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外省市人才政策
  编者按:近来,各省市为引才聚才,纷纷出台人才政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报将持续关注报道。 
 

 

海口人才政策升级
 35条举措实施“椰城优才计划”


  据乐居网消息 7月6日,海南省海口市印发《关于实施“椰城优才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分为五部分,共35条具体举措,分别就人才的引进、集聚、激励、发展、生态培育提出了具体举措。
  高标准实施重点领域人才引进培养专项
  根据意见,海口引进培养高端领军、重点产业、急需紧缺、创客、教育、卫生健康、金融、技能、专业服务、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各类人才和党政人才。
  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物医药产业、总部经济产业等四大重点产业领军人才都是海口人才引进政策“重磅单品”。
  “双一流”“985”“211”高等院校本科以上毕业生,每年引进2000名。
  引进的“好校长”“好教师”,和海口签订5年以上服务合约,并且正式调入后,将一次性拿到15万~50万元安家费,并领取特殊补贴(引进后前五年享受)。
  刚性引进的“好院长”“好医生”,和海口签订8年以上服务合约,聘任后一次性发放40万~60万元安家费,引进后前5年也享有特殊补贴。
  高质量打造人才培养集聚平台
  根据意见,海口在建设新型科研创新平台、集聚各类重点产业企业、支持高等学校和技工院校建设、建设以才育才平台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新设立并通过认定评估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海口奖励500万元。
  新通过认定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海口一次性奖励200万~300万元。
  提级获得国家级和省级认定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海口奖励200万~500万元。
  高水平国际学术论坛(学术组织)、专业论坛在海口举办或永久性落地,奖励最高200万元。
  全周期给予人才创新创业激励
  根据意见,海口将对人才创新创业给予全生命周期支持激励,在创业扶持、科技研发支持和科技人才奖励激励等三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对在海口登记注册并实质性运营1年以上,且由离校不足5年的高校毕业生担任法人或主要负责人的,一次性给予1万元创业补贴。
  支持企业牵头实施市科技计划项目,按研发投入总预算的30%给予扶持,重大类、重点类项目分别给予80万~300万元扶持。
  对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给予500万元配套奖励。
   全链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根据《关于实施“椰城优才计划”的意见》,海口全链条查找人才“引用管育”各方面问题,对人才管理、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人才评价、人才流动、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建设、人才服务业发展和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简化预算编制,将科研经费预算调剂权下放至项目承担单位或项目负责人。
  探索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和事业单位途径。
  建立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引进专项编制管理制度,设立“椰城优才”专项编制。
  全方位培育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生态
  海口将在人才工作格局、法治保障、信用环境建设、安居保障、子女入学、医疗健康、海外人才停居留便利、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向符合条件的人才提供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租赁补贴、住房公积金缴存补贴等。海口市江东新区金域仕家安居房项目,第一批次房源的120㎡四房两卫户型86套房子,仅面向基层教师和医务人员。
  保障高层次人才子女免试就近入读公办学校。
  符合条件的获得大学学士学位及以上的应届外籍毕业生,可直接申请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

济南发布人才政策“双30条”
 符合条件者最高可享百万购房补贴


  据蓝鲸财经消息 山东省济南市于近日出台《济南市人才服务支持政策(30条)》以及《济南市人才发展环境政策(30条)》,对全市人才政策进行系统梳理、优化提升,符合条件的人才最高可享受100万元的购房补贴。
  《济南市人才服务支持政策(30条)》明确,按照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将人才划分为国内外顶尖人才(A)、国家级领军人才(B)、省级领军人才(C)、市级领军人才(D)、优秀专业人才(E)五类,分别对应不同的待遇保障和各类服务。
  上述文件指出,济南将主要从服务“金卡”、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随迁安置、医疗保健、交通出行、出入境服务、编制保障8个方面为人才提供服务支持。
  住房保障方面,符合条件的人才可享受购房补贴,A类人才“一人一策、一事一议”;B、C、D类人才,可享受不超过购房金额的50%,分别为最高100万元、70万元、40万元的购房补贴;E类人才中符合条件的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可分别享受15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符合条件的人才可享受生活和租房补贴,A、B、C、D类人才每月分别为5000元、4000元、3000元、2000元,最长5年。E类人才中符合条件的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可分别享受每月1500元、1000元生活和租房补贴,最长3年。符合条件的全日制本科、专科毕业生,可分别享受每月700元、500元租赁住房补贴,最长3年。“十四五”期间,筹集不低于20.5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符合条件的在济就业高校毕业生可按低于市场价租赁。
  子女入学保障方面,从市外引进的C类以上人才子女入托或申请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预留部分优质教育资源招生名额,开辟专属“绿色通道”;从市外引进的D类人才子女可按就近入学原则安排就读。D类以上人才的非本市户籍子女在本市就读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学校,享受本市户籍学生同等待遇。
  人才配偶随迁安置方面,对从市外引进并在济南落户的,来济创业或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工作合同的D类以上人才的配偶,可由引进单位或单位所在区县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有关政策规定,优先推荐安置到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单位工作。

