究成功的这项通过日本盘鲍与我国皱纹盘鲍杂交代养殖技术成果,在1992年经专家鉴定为“我国首创”,获得“1995年福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福建省1996集友科技成就奖”等多项奖。
  1994年和1996年,王素平、聂宗庆相继退休。视科研为生命、追求完美结果的夫妇二人退而不休,深入福建、广东沿海几个较大的育苗场和养殖场现场蹲点,一边指导生产,一边进行预防与治疗病、虫害实验工作。王素平侧重于养殖现场的严格管理,采取消毒、隔离等预防措施,聂宗庆则着重于对病原体的观察与药物防控的研究。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并相互协同配合,一项又一项的技术难题很快被攻克,他们指导的育苗场、养殖场的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得到了遏制。
  退休之后,王素平与聂宗庆夫妇俩共同署名完成了许多的著作和论文,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活动也更加活跃。聂宗庆被聘为福建省水产顾问、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技术经济专家顾问组成员,同时还继续担任中国贝类学会的常务理事(1986—2007)。从1987年起,聂宗庆、王素平被美国FISHTECH公司聘请为高级顾问,除在国内开展大量的技术推广指导工作外,还被邀请到美国、墨西哥、智利、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聂宗庆和王素平,是一对因共同志向而结合、因共同理想而奋斗的模范夫妻,他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从而双双取得了辉煌的科研成就。2016年10月4日是聂宗庆和王素平的钻石婚纪念日,60年的风雨兼程,他们为了初心探究科学、报效国家、服务群众而四处奔波,离多聚少,难得当下有所清闲,于是决定以自己特别的方式来纪念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上午,老两口去照像馆拍了一张纪念照,下午回到书房,又从收藏柜里取出两人多年来所收藏的各种鲍壳,用粘胶剂和支撑体制作了一个“鲍壳杯”,并在顶部镶嵌装饰了一颗特殊的珍珠。这是他俩平生第一次用专业外的兴趣和技能制作的一件艺术品。
  2000年2月,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聂宗庆被国际鲍学会授予“终生荣誉会员”,这是我国唯一一人获此殊荣。2018年5月,为表彰聂宗庆、王素平夫妇为我国水产养殖事业特别是在鲍鱼养殖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鲍鱼分会授予二人“杰出贡献奖”,这是对他们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我国水产养殖科研生产事业的充分肯定。
  聂宗庆和王素平之所以有如此突出的成就,原动力就是他们科学报国的初发之心和理想信念,并且能够贯穿始终地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在科研探索过程中,他们相互信任支持,相互取长补短,这也许就是冥冥之中的天作佳合吧!
  (通讯员 聂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