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引才聚才储才育才
厚植人才优势筑牢健康基石

  据福建卫生报报道 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福建省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既是百姓群众对健康生活的共同期盼,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题中之义。十年来,我省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全省卫生人员总数增长了75.2%,卫技人员数增长了93.6%。
  创新的人才发展体制,完善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等,使我省医疗人才发展呈现出提质增量、百花争艳的良好局面,为我省医疗水平提升、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顶尖专家传帮带 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近年来,我省实施委省共建(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建),推进医疗“创双高”和7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与国家高水平医院建立“一对一”合作共建关系,不少顶尖专家来闽传、帮、带。
  今年7月,患者阿华(化名)因长期头晕,检查发现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这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旦发生破裂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其致死率可达40%,需要及时干预。颅内宽颈动脉瘤存在常规治疗过程复杂、治疗并发症率高、治疗后复发率高等特点。
  阿华及家人辗转来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滨海院区),找到来自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顾宇翔教授。
  8月,在精准评估和充分沟通后,顾宇翔主刀为阿华实施了福建省首例自膨式动脉瘤瘤内栓塞系统治疗宽颈分叉部动脉瘤栓塞的手术,让患者免去奔波之苦。
  这不是上海专家带领福建团队在华山医院福建医院完成的首次挑战。开诊一年多来,一系列神经外科新技术、新项目在华山医院福建医院平移落地,不仅填补了福建省空白,也培养了一批中坚技术骨干,促进医院神经外科的快速发展。
  同样的传帮带,在其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屡见不鲜。
  心电图检查、CT、超声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肺功能检查、各类穿刺以及门诊拆线、换药等检查和治疗手段在临床十分常用,但如果患者是孩子,常常遇到不能配合检查的情况。
  为此,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派驻在省儿童医院任麻醉科执行主任的顾洪斌带领团队,开设“镇静门诊”,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和性格特征,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镇静治疗方案,通过吸入麻醉、静脉镇定、口服镇定、滴鼻镇定等方式,使每个患儿在无痛、无不良记忆中快捷而顺利地完成各项检查等,为省儿童医院建设无哭声医院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榕一年多,顾洪斌还发现,福建省危重患儿疾病来势汹汹,新生儿外科疾病谱尤其特殊,很多新生儿急诊手术往往伴有肺部严重感染及肺发育不良,手术复杂,麻醉要更加细致。
  截至今年11月中旬,他带领团队累计完成手术室内外麻醉/镇静2万余例,其中手术麻醉13000余例,危重手术8000余例,门诊镇静7000余例。
  正是这些国内顶尖专家的倾囊相授,在我省实现多个国内顶尖医学技术的突破,积极为我省加强优势学科,做精特色学科,补缺紧缺学科,完善支撑学科。通过输出单位与输入单位融合创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顶尖医生的同时,也带动我省提升医学人才的创新和实践水平。
  筑巢引凤 想方设法引人才
  医疗卫生类引进生是我省为战略性选拔培养医疗卫生领军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2018年起,我省陆续开展面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选拔医疗卫生类引进生,目前已经有194名。
  福建省立医院睡眠医学中心林懿祺博士是莆田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是2019届医疗卫生类引进生。“90后”的她已经是副主任医师,并当选中国睡眠研究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福建省睡眠医学会副会长。目前主持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创新项目、医院人才引进课题各1项,入职以来以第一作者发表相关SCI论文2篇。
  “很庆幸,当时选择了回福建发展。”林懿祺表示,“吸引我回来的是福建省医疗类引进生的政策,除生活补助、职称晋升以外,科研方面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平台:为每个引进生提供20万元的科研启动金,配备一名省级以上专家作为科研导师等等。这些无不体现我省对青年医生成长的支持与关爱。”
  同样被职称和科研经费吸引的,还有湖北的余星星博士。
  她毕业于北京大学,2020届医疗卫生类引进生,现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科研岗位就职,“除了高起点发展外,还有福建省以及厦门市共计200多万元的生活补助,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出来闯荡更有保障。据我了解,其他省份更多是面向成熟的优秀人才。像福建这样,面向毕业生,为加强人才储备而开出如此丰厚条件的省份并不多。”工作两年多来,余星星以第一及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其中最高影响因子23.16;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各1项。
