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推动新时代全省人才工作奋勇争先
科技人才成果对接激活产才融合新动能
鲤城区构建“四链”协同发展创新生态
  本报讯 近日,泉州鲤城区举办“四链”融合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暨科技人才成果交流对接会,来自高校院所、金融投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重点企业人才代表等150余人汇聚一堂,挖掘产业新机遇,激活鲤城产才融合新动能。
  活动伊始,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副总裁朱江就《十年笃行:以科技服务为核,构筑成果转化生态新范式》主题进行深度分享。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泉州分中心重点推介“泉州技术转移转化数字化平台”,详细阐述该平台在资源整合、技术对接、成果转化中,通过数字化手段链接产学研资源,打造“四链”融合生态。此外,深圳投石科技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分享了“两地双园双中心”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区域协同创新提供新思路。
  当天,9个产学研项目正式签约,泉州市汉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七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泉州梅洋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分别与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泉州师范学院、中国科学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等牵手。今后,各方将在人才培育、产品研发、技术革新、平台建设等领域展开合作,深化产学研协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鲤城新质生产力发展。
  此次活动聚焦人工智能、新材料、环保科技等领域,呈现多场高含金量项目路演。复旦大学马偕文博士、高级工程师苏海东分别就“基于热脱附的低成本有机分子原味检测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和“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微纳塑料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及设备开发”等课题作项目成果展示;泉州本土企业金同信息公司的有智无心大模型人工智能项目,凭借其智能化交互技术,成为现场焦点;来自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等3位科研院所老师分享展示各自领域的科创成果,以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和前瞻的视角,展现出在挖掘科技创新资源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
  近年来,鲤城区围绕“中央创新区”目标,建设“两地双园双中心”平台,构建“科创智库+驻外产业加速中心+域内科技型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服务矩阵,推动高端人才集聚、科研成果转化,引导金融机构向具有科创潜力的初创型、中小微科技企业倾斜信贷资源,全力构建“四链”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
  壮大高新企业梯级。持续推进实施高质量企业成长培育工程和专精特新企业行动扶持计划,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目前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5家,4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企业入选省科技小巨人企业、12家企业入选省工业龙头企业、32家企业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企业获评省绿色工厂。
  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大力推进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新型研发机构等人才创新平台建设,近年来全区新增市级以上人才创新载体平台91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43个,市级40个),10家企业13个项目获得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立项,18家企业24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3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引进落地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泉州分中心和泉州市五交科技产业研究院,促成“激光半导体芯片项目”“野外应急救助医疗电子设备开发项目”“3D打印医学转化中心”等6个项目合作,总投资额近3亿元,实现鲤城大院大所零的突破,有力助推“鲤城制造”迈向“鲤城创造”。
  拔高飞地模式层级。探索“异地孵化、在地转化”模式,创新设立“两地双园双中心”,建设西安交通大学——泉州联合创新孵化中心,成立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异地产业加速中心,成功嫁接40个招商引才项目,总投资超270亿元。鼓励企业“邻凤筑巢”,在成都、上海等地设立驻外研发机构4家。同时,支持企业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揭榜挂帅”,如火炬电子获评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并获得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泉州片区协同创新平台项目、“揭榜挂帅”科技重大专项试点项目立项,获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补助550万元。
  下一步,鲤城区将持续深化“企业产业链需求牵引+高校院所创新链技术供给+金融机构资金链精准滴灌+海内外人才链智力支撑”的协同机制,与沪泉两地高校院所、科技服务企业、金融机构等拓展更广维度、更实举措、更强效能的合作模式,为鲤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和智库动力。 (通讯员 许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