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每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都要立足乡村振兴大战略,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主战场,把自己摆进去,躬身践行为乡村振兴做什么,怎样进入、怎样结合、怎样支撑、怎样服务。”
日前,围绕农业科研人才支撑建成小康、引领乡村振兴等相关问题,记者对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专访。
强化科技支撑
聚焦产业技术供给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
“围绕乡村振兴对科技的迫切需求,我们加大核心关键技术创新集成,着力突破一批作物改良、绿色防控、质量安全等重大关键技术瓶颈,集成创新一批生态循环种养、农机农艺融合、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模式,集成应用一批投入品减量增效、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储运等先进实用科技成果。”该负责人介绍,当前农业科研人才正着重攻克两大时艰,即非洲猪瘟和草地贪夜蛾防控科技支撑。
为突出前瞻性重大技术示范引领,加快成果推广与转化,去年国家发布72项主推技术,多途径多形式推进技术进村入户到企。在全国8省区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推动省市县三级推广机构上下协同,政产学研推用六方主体左右联动,推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落地见效。建设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推动科技成果公开交易,上传成果9038项,完成交易额1.68亿元。加快农技推广信息化进程,建设中国农技推广APP,6000多专家、33万多农技人员线上开展即时指导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放大重大引领性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主推技术推广应用成效,扩大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实施范围,重点转化推广一批经济性状突出、发展潜力大的粮、棉、油等重大新品种和名特优新作物以及畜禽水产新品种。”该负责人介绍,推广一批绿色高效的种养技术模式和投入品,支撑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还要进一步提升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水平,完善推广平台科技助力扶贫、推广典型案例、典型病害图谱等数据库,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信息平台智能化水平,开展农技推广信息化专题培训班,扩大“互联网+农技推广”服务之星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举办中国农技推广平台应用大赛。
记者还了解到,为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技推广机构、培训机构、企业等深度合作,推进农业科技落地,国家还将打造三层次科技引领示范样板,具体就是依托现有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场、品种示范展示基地、区域试验站、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等,建设好100个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发挥基地熟化配套、集成示范、交流观摩、技术培训、辐射带动的作用,打造农业科技“样板田”。围绕“一乡一品”,依托各类农业农村产业和科技园区,打造1000个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围绕“一县一业”引导科技力量向县域集聚,在县域范围内发展一二三产融合,实现多种资源的科学配置,打造河南正阳花生、陕西洛川苹果等100个科技引领示范县。
全面建成小康
以“四个全覆盖”为抓手,构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机制
“‘四个全覆盖’是抓手,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是目标,我们将特色资源打造成为特色产业,推动形成特色品牌,转变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实现稳定脱贫,构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该负责人介绍说。
以全国农业科研力量为依托,推动实现“三区三州”和部级定点扶贫县产业技术专家组全覆盖。目前已发动全国12万农业科研力量人员投身脱贫攻坚,为全国832个贫困县组建了4100多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其中在“三区三州”组建6个科技服务团、544个专家组,覆盖“三区三州”165个贫困县,引进示范新品种、新技术660余项。在农业农村部定点扶贫县组建5个科技服务团,涉及31个单位的97位专家参加,帮助解决龙山百合种质退化、咸丰黑猪品种改良、中华蜂养殖等技术问题。下一步还将深化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长效对接机制,以产业为单元,开展本地品种的提纯复壮,推荐好品种,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优质高效品种引进、传统种品提纯复壮、重大病虫害防控等技术难题,引进好企业,推广轻简适用技术,扶持壮大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推动贫困地区发展品牌农业。
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抓手,实现贫困地区特聘农技员计划实施全覆盖和贫困村农技服务全覆盖。目前,已经动员全国54万基层农技员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组织10.3万名农技人员结对帮扶2.5万个贫困村,实现贫困村农技服务全覆盖。针对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技术供给不足、农技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等突出问题,国家在22个省份实施农技推广特聘计划,从“土专家”“田秀才”和种养能手中招募3000多名特聘农技员,有效满足精准服务需求、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下一步将重点深化落实每村一名农技指导员、每个产业一套技术方案、每个贫困户一张技术明白纸。扩大贫困地区特聘农技员队伍,针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补充招聘特聘农技人员,将特聘农技员纳入部级农技人员特训班范围,探索特聘农技人员的长效服务机制。继续强化贫困地区基层农技人员村级服务,在村级农技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通过分级分类培训方式提升农技人员服务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水平。
以精准扶贫培训行动为支撑,培育大批产业扶贫带头人和脱贫致富能手,实现环京津万名脱贫带头人培训全覆盖。启动产业精准扶贫培训行动,以定点扶贫县、“三区三州”为重点,开展产业扶贫带头人经营能力培训和贫困户专项生产技能培训。近3年已投入17亿元,在720个国贫县和331个省贫县培养产业扶贫带头人和贫困农民48.4万人,有效解决了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等缺少经营人才、技术落地难等问题。围绕环京津28个贫困县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启动万名脱贫带头人培育工作,实现环京津万名脱贫带头人培育全覆盖。下一步重点是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持续开展劳动力产业脱贫技能全覆盖培训,提升贫困户持续增收能力。
创新体制机制
全面激发专家人才、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创新力量
“自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来,我们注重强化和突出创新主体地位,通过一系列改革政策举措,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科研单位、农业企业等三大科技创新力量。”该负责人介绍。
开展绩效评价改革,转变评价导向,进一步强化科研院所建设。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所等部属三院12个研究所开展绩效评价改革试点,从研究所主体定位与核心使命出发,以不同科技活动类型为基础,开展分类评价,突出评价研究的创新度、与产业的关联度、对发展的贡献度,推动改变科技界“一把尺子量到底”评价导向不科学等现状。下一步将重点推动12个试点研究机构,立足主体定位与核心使命进行整改,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建立健全符合自身实际和特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推动树立鲜明的产业贡献评价导向。
