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厦门人才工作十大事件出炉
厦门市人才工作硕果累累,创新举措不断出台,才聚鹭岛、群鹭兴厦的氛围愈加浓厚。2024年厦门人才工作十大事件近日出炉,全面展示了过去一年人才工作成果,擦亮人才工作品牌,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1连续四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2024年,厦门市主动融入国家高水平人才平台建设布局,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优化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营造一流创新创业人才生态。目前厦门市高层次人才近2万人、国际化人才6万人、专业技术人才77.97万人,连续四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2 跻身“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前十
大力实施“鹭引五洲”海外引才专项行动,聚焦海外顶峰人才、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外籍专家学者4类国际化人才分类施策,全年新引进国际化人才3566人,其中外籍人才同比增长17.8%。在我省率先推进国际职业资格认可和比照认定职称试点改革,目前已完成386份职称比照证书发放。深入开展永居证适配性改造,覆盖社保、就医、移动支付等31个应用场景,帮助外籍人才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圈。
3举办“2024厦门人才服务月”
2024年“人才服务月”聚焦国际化引才主线,新引进来自加拿大、英国、俄罗斯等海外院士专家,集中举办60场配套活动,涵盖高端对话、国际交流、产才融合、培养服务等方面。首次推出“台湾青年人才登鹭体验计划”,每年发布1000个研学名额。配套举办“南强青年学者论坛”、海外留学人才厦门行等一系列活动,吸引全球400多名青年学者来厦门。发布城市引才专题片《人才眼中的厦门》,获全国人才工作新闻摄影暨短视频评选一等奖,尊才爱才城市氛围更加浓厚。
4出台15条支持台湾人才来厦举措
聚焦台青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7个两岸产才合作重点领域实施15项支持举措,赋予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对台评才自主权,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台青就业,激励社会机构推荐台湾高层次人才。完善台湾特聘专家专才制度,2024年度评选出59名台湾特聘专家专才。2024年以来举办台湾人才厦门对接会、台湾学生就业实习招聘会等活动,提供就业实习岗位2200个。积极培育台青就业创业基地,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台青基地26家,聚集台青人才5400余人。
5 创新大学生“一张床”免费住宿保障机制
将求职和见习实习期间的高校大学生纳入保障体系,解决求职前免费住宿需求,政策力度全国领先。周期更长,为求职青年提供最长12个月免费住宿,累计入住3805人次。范围更宽,凡毕业3年内,在校大学生来厦门求职、见习、实习,均可申请。房源更优,首批提供2000多张床位,安排在湖里围里公寓,周边交通、生活便利。服务更丰富,2024年以来,累计提供政策咨询、企业招聘、人才培训等增值服务50余场次。
6 升级“人才生态十二条”服务保障政策
出台实施“人才生态十二条”,在原子女就学、配偶安置、住房安居等“留厦六条”政策基础上,新增出入境和通关便利、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交通出行、社会荣誉等服务举措,精准对接各类人才需求,提升人才覆盖面和惠利度。打造升级版“白鹭英才”服务平台,提供“一码乘车”、贵宾候机候车、旅游年卡申办、投融资对接等掌上服务功能。线下打造首批17个“白鹭英才会客厅”,进一步拓展商务洽谈、文化鉴赏等人才服务场景,目前已发放新版“白鹭英才卡”3372人,累计服务超7.6万人。
7 升级引进高层次人才“双百计划”
全面升级“双百计划”,分层分类扶持顶峰人才、创新团队、创新个人和创业个人。首次设置创新团队项目,13个申报团队中博士学历占比近七成、平均年龄约37岁。创新人才评选实施“特聘岗位”制度,由“评人才”转为“评岗位”,支持用人单位自主面向海外引才。优化创业人才项目中海外人才申报条件,允许“落地即报”,申报项目中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占比达57%,主要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创设台湾人才专项,允许先评审后落地,2024年台籍申报人选超过30人,数量大幅度增长,对台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8持续开展“青鹭英才培优行动”
围绕中学教育、高校科研、医疗卫生、国企民企四大领域,面向全球顶尖高校,选拔引进优秀博士(博士后)。2024年10月,厦门市委组织部联合多部门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开展专场引才推介活动,依托华人头条等媒体,面向英、澳、日、新等国家和台港澳地区博士人才进行广泛邀约,专场直播累计浏览量超85万。2025届“青鹭优才”优培生发布86家重点企事业单位207个岗位、384个用人需求,共吸引1411人次报名,同比2024届增长57%,其中20%来自哈佛、牛津、剑桥等海外顶尖名校。
9出台“博士后十条”引进海外青年科技人才
加强博士后在站扶持,提高补贴标准至每年最高15万元。建立校企博士后推荐奖励机制,推动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新设立工作站开展结对帮扶。强化科研转化扶持,对博士后“免评选”给予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支持。支持省部属高校院所从海外知名高校引进优秀博士来厦门开展博士后研究。建立博士后招引预录用制度,强化博士后职称评聘、留厦保障待遇。2024年全市新增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3家,在站博士后超千人。2024年举办海内外青年博士、博士后专场招聘,发布84家企事业单位208个岗位,年薪平均33.6万元、最高96万元,收到博士简历1145份。
10创新“白鹭英才融创汇”品牌
依托思明南强经济校友招商基金园区、集美杏林湾基金聚集区、同安厦门科学城基金湾区等金融高地,运用“财政+金融”手段,为人才、企业和科技金融机构搭建“面对面”交流平台。2024年举办10期投融资和技术转化路演,累计邀请50余家金融机构与40余家人才企业对接,促成芯瞳科技、艾航科技、渊亭科技3个人才项目获1.08亿元投资。新增院士成果转化对接环节,协助洪明辉院士团队与微亚科技对接共建光电研发中心,团队获微亚科技专项研发经费支出。
