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聚智汇地 风光无限好
2024年9月,三元区建成集人才、技术、数字经济为一体的科创云超市
2024年6月17日,沙县区政府与福建理工大学签订校地人才合作协议
2024年4月24日,金桥(永安)产业园揭牌,落地三明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
2024年9月13日,明溪县举办生物医药“双招双引”活动
2024年11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在宁化县中医院成立应光耀名医工作室
三明市推进中国稻种基地高质量发展会议及“院士专家八闽行”暨“一产业一院士一团队”活动在建宁县举办
方真院士团队到泰宁县状元茗茶有限公司实地调研
2024年9月27日,将乐县举办现代农业产业“双招双引”专家三明行活动
2024年12月3日,清流县与省创新研究院洽谈合作事宜
“田医回田”发起人郑贤应在大田县开展医疗诊疗讲座
尤溪现代农业(食用菌)上海人才驿站签约暨授牌仪式
一座城市的蓝图,五湖四海的英才是贡献智慧的执笔者。
2024年,三明市新建科技创新重点企业、专家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市级以上人才平台163家,新增认定省级高层次人才81人、市级高层次人才6700余人,分别增长34%、33.5%。柔性引才政策机制和特色做法在全省人才工作者培训班上作经验交流。三明市清流县(氟新材料)被列入全省首批重点产业链特聘专家团试点范围。
引育成绩斐然,人才孕穗拔节。
这一年,三明市接续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和良好发展势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管人才,深化产才融合,做优人才服务,人才认定、平台建设、资金补助等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各县、各单位抓人才工作的合力显著增强,全市人才工作迎头而上、争先进位。
筑巢培土“凤凰”来时有良栖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山区老区本来留才就难。有什么办法让市外的高端人才愿意投身三明建设?
三明给出的答案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为此,三明市打好“组合拳”,将引才重心从“全职”转向“柔性”。打破地域、户籍、身份约束,通过对口合作、产才融合、引才返乡等多样方式借势借力,广纳人才之智汇聚三明。
按照“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在外地,创新成果、产业落地在三明”的方式,实行飞地引才,取得良好成效。
在全市首个沪明人才飞地——生物医药产业中心(上海分站),集聚了上海1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和200余名研发人才,为三明本地企业提供项目技术服务,对接引进阿帕他胺等原料药、制剂项目,推动福建博悦高技术壁垒药物生产项目、上市许可持有人及药品经营平台建设项目落地明溪。
去年3月,名佑(福建)食品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在上海共建的“肉制品联合研发中心”,是三明市在上海高校内成立的首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通过驻沪“人才科创飞地”,名佑能够利用高校人才资源和科研力量,在肉制品研发、建立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营养水平检测分析等方面彰显新作为。
据统计,三明市已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建立“飞地孵化器、研发机构、人才驿站”等人才飞地35家,推动人才项目对接服务全国广覆盖。
“人才飞地”聚光成炬,本土引才平台也在同步推进建设。
在市内,三明学院,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与上海大学合作,诞生全市首家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法人——三明转化医学研究院。2024年,三明市依托该院申报入选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计划项目7个,居全省地市前列。
在医疗领域,上海名医下沉基层的“师带徒”和专家义诊,也促进了科研、医疗等多领域人才交流合作。
不仅如此,三明市还致力将人才交流成果转化落地。去年10月揭牌的上海技术交易所(三明)创新服务中心,依托上海技术交易所交易资源,提供成果评价、需求挖掘、交易挂牌经纪、科技金融等配套服务,实现沪明科技合作互联互通,成功服务各类人才600余人,柔性引进省级高层次人才8人,发布企业技术需求100条,科技成果展示200条,技术合同登记350份2382万元。
柔性引进的专家人才,和留明人才一样享受礼遇。去年,三明市推出激励明籍在外专家人才回报家乡激励措施,初步建立400余人的乡贤专家人才库,为认定的柔性引进人才发放免费来明消费券......
