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走发电”照亮创业路
作为三明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大三学生,王昱威这位“00后”新生代校园创客,自大二起就跟随导师一同扎根新能源环保领域项目,从队员到团队项目推广负责人,他始终坚持脚踏实地,知行合一,在营销推广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破局:从实验室到赛场的“跨界突围”
“我对新能源很感兴趣,它能让世界变得更环保更清洁。”据王昱威介绍,自己所在的6人团队,在导师指导下改进创新了电磁压力发电地砖,不仅提升了原材料的发电功率,还优化了耐用性。
“这是一款能将人体双脚踩压的势能转化为电能,并将其储存于双氢电池的信息材料,可以作为补充电源,以实现能源的回收利用,属于新型节能电源。”王昱威表示,该项目为2022年申请的发明专利,由团队联合校内导师与校外企业共同组建的课题小组打造,旨在让人们的每一步行走都为环保贡献力量。
亮剑:用营销思维撬动绿色能源市场
目前团队已制作完成样品,王昱威利用专业优势,提前找准市场需求,将产品定位聚焦于商场、酒吧等高频人流场景。“今年计划先在厦门商场完成产品的首次落地,待数据积累后再拓展家庭、地下车库等不同场景。”
“我们卖的不是普通地砖,而是商场的低碳广告牌。”据王昱威介绍,每平方米地砖成本1800元,商场预计用量200平方米,总投入约50万元,而回本周期只需要一年时间。团队希望通过向商场销售地砖的创新合作方式,由商场投入安装,实现电能自给或将盈余电能返售发电厂。
“ 目前团队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初期推广成本高和用户接受度低。”提及项目推广策略,王昱威说道,团队希望通过参加“海峡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这类大型赛事提升知名度,同时也尝试利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内容营销。
王昱威坦言,“作为团队代表,我第一次参加‘海峡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了解到福建省很多优质的参赛企业,除了对这类创新创业型科技公司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结交到非常多优秀的创业伙伴。”在校期间,王昱威团队也曾参加过很多类似的创新型比赛,并曾在中国大学生创新创造大赛中荣获省级铜奖。
远瞩:00后青年创客的“双碳长征”
“ 为了参加这次‘海峡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我们把路演PPT前后修改了整整两个月。”作为工科门外汉,如何让专利地砖走出实验室,如何把电磁原理讲成商业故事,王昱威花费了比别人更多的精力去钻研新能源知识。“参加‘海峡杯’大赛,让我们发现项目存在的不足之处——新能源材料有可预见的未来前景,但在发电数据方面,还需要补充更准确更落地的样本来支撑产品,才能获得更广泛的社会信任。”王昱威说道。
新能源的推广不止在课堂、实验室、赛场,实现低碳节能更在人们的脚下。每一步微小的能量都值得被收集,就像青年创新的力量——或许微弱,但足够点亮未来。
王昱威表示,未来将继续深耕新能源材料领域,希望通过完善落地案例,将项目打造为可持续的创业方向。“作为青年创业者,我想沉下心研发一款好产品,并最终用它来服务及回馈社会。”
(见习记者 郑馨洁)
破局:从实验室到赛场的“跨界突围”
“我对新能源很感兴趣,它能让世界变得更环保更清洁。”据王昱威介绍,自己所在的6人团队,在导师指导下改进创新了电磁压力发电地砖,不仅提升了原材料的发电功率,还优化了耐用性。
“这是一款能将人体双脚踩压的势能转化为电能,并将其储存于双氢电池的信息材料,可以作为补充电源,以实现能源的回收利用,属于新型节能电源。”王昱威表示,该项目为2022年申请的发明专利,由团队联合校内导师与校外企业共同组建的课题小组打造,旨在让人们的每一步行走都为环保贡献力量。
亮剑:用营销思维撬动绿色能源市场
目前团队已制作完成样品,王昱威利用专业优势,提前找准市场需求,将产品定位聚焦于商场、酒吧等高频人流场景。“今年计划先在厦门商场完成产品的首次落地,待数据积累后再拓展家庭、地下车库等不同场景。”
“我们卖的不是普通地砖,而是商场的低碳广告牌。”据王昱威介绍,每平方米地砖成本1800元,商场预计用量200平方米,总投入约50万元,而回本周期只需要一年时间。团队希望通过向商场销售地砖的创新合作方式,由商场投入安装,实现电能自给或将盈余电能返售发电厂。
“ 目前团队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初期推广成本高和用户接受度低。”提及项目推广策略,王昱威说道,团队希望通过参加“海峡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这类大型赛事提升知名度,同时也尝试利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内容营销。
王昱威坦言,“作为团队代表,我第一次参加‘海峡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了解到福建省很多优质的参赛企业,除了对这类创新创业型科技公司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结交到非常多优秀的创业伙伴。”在校期间,王昱威团队也曾参加过很多类似的创新型比赛,并曾在中国大学生创新创造大赛中荣获省级铜奖。
远瞩:00后青年创客的“双碳长征”
“ 为了参加这次‘海峡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我们把路演PPT前后修改了整整两个月。”作为工科门外汉,如何让专利地砖走出实验室,如何把电磁原理讲成商业故事,王昱威花费了比别人更多的精力去钻研新能源知识。“参加‘海峡杯’大赛,让我们发现项目存在的不足之处——新能源材料有可预见的未来前景,但在发电数据方面,还需要补充更准确更落地的样本来支撑产品,才能获得更广泛的社会信任。”王昱威说道。
新能源的推广不止在课堂、实验室、赛场,实现低碳节能更在人们的脚下。每一步微小的能量都值得被收集,就像青年创新的力量——或许微弱,但足够点亮未来。
王昱威表示,未来将继续深耕新能源材料领域,希望通过完善落地案例,将项目打造为可持续的创业方向。“作为青年创业者,我想沉下心研发一款好产品,并最终用它来服务及回馈社会。”
(见习记者 郑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