推动成果权益改革,放活成果和人才,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选择部分单位开展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按照“赋权、放活、让利、防腐”的要求,将成果归属依法赋权给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鼓励科技人员持股兼职,推进科技成果公开交易。据统计,现已通过种业交易平台完成交易17项、交易额7737万元,唤醒了过去锁在“铁皮柜”里的635项科研成果。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的成功探索,为中央出台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提供了实践基础。在中国农科院选取作物科学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4个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下一步重点是通过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科技成果所有权分类制度,健全成果使用处置及收益分配的激励制度,逐步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产权“应放尽放”的改革导向,为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扶持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有79家涉农企业设立了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认定88个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支持23家企业牵头成立了分子育种、航空植保、收获机械等创新联合体,引导200多家企业入驻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企业整合利用科教单位的优势资源。接下来还将重点推进打造科企联合体,通过搭建平台、创新机制,引导各地各单位建立政产学研用联动机制,打造科技产业联合体,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创新团队以及农技推广机构、培训机构等深度合作,鼓励企业整合科研院校科技力量,共建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建立健全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各方面优势,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乡村振兴关键靠科技,科技创新核心在人才。”该负责人展望到,“下一步,我们将突出植根产业、心系农村的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宗旨,按照‘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建设要求,着力培养一支矢志爱国、勇于创新、世界一流的国家农业技术创新标杆队伍。”(《中国人才》)
日前,围绕农业科研人才支撑建成小康、引领乡村振兴等相关问题,记者对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专访。
强化科技支撑
聚焦产业技术供给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
“围绕乡村振兴对科技的迫切需求,我们加大核心关键技术创新集成,着力突破一批作物改良、绿色防控、质量安全等重大关键技术瓶颈,集成创新一批生态循环种养、农机农艺融合、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模式,集成应用一批投入品减量增效、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储运等先进实用科技成果。”该负责人介绍,当前农业科研人才正着重攻克两大时艰,即非洲猪瘟和草地贪夜蛾防控科技支撑。
为突出前瞻性重大技术示范引领,加快成果推广与转化,去年国家发布72项主推技术,多途径多形式推进技术进村入户到企。在全国8省区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推动省市县三级推广机构上下协同,政产学研推用六方主体左右联动,推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落地见效。建设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推动科技成果公开交易,上传成果9038项,完成交易额1.68亿元。加快农技推广信息化进程,建设中国农技推广APP,6000多专家、33万多农技人员线上开展即时指导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放大重大引领性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主推技术推广应用成效,扩大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实施范围,重点转化推广一批经济性状突出、发展潜力大的粮、棉、油等重大新品种和名特优新作物以及畜禽水产新品种。”该负责人介绍,推广一批绿色高效的种养技术模式和投入品,支撑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还要进一步提升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水平,完善推广平台科技助力扶贫、推广典型案例、典型病害图谱等数据库,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信息平台智能化水平,开展农技推广信息化专题培训班,扩大“互联网+农技推广”服务之星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举办中国农技推广平台应用大赛。
记者还了解到,为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技推广机构、培训机构、企业等深度合作,推进农业科技落地,国家还将打造三层次科技引领示范样板,具体就是依托现有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场、品种示范展示基地、区域试验站、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等,建设好100个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发挥基地熟化配套、集成示范、交流观摩、技术培训、辐射带动的作用,打造农业科技“样板田”。围绕“一乡一品”,依托各类农业农村产业和科技园区,打造1000个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围绕“一县一业”引导科技力量向县域集聚,在县域范围内发展一二三产融合,实现多种资源的科学配置,打造河南正阳花生、陕西洛川苹果等100个科技引领示范县。
全面建成小康
以“四个全覆盖”为抓手,构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机制
“‘四个全覆盖’是抓手,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是目标,我们将特色资源打造成为特色产业,推动形成特色品牌,转变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实现稳定脱贫,构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该负责人介绍说。
以全国农业科研力量为依托,推动实现“三区三州”和部级定点扶贫县产业技术专家组全覆盖。目前已发动全国12万农业科研力量人员投身脱贫攻坚,为全国832个贫困县组建了4100多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其中在“三区三州”组建6个科技服务团、544个专家组,覆盖“三区三州”165个贫困县,引进示范新品种、新技术660余项。在农业农村部定点扶贫县组建5个科技服务团,涉及31个单位的97位专家参加,帮助解决龙山百合种质退化、咸丰黑猪品种改良、中华蜂养殖等技术问题。下一步还将深化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长效对接机制,以产业为单元,开展本地品种的提纯复壮,推荐好品种,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优质高效品种引进、传统种品提纯复壮、重大病虫害防控等技术难题,引进好企业,推广轻简适用技术,扶持壮大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推动贫困地区发展品牌农业。
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抓手,实现贫困地区特聘农技员计划实施全覆盖和贫困村农技服务全覆盖。目前,已经动员全国54万基层农技员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组织10.3万名农技人员结对帮扶2.5万个贫困村,实现贫困村农技服务全覆盖。针对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技术供给不足、农技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等突出问题,国家在22个省份实施农技推广特聘计划,从“土专家”“田秀才”和种养能手中招募3000多名特聘农技员,有效满足精准服务需求、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下一步将重点深化落实每村一名农技指导员、每个产业一套技术方案、每个贫困户一张技术明白纸。扩大贫困地区特