  在林懿祺和余星星看来,与北上广等医疗资源优势地区相比,福建更多的是在科研方面有所欠缺。引进生的政策,无疑是筑巢引凤,搭建更好的平台,想方设法吸引优秀青年人才,补齐科研短板,增强整体竞争力。
   自我突破 打铁仍需自身硬
  打铁仍需自身硬,除了“引进来”,在我省原有的卫生人才队伍中,优秀人才近年来层出不穷。
  2018年,时年84岁的杨春波被评为第三届国医大师,这也是我省首位国医大师。作为我省脾胃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杨老虽年事渐高,但仍坚守门诊一线并坚持带教,将所学传承给更多年轻人。
  “传承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基础。”杨春波说,“我们应该让老中医的学术光芒照亮下一代人,这是一份责任。”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扬中医,杨老和福建几十位名老中医一起,筹建了全国首个中医传承研究会——省中医药学会传承研究分会,并在宁德、泉州乃至广东等地相继成立杨春波国医大师工作室,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传承提供了新平台。
  老一辈做出榜样,年轻人也不甘落后,勇攀高峰。
  2020年,福建医科大学陈万金教授申报的“神经遗传病”项目,获批2020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现了福建医科大学在该类人才项目上“零”的突破。2022年9月,陈万金课题组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多中心强强联合,历时四年,成功发现一种新的腓骨肌萎缩症的致病基因。该基因的发现,能让相关患者通过基因筛查明确诊断,并为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近年来,我省将人才培养列入公立医院党委会研究的“三重一大”(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事项,创新用人、激励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高层次人才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党员干部和业务骨干“双培养”机制,加大人才经费投入。坚持高端引领,打造领军人才高地,出台《福建省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战略眼光选派一批领军人才赴外研修,支持高层次人才开展“卡脖子”等重大科研项目,引进我省紧缺急需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及团队。
  近十年来,我省培养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一批国家级人才,新增国家级、省级人才73人次,省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2名。涌现出2位国医大师、5位全国名中医,为人才队伍建设贡献中坚力量。
   筑牢基层 留住更多“健康守门人”
  有了中高端的人才保证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大量的基层医护工作者筑牢基层,打通“最后一公里”,做好老百姓的“健康守门人”。
  在连江县透堡镇龙头村卫生所里,乡村医生刘必春细细问询着村民的生活情况:“老刘,你今天血压有点高啊,是不是昨晚没休息好,还是药又忘记吃了?”
  行医20多年来,刘必春和同事一起默默守护着全村2000多人的健康,除了常见病多发病的日常诊治,刘必春还要负责健康宣传、妇女儿童保健、65岁以上老人的免费体检。
  “现在村里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孩童,最重要的就是耐心、细心地沟通,让村民信任我们。”刘必春表示。让刘必春感到安慰的是,这几年来,养老制度的建立,让他少了后顾之忧。
  在长乐区疾控中心疾控科,因为突发的疫情,科长陈礼慈已经连续一个多月奋战在抗疫一线,遇到有外来病例输入时,和科里的工作人员一起流调到凌晨3—4点是陈礼慈的常态,“没办法,流调就是与病毒赛跑,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们不能睡。三年疫情磨炼,大家都绷着弦呢!”
  除了日常防控外,陈礼慈还要负责如登革热、霍乱等传染病的日常监测以及儿童免疫规划等工作。
  虽然辛苦,但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重视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疾控人员待遇,壮大疾控人才队伍。“公共卫生人才薪酬待遇高了,留住公共卫生人才比以往容易了些。”陈礼慈表示。
  正是刘必春和陈礼慈这样的优秀基层医务工作者,默默地为百姓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筑好基层根基。
  为了更好地吸引及留住基层卫生人才,我省出台《福建省2021—2023年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三个一批”基层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定向培养一批、招聘一批和培训一批)。健全村医养老、补偿和退出等机制,减少“健康守门人”的后顾之忧。
  筑巢引凤引才聚才,厚植沃土储才育才,知人善任用才留才。
  福建省以开放包容的大环境、优越的人才政策吸引高端人才,聚集优秀人才,储备科研人才,培训基层人才,真正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育得出、带不走,从而实现“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捧出盛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