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让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代表委员为减负松绑创新活力支招

  近年来,我国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显著,但青年科技人才“担纲机会少、成长通道窄、生活压力大”等问题依然存在。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为青年科技人才减负松绑,打造具有创新活力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依然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要议题。如何让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一起听听代表委员们的看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普惠性支持
  在科研经费资助方面,对博士毕业5年内的青年科研人员,给予普惠性的科研启动经费支持。同时,工资增长和福利房等应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切实帮助青年人才解决生活困难。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肖伟: 
  增设国家青年科技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是是促进科技创新创造、激发人才能动性、营造良好科研竞争环境的重要手段。建议进一步优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制,严把提名关;建立健全评审专家库,实行参与评审专家对获批奖项跟踪的终身负责制,把好评审关;增设国家青年科技奖(40岁以下)。优化报奖流程,减轻“报奖”和“评奖”负担,注重工作实效,将更好发挥科技奖励正向激励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王桂林: 
  赋予青年人才更多从0到1的攻坚任务
  培养人才要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我国在载人航天、先进战机、核工业、新能源等领域已建立国际领先优势,要继续深化独立自主,拓展更多优势赛道。除最前沿的基础科学以外,要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卡脖子”问题,组织国家重大战略工程,予以大力度资源倾斜,让更多人才在重大任务中得到锻炼、脱颖而出。赋予青年人才更多从0到1的攻坚任务,构建有利于青年人才崭露头角的制度体系,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 
  让有才华有潜力的青年沉下心做科研
  当前在资源分配和评价方面存在一些负面因素,如资历、年限,成为青年人才早日脱颖而出的阻碍;用人单位只重引进,不重培养和服务,也无法为青年提供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此外,一些急功近利的不良社会思想也会影响青年人才的成长。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我们要改变“一刀切”的评价标准,破除年龄、资历的束缚,合理调整职称、绩效等指标与实际贡献的权重,让有才华、有潜力的青年,能沉下心来做科研。
  在基础研究领域,要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初期科研、基础科研经费支持力度,要给青年科技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鼓励青年人才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在原创首发上有突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科技委常委袁斌: 
  让青年员工踏实工作减少后顾之忧
  当前青年科技工作者已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主力军,然而青年员工在工作、生活方面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如何让青年员工踏实工作、减少后顾之忧,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人才使用方面,要不断挖掘、发现青年科技人才,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赋予领军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
  在人才评价方面,可以尝试建立以基本信息、业绩贡献、工作经历及人才培养等为内容的综合积分指标体系,并应用在职称评审、岗位能力等级评定等领域。 
  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张阿漫:
  帮助解决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提高对青年人才科研经费的资助力度和广度;优化国家重大人才项目的年龄分布,重点提高青年人才的入选比例。
  进一步简化各类项目的申报材料和评审流程,适当删减、合并人才荣誉称号和科研项目类型,增加网络评审,减少会议评审和答辩程序,简化申报和评审环节。破除重申请、轻结题等现象,尝试从客观成果、学术声誉、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认定,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在原始创新、理论突破等方面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合自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