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融合两岸经验构建社区治理“晋安模式”
福州晋安区创新培育社工人才
    村童妈妈聚乐部

    首届两岸社工节

    新秀社区我家小院

  本报讯 近年来,福州市晋安区聚焦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建设,融合两岸社工经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建成全国首家两岸社工创新中心、福建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基地,全面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引培了“信任社工”、“福悦社工”等服务社会基层的各类社会组织、自组织800家,培育持证社工480人,持证人数居全市前列。同时,创新培育社工人才,涌现出“闽都英才”林钦燕和“中国最美社工”张洁等优秀典型,有力推动社区治理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提升。 
  融合台湾“社区发展协会”经验 
  着力完善社工机构网络建设
  “我们通过打造两岸‘基地+智库’社工中心、设立乡镇(街道)‘机构+专人’社工站、激活村(居)‘近邻+末梢’社工室等系列举措,着力完善社工机构网络建设。”晋安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打造两岸社工中心方面,该区设立“社工名师工作室”,汇聚两岸专业社会组织47家、社工名师21人,组建了台湾社区营造师、慈善助老、社工志愿者、社区心理咨询“四大专业群”,共举办社工集市、社工论坛22期,参与社工达2000人次,发布社区治理相关论文20多篇。
  设立乡镇(街道)社工站方面,辖区内9个乡镇(街道)采用“一家专业社工机构+N名协理员+本社区持证社工”方式设立,整合省、市、区各级扶持资金209万元,用于乡镇社工站的建设、运营,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目前已形成总数达500人的专业社工队伍。
  激活村(居)社工室方面,该区直面群众需求,以实现“近邻”服务为宗旨,统一培训、吸纳、管理480名分布在不同村(居)的持证社工,因地制宜打造“村童妈妈聚乐部”、“邻家茶馆”等特色社工服务项目,同时采用设立楼栋长、梯位长协会等社区自组织方式,零距离服务本社区居民。 
  融合台湾“志工队伍”经验 
  推进社工队伍转型升级
  实施“引培+交流”理念转型工程。晋安区每年组织台生赴社区参加暑期夏令营,常态化开展“平行式讲谈”、“周二有约”、“云视频”参访台湾社造点等两岸社区交流活动60余场次,加深两岸社区在治理理念、经验上的互通共鸣、有机融合,其中台湾资深专业人员吴正隆、唐国泰、吴旭平等成为晋安区永久志愿社工。
  同时实施“孵化+创新”人才优化工程。高位“嫁接”中国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福建海峡非营利社会组织等多家5A级、社会信誉好的社工机构扎根晋安,通过跟班学习、陪护指导等方式,孵化“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前洋村基层妇女组织姐妹“爱心坊”等优秀社会组织。
  此外,还实施“陪护+指导”项目提升工程。强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治理理念的双向融合,精心挑选16个资源禀赋各异、城乡差异万千的试点社区,由两岸治理专家带领社工、居民一起谋划治理项目,推动落地实施。相继完成了茶园街道电建小区、象园街道连辉社区小公园等微景观改造;建成了全省首家社区“乐龄学习中心”,打造石牌“乡村大舞台”、新秀社区“我家小院”、电建社区“梯位长协会”等一批融合两岸特色的社区治理品牌项目。 
  融合台湾“社工专精”理念
  提升社工服务能力建设
  “在社工服务能力建设中,我们积极探索‘资金+服务’模式,发挥社工专业服务优势,全面完善暖心的标准考核体系。”该负责人指出,这一提升过程离不开对台湾“社工专精”理念的借鉴融合。
  服务模式方面,该区向专业社工机构购买专项服务,为全区5644名特定困难老年人开展实体服务11176人次,服务金额达514万元;依托“省心理援助协会”,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性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援助服务460人次;为“失独”老人开展暖心活动,服务对象达470人次,实现了困难群众物质保障与精神需求并重的转变。
  发挥社工在扶老助幼、关注特殊弱势群体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委托9家专业社工机构,采取逐户摸排方式,为低收入群体中的重病、重残、困境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共计7800人建档,为精准分类救助提供依据;发挥“村童妈妈聚乐部”长期关注、关爱、帮扶弱势群体作用,为困境弱势妇女提供继续教育、心理辅导、技能培训等交流活动,惠及妇女儿童3万余人次。
  同时完善考核体系,委托中国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对社工服务项目进行全流程督导评估。在实施前,组织专家、区直部门、镇街参与项目评审,共同筛选优秀的社会服务机构承接社工站工作,制定细致的服务标准和流程;在实施中,对项目开展情况介入跟踪监测;在项目终期评估时,将群众满意度、好评率作为重要评价依据,通过入户访谈、发放问卷、项目路演等方式开展综合考评,推动社工服务项目真正做到惠民利民。(通讯员 陈舒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