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为媒,打造两岸文化交融新模式
周暐闳在2018年再度踏上厦门这片土地时,从未料及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两岸艺术文化交流的“导体”。从厦门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开公司、打比赛、办画展、赋IP… …这位台湾青年仅用6年时间便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当布袋戏偶牵起提线木偶的手,海峡从此不再是天堑。
破茧:从补助案审核员到探路者
从高中到大学,周暐闳一直潜心于戏剧类专业的学习,毕业后他留在台湾当地一所大学,在艺术学院担任助理。随着两岸交流日渐频繁,2013年到大陆交换期间,他以穷游方式走遍了大陆的“好山好水”,还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大陆朋友,在他们宿舍“蹭睡”,这些难忘的经历也坚定他后来定居大陆的信念。
除了担任学校工作外,他还在台北市文化局等部门工作过,负责审核传统文化补助案。工作第一天开始,剧团困境便不断冲击他的灵魂:歌仔戏班挤在十几平方米排练室、非遗手艺缺乏资金难以传承、艺术作品没有被看见的机会……老师傅们忧愁的眼神,常常像石头压在他心头。是啊,他深知:艺术需要东风。终于在2018年,他辞去教职,带着台湾艺术团队的期许,跨越海峡。
织网:当创意遇见执行力
2022年,经过几年对大陆市场的考察及对两岸文化融合方式的探寻,周暐闳正式创办了福建周公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致力于组织台湾小型艺术团队到大陆开展文化交流,同时涉足乡村振兴、艺术展览、儿童戏剧教育、“银龄”教育等领域。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周暐闳团队打造“艺术+乡村”项目。在参加某场创新比赛时,他独辟蹊径,提出“软性振兴”理念,为福建各村落量体裁衣,他要深入挖掘每个村落独有的文化艺术,助力福建省“一村一品”建设。
比赛过程中,台湾青年天马行空的创意与大陆同学政策解读能力和高执行力的融合,让他们最终在决赛中斩获优秀奖。也因为这次宝贵的经历,他得知“海峡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且公益性更强,于是继续带领团队投入比赛,并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传灯:台湾品牌赋能大陆“银发课堂”
伴随人口老龄化的日趋明显,老人的生活质量需要提升,周暐闳将目光落在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上。他计划引入台湾著名影音教育品牌“赫声堂”,提供书法、水墨、水彩、篆刻等领域的影音教学节目,并进入社区学校、开放大学等,满足老年人的艺术学习需求。
如果老人影音学习遇到困难,公司也会派专门培养的台湾青年种子教师,在播放大师影片的教学过程中,帮助老年学员进行艺术创作。“我计划把这一项目作为主打作品角逐‘海峡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并计划于2026年在福建美术馆办两岸艺术家字画展。”周暐闳自信满满地表示。
“ 现在坚持做两岸艺术交流赛道的,大多都是老年人,年轻人基本都在做其他收益更高、回报更快的领域。”周暐闳感慨道,他觉得自己不仅是在参加比赛,更是在做文化交流的传承。
育壤:“海峡杯”大赛的双向滋养
多次参与不同赛事,让周暐闳深刻体会到“海峡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的平台价值与其他比赛不同:它更像育苗温室,更多是去孵化选手的项目,提供政策支持,保证其实实在在地落地。大陆提供的不仅是舞台,更是让创意生根的土壤。
此外,“海峡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还帮他实现了资源精准对接。一次偶然的项目试炼过程中,组委会工作人员向他提议,可以将他的项目与老年食堂联系起来,既然这里是老人的聚集地,自然会有“ 潜在客户”的存在。通过与其他参赛队伍的交流,他也结交了做幼儿戏剧教育项目同时打算涉猎康养机构的选手,他们一见如故,互相分享了许多创业经验。
周暐闳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大陆出台的相关政策扶持。在最初他来大陆创业时,对未来充满忐忑,他不知道自己行不行,也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但两年下来,他发现大陆给台湾青年提供了不少实实在在的机会,以有力政策推动项目落地。“我想对台湾青年们说——大陆很鼓励我们过来创业。”