一项项柔性引才优待政策的落实,逐步构筑起聚才汇智的“强磁场”,创新人才集聚效应在日益显现。
产才融合“活水”奔涌事业兴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在三明这片干事创业的沃土上,各路人才奋楫扬帆、逐梦前行。
这当中,以深化产才融合为途径,提速产业发展有了更大的动力,留明人才也实现了人生答卷的最优解。
三明市现有萤石矿保有资源量1477万吨,约占福建省1/4,潜在资源储量约3000万吨,是名副其实的“氟城”,规模大、结构优、质量高的国家级氟新材料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正在加快构建,三明氟新材料产业可持续发展急需人才保障。
在市工信局化工科,多位化工类、生物医药类博士人才在这里为全市氟新材料产业企业服务;在全省首家由政府主导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三明市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由引进人才、联培硕士与科研助理等80多名专兼结合的工作人员构成的研发团队,正在为氟新材料产业发展“推波助澜”。
氟新材料产业链“人才辈出”,是三明市聚焦全市11条特色产业链,强化人才全要素保障的缩影。
为了更加有效推动科技、人才与产业有效对接,三明市升级人才项目“揭榜挂帅”赶集日活动,探索出“一产业一院士一团队”“双招双引”智库专家三明行、百名专家联百企等模式,一年来,共举办活动28场次,聘请智库专家100多名,引进科技特派员300余人,推动产业人才项目对接常态化。
去年7月29日,针对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开展2024年“院士专家八闽行暨一产业一院士一团队”活动,11名两院院士以及全国部分科研院所和高校教授、专家受邀走进建宁。“院士天团”献计,共谋稻种基地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吸纳高端人才担任“智囊团”,三明市同样重视技能型、实用性产业工人这支重要的生产力。
三明市围绕特色产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出台民营企业基础性人才积分认定管理办法,赋予企业更多自主认定人才的权限,开展市级以上创业创新、技能人才竞赛活动15场次,遴选第二批市级“创业之星”“创新之星”10人,通过自主培养、以赛育才等方式,带动全市新增产业高技能人才3800余人次。
事业得以薪火相传,必然要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抢抓对山区有利的就业形势,三明市组织多部门、单位、企业奔赴全国各地,举办“扬帆绿都·圆梦三明”高校专场招聘18余场次,举办民营企业开发日暨“千名高校毕业生三明行”等活动,推动用才单位与青年人才“双向奔赴”。
2024年,全市共招引企业、教育、医疗等领域青年人才1200余人。
真情以待 留才育才好生态
如同种子发芽需要阳光水分,人才的留下与发展,也需要良好环境。
以“生态”思维引领人才工作,其实就是要打造留才的土壤、水分和温度,涵养生机勃勃的生态圈。
买房,是中国人的人生大事,也是三明市人才服务的“头等大事”。去年10月,三明市确定金澜湾三期、融侨观邸、揽月山人才配套房等563套房源作为首期人才房,这无疑为引进人才带来了“福音”。
这些房子毗邻城市生活圈、交通便利,周边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完善。把这些房源作为人才房,彰显了三明市留住人才的坚定决心。引进人才可按照博士研究生最高120㎡、硕士研究生最高100㎡、本科生最高80㎡获得人才房奖励,并采取人才房房票方式兑现。同时,为各类引进人才提供安家补助、购房补助、免费人才公寓等多种保障形式任选,全方位解决就业人才的住房需求。
去年,三明市为教育医疗紧缺急需人才兑现人才房奖励64套,累计兑现各类人才政策资金1.2余亿元,体现了满满的诚意。
城市里,人才驿站是人才随时随地的“落脚点”。2024年底,三明市人才驿站联盟初创成员大会暨“惠企优才”政策宣讲会召开,以12家人才驿站初创成员单位组成的三明市人才驿站联盟正式成立,这也是全省首个市级驿站联盟,旨在通过“部门联动、活动联办、平台联建、服务联通、资源联合、成果联展”等“六联”服务模式,更好助力三明市产业发展和人才集聚。
“三明市人才网”则是人才在线上的“温暖小家”。市委人才办把“三明市人才网”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成为人才服务的关键平台。在这里,人才轻轻一点,就能了解最新的政策,获取人才身份的象征——麒麟山电子英才卡,享受绿色诊疗、智慧停车充值优惠、政务直通等9类290余条人才专享服务,作为人才的成就感与获得感,就是这样渗透到生活的每处细节。
此外,三明市还举办人才研修班、疗休养活动43期,服务人才1700余人次。建立三明市人才服务专员机制,选派198名服务专员“一对一”联系省级高层次人才,协调解决有关意见建议120余条……
用情用心打造人才生态圈,聚焦和回应人才需求、人才关切的具体落实,让各类人才在三明创新创业更加安心、生活更为舒心、发展更有信心。
改革风正劲,扬帆再起航。三明继续以求贤若渴的态度,诚邀天下有识之士圆梦红土地,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三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