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提高政治站位发挥特色优势广聚天下英才
  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邢善萍在《党建研究》2022年第2期发表署名文章《提高政治站位发挥特色优势广聚天下英才》,全文如下: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指导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党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福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以更高站位、更严标准、更实举措,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谱写福建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一、坚持“四个面向”,把引才聚才的门开得更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目标方向。福建坚持以“四个面向”为方向指引,提高政治站位,立足本地实际,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广开引才聚才的大门,着力把海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新福建建设中来。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持续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制定实施福建省高层次人才认定和支持办法,聚焦“卡脖子”领域,突出“高精尖缺”,实行靶向引才聚才。深化省引进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第一批“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创办的宁德时代新能源公司已成为全球锂电动力龙头企业。着眼培养“两院”院士等特级人才,深入实施特级后备人才支持计划,5年内遴选支持30名左右特级后备人才。着眼培养引进国家级人才,深入实施“雏鹰计划”,每年遴选支持50名左右青年拔尖人才。对特殊需要的战略科学家,坚持特事特办,“一人一策”直接引进。
  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打造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聚焦做优做强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等重点领域产业,统筹力量分别组建人才工作专班,研究编制动态人才需求库、目标人才库,紧盯国内外领军研究机构和“高精尖缺”人才需求岗位,按图索骥,推动供需匹配、两端联动。深入实施产业领军团队支持项目,每年遴选20个左右团队,每个团队给予300万至800万元支持,着力培育一批实体经济“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探索校企联合、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大力培养一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造就支撑新福建建设的优秀人才方阵。始终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围绕党中央赋予福建建设“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重大使命,把人才放在最优先位置,依托各类先行试验区、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引才育才模式,培养引进一批掌握先进技术、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和技能人才。围绕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订单式需求对接模式,提供精准科技帮扶。制定实施福建省山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十条措施”,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持续开展引进生工作,实施海外优秀青年人才来闽学术交流计划、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广泛常态集聚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来闽创新创业。
  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建强民生事业人才队伍。深入实施福建省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5年行动计划,每年安排1.5亿元,大力培养引进卫生健康人才。依托北京医务专家在福建定点休假结下的深厚友谊,精准对接深化科研项目合作,加强人才研修培养,开展“师带徒”活动,推动卫生健康人才迅速成长。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建设一批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人才队伍建设。
   二、坚持发挥特色优势,把集聚人才的平台建得更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作出了“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部署,并对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提出了“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的重要要求。福建将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对标先进、主动作为,努力打造吸引和集聚人才的重要平台,建设富有特色的人才高地。
  持续打造台湾人才登陆第一家园。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同宗同俗。高度重视对台引才工作,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的人才政策,吸引台湾同胞来闽创新创业。持续发挥对台优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布局,积极探索海峡两岸人才融合发展先行区建设,推动闽台人才交流合作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加强两岸学术交流,推进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吸引和集聚两岸人才开展协同创新。完善台湾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继续实施台湾全职教师引进计划,对来闽工作台湾优秀毕业生予以奖励补助。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对台人才引进制度,加快台湾人才学历、职称、职业资格“直接认定”步伐。开设更多台湾人才服务专窗、绿色通道,为台湾人才提供常态化、一站式对接服务,不断增强台湾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推动福州、厦门、泉州等城市建设富有特色的人才高地。深化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各地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做好人才文章,为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福州重点发挥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举办地、“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的优势,积极融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福建)建设,组建数字经济产业联盟,吸引全球数字经济领军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引进数字经济龙头企业研发人才,深度推进“一流大学+头部科技企业+顶尖科研院所+高水平科创区域”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建设具有福建特色和全国影响力的数字经济人才高地。厦门重点发挥对台特殊优势,全面深化两岸产学研合作,探索建设吸引和集聚海峡两岸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高地,在两岸人才融合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泉州重点传承弘扬好“晋江经验”,依托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九大千亿产业集群,发挥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等优势,完善产业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建设吸引和集聚先进制造业人才的高地。
  建设一批高质量发展人才基地。坚持分类施策、试点先行,围绕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等重点领域产业,面向拥有省级以上科创平台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用人主体,加快建设一批汇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地。依托省创新实验室开展首批高质量发展人才基地创建工作,集中省优质资源给予重点支持,在科研经费管理、编制管理、绩效工资制度、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方面,提供力度大、含金量高的“政策包”,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首批试点实践的基础上,面向拥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的重点用人单位,拓展建设高质量发展人才基地,增强福建在前沿技术、关键技术领域的科技原创能力。
  三、坚持抓创新不问“出身”,把体制机制改得更活
  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蓝图,摆在第一位的就是“机制活”。我们将继续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深入贯彻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提出的“抓创新不问‘出身’”的重要要求,坚持向改革要动力,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释放人才发展红利。
  完善人才使用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深入研究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授权的具体措施,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扩大授权范围,充分发挥用人主体主观能动性。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军令状”等制度,实施高校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脱颖而出、大显身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福建开展“定向委托+绿色通道+快速立项”机制,支持科技人才开展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立项实施31个项目,资助经费2790万元,在疫苗研发、病毒消杀等方面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制定实施《福建省贯彻落实〈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工作清单和负面清单》,坚决破除人才评价中的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现象。在人才职称评审改革中,探索根据行业技术特点分类设置人才评价体系,将评审权限下放给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突出贡献导向,让干得好的评得上。完善高层次人才认定和支持办法,拓宽人才政策的“辐射面”,细化“专才”“偏才”认定机制,对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放宽限制条件,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健全省级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专家走访慰问制度,分类举办高层次人才国情省情研修班,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研究出台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推动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提供长周期稳定支持,让他们心无旁骛、潜心研究。探索科研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首席专家制,在技术路线、经费支配、资源调配等方面给予更大自主权,积极为人才松绑减负,允许失败、宽容失败,放手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充分释放潜能。深入实施人才服务行动,完善“人才驿站”服务体系,千方百计解决人才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