台湾的清香遇见大陆的岩韵,便成就了活甘清鲜。在周暐闳看来,那些花开于两岸的艺术,正如闽台共有的青石巷——看似各自延伸,却终将在文化根脉处相逢。
(见习记者 陈也立)
破茧:从补助案审核员到探路者
从高中到大学,周暐闳一直潜心于戏剧类专业的学习,毕业后他留在台湾当地一所大学,在艺术学院担任助理。随着两岸交流日渐频繁,2013年到大陆交换期间,他以穷游方式走遍了大陆的“好山好水”,还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大陆朋友,在他们宿舍“蹭睡”,这些难忘的经历也坚定他后来定居大陆的信念。
除了担任学校工作外,他还在台北市文化局等部门工作过,负责审核传统文化补助案。工作第一天开始,剧团困境便不断冲击他的灵魂:歌仔戏班挤在十几平方米排练室、非遗手艺缺乏资金难以传承、艺术作品没有被看见的机会……老师傅们忧愁的眼神,常常像石头压在他心头。是啊,他深知:艺术需要东风。终于在2018年,他辞去教职,带着台湾艺术团队的期许,跨越海峡。
织网:当创意遇见执行力
2022年,经过几年对大陆市场的考察及对两岸文化融合方式的探寻,周暐闳正式创办了福建周公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致力于组织台湾小型艺术团队到大陆开展文化交流,同时涉足乡村振兴、艺术展览、儿童戏剧教育、“银龄”教育等领域。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周暐闳团队打造“艺术+乡村”项目。在参加某场创新比赛时,他独辟蹊径,提出“软性振兴”理念,为福建各村落量体裁衣,他要深入挖掘每个村落独有的文化艺术,助力福建省“一村一品”建设。
比赛过程中,台湾青年天马行空的创意与大陆同学政策解读能力和高执行力的融合,让他们最终在决赛中斩获优秀奖。也因为这次宝贵的经历,他得知“海峡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且公益性更强,于是继续带领团队投入比赛,并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传灯:台湾品牌赋能大陆“银发课堂”
伴随人口老龄化的日趋明显,老人的生活质量需要提升,周暐闳将目光落在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上。他计划引入台湾著名影音教育品牌“赫声堂”,提供书法、水墨、水彩、篆刻等领域的影音教学节目,并进入社区学校、开放大学等,满足老年人的艺术学习需求。
如果老人影音学习遇到困难,公司也会派专门培养的台湾青年种子教师,在播放大师影片的教学过程中,帮助老年学员进行艺术创作。“我计划把这一项目作为主打作品角逐‘海峡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并计划于2026年在福建美术馆办两岸艺术家字画展。”周暐闳自信满满地表示。
“ 现在坚持做两岸艺术交流赛道的,大多都是老年人,年轻人基本都在做其他收益更高、回报更快的领域。”周暐闳感慨道,他觉得自己不仅是在参加比赛,更是在做文化交流的传承。
育壤:“海峡杯”大赛的双向滋养
多次参与不同赛事,让周暐闳深刻体会到“海峡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的平台价值与其他比赛不同:它更像育苗温室,更多是去孵化选手的项目,提供政策支持,保证其实实在在地落地。大陆提供的不仅是舞台,更是让创意生根的土壤。
此外,“海峡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还帮他实现了资源精准对接。一次偶然的项目试炼过程中,组委会工作人员向他提议,可以将他的项目与老年食堂联系起来,既然这里是老人的聚集地,自然会有“ 潜在客户”的存在。通过与其他参赛队伍的交流,他也结交了做幼儿戏剧教育项目同时打算涉猎康养机构的选手,他们一见如故,互相分享了许多创业经验。
周暐闳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大陆出台的相关政策扶持。在最初他来大陆创业时,对未来充满忐忑,他不知道自己行不行,也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但两年下来,他发现大陆给台湾青年提供了不少实实在在的机会,以有力政策推动项目落地。“我想对台湾青年们说——大陆很鼓励我们过来创业。”
台湾的清香遇见大陆的岩韵,便成就了活甘清鲜。在周暐闳看来,那些花开于两岸的艺术,正如闽台共有的青石巷——看似各自延伸,却终将在文化根脉处相逢。
(见习记者 陈也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