(通讯员 厦组轩)
1连续四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2024年,厦门市主动融入国家高水平人才平台建设布局,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优化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营造一流创新创业人才生态。目前厦门市高层次人才近2万人、国际化人才6万人、专业技术人才77.97万人,连续四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2 跻身“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前十
大力实施“鹭引五洲”海外引才专项行动,聚焦海外顶峰人才、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外籍专家学者4类国际化人才分类施策,全年新引进国际化人才3566人,其中外籍人才同比增长17.8%。在我省率先推进国际职业资格认可和比照认定职称试点改革,目前已完成386份职称比照证书发放。深入开展永居证适配性改造,覆盖社保、就医、移动支付等31个应用场景,帮助外籍人才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圈。
3举办“2024厦门人才服务月”
2024年“人才服务月”聚焦国际化引才主线,新引进来自加拿大、英国、俄罗斯等海外院士专家,集中举办60场配套活动,涵盖高端对话、国际交流、产才融合、培养服务等方面。首次推出“台湾青年人才登鹭体验计划”,每年发布1000个研学名额。配套举办“南强青年学者论坛”、海外留学人才厦门行等一系列活动,吸引全球400多名青年学者来厦门。发布城市引才专题片《人才眼中的厦门》,获全国人才工作新闻摄影暨短视频评选一等奖,尊才爱才城市氛围更加浓厚。
4出台15条支持台湾人才来厦举措
聚焦台青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7个两岸产才合作重点领域实施15项支持举措,赋予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对台评才自主权,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台青就业,激励社会机构推荐台湾高层次人才。完善台湾特聘专家专才制度,2024年度评选出59名台湾特聘专家专才。2024年以来举办台湾人才厦门对接会、台湾学生就业实习招聘会等活动,提供就业实习岗位2200个。积极培育台青就业创业基地,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台青基地26家,聚集台青人才5400余人。
5 创新大学生“一张床”免费住宿保障机制
将求职和见习实习期间的高校大学生纳入保障体系,解决求职前免费住宿需求,政策力度全国领先。周期更长,为求职青年提供最长12个月免费住宿,累计入住3805人次。范围更宽,凡毕业3年内,在校大学生来厦门求职、见习、实习,均可申请。房源更优,首批提供2000多张床位,安排在湖里围里公寓,周边交通、生活便利。服务更丰富,2024年以来,累计提供政策咨询、企业招聘、人才培训等增值服务50余场次。
6 升级“人才生态十二条”服务保障政策
出台实施“人才生态十二条”,在原子女就学、配偶安置、住房安居等“留厦六条”政策基础上,新增出入境和通关便利、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交通出行、社会荣誉等服务举措,精准对接各类人才需求,提升人才覆盖面和惠利度。打造升级版“白鹭英才”服务平台,提供“一码乘车”、贵宾候机候车、旅游年卡申办、投融资对接等掌上服务功能。线下打造首批17个“白鹭英才会客厅”,进一步拓展商务洽谈、文化鉴赏等人才服务场景,目前已发放新版“白鹭英才卡”3372人,累计服务超7.6万人。
7 升级引进高层次人才“双百计划”
全面升级“双百计划”,分层分类扶持顶峰人才、创新团队、创新个人和创业个人。首次设置创新团队项目,13个申报团队中博士学历占比近七成、平均年龄约37岁。创新人才评选实施“特聘岗位”制度,由“评人才”转为“评岗位”,支持用人单位自主面向海外引才。优化创业人才项目中海外人才申报条件,允许“落地即报”,申报项目中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占比达57%,主要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创设台湾人才专项,允许先评审后落地,2024年台籍申报人选超过30人,数量大幅度增长,对台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8持续开展“青鹭英才培优行动”
围绕中学教育、高校科研、医疗卫生、国企民企四大领域,面向全球顶尖高校,选拔引进优秀博士(博士后)。2024年10月,厦门市委组织部联合多部门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开展专场引才推介活动,依托华人头条等媒体,面向英、澳、日、新等国家和台港澳地区博士人才进行广泛邀约,专场直播累计浏览量超85万。2025届“青鹭优才”优培生发布86家重点企事业单位207个岗位、384个用人需求,共吸引1411人次报名,同比2024届增长57%,其中20%来自哈佛、牛津、剑桥等海外顶尖名校。
9出台“博士后十条”引进海外青年科技人才
加强博士后在站扶持,提高补贴标准至每年最高15万元。建立校企博士后推荐奖励机制,推动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新设立工作站开展结对帮扶。强化科研转化扶持,对博士后“免评选”给予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支持。支持省部属高校院所从海外知名高校引进优秀博士来厦门开展博士后研究。建立博士后招引预录用制度,强化博士后职称评聘、留厦保障待遇。2024年全市新增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3家,在站博士后超千人。2024年举办海内外青年博士、博士后专场招聘,发布84家企事业单位208个岗位,年薪平均33.6万元、最高96万元,收到博士简历1145份。
10创新“白鹭英才融创汇”品牌
依托思明南强经济校友招商基金园区、集美杏林湾基金聚集区、同安厦门科学城基金湾区等金融高地,运用“财政+金融”手段,为人才、企业和科技金融机构搭建“面对面”交流平台。2024年举办10期投融资和技术转化路演,累计邀请50余家金融机构与40余家人才企业对接,促成芯瞳科技、艾航科技、渊亭科技3个人才项目获1.08亿元投资。新增院士成果转化对接环节,协助洪明辉院士团队与微亚科技对接共建光电研发中心,团队获微亚科技专项研发经费支出。
(通讯员 厦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