沈阳“人才认定”政策再升级


  据辽沈晚报报道 辽宁省沈阳市人社局日前在“兴沈英才计划”主体框架基础上,保留巩固以往政策优点,创新开展人才认定工作,将人才分为顶尖人才(A类)、杰出人才(B类)、领军人才(C类)、拔尖人才(D类),通过直接认定、评审认定、自主认定等方式予以认定,人才认定后可享受“兴沈英才计划”相应政策待遇。
  有意来沈者均纳入人才认定范围。突破地域、户籍、身份、档案、社保、人事关系等限制,全职在沈工作人才、柔性引进人才、有意来沈的外埠人才均纳入人才认定范围,切实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对符合沈阳市产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由两名及以上的A、B类高层次人才举荐,可进行评审认定。同时,经其他省会以上城市认定的人才可直接认定为沈阳市相应层次人才。
  建立实事求是的行业评价机制。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不唯人才帽子、头衔、称号、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建立实事求是的行业评价机制,按照“同规则、同待遇”认定原则,综合人才的专业水平、能力潜力、工作经历、业绩贡献、薪酬待遇等因素,将获得同行业专家认可的各类实用人才、专门人才纳入认定范围,进行评审认定。沈阳市人社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通过评审认定方式,已经认定人才123人。
  人才认定工作向企业大力倾斜
  积极构建“企业认可、市场评价、政府支持”的人才认定新模式,有成熟人才管理体系的企业,可以进行自主认定科技创新人才。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可按照人才认定标准,自主认定各类人才。由市工信局、市科技局根据企业产值规模、科技创新、营收利税、科研能力等指标情况推荐自主认定企业名单,市人社局提供重点院校、科研院所自主认定单位名单,汇总形成《沈阳市自主认定人才单位(机构)名单》,共授权220家用人主体开展自主认定人才。其中,开展自主认定人才的华晨宝马等企业(机构)共计195家,开展直接认定人才的东北大学、电科集团等47所院校、科研院所共计25家。
  “人才认定一件事”线上办理
  通过沈阳政务服务网以及政务服务APP两个端口平台,开通包括人才认定直接认定、评审认定、自主认定、认定升级、信息维护等线上申报与管理功能模块,推广“人才认定一件事”线上办理,结合人才窗口线下服务,构建立体化人才服务网络,进一步缩减办结时限、减少申报成本,人才满意度显著提升。截至目前,线上平台审阅申报5250余人次,审批认定3170余人。
  据了解,沈阳市人才认定工作自2016年开始,从最开始的单一直接认定方式,扩展到评审认定和自主认定,是对建立沈阳市各类人才认定评价机制的创新尝试和大胆探索,进一步完善了人才评价和认定方式,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好满足人才实际需求,更利于各项人才政策兑现落地。截至目前,发布人才认定名单20批次,认定各类人才共计11575人,其中,A类人才14人,B类人才334人,C类人才1850人,D类人才9377人。

湖南推出十大支持措施
人才 “引擎”赋能专精特新企业


  据中工网消息 近日,针对当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人才要素资源紧缺的实际,湖南省人社厅、省工信厅联合推出“十大支持措施”,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截至目前,湖南共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97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2家,吸纳就业达40万人。“十大支持措施”紧盯“专精特新”这一中小企业群体领头羊,围绕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专技人才和技能人才提出政策“干货”。
  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措施明确,依托“湘才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设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专项,定向调训专业技术人员。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特色培育项目,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开设培训,每年定向培养600名数字技术工程师。职称评审坚决破除“四唯”,探索把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纳入评价标准,特别优秀人才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对新职业、新业态可单设评价标准开展产业专场职称评审,人才工作者可参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高级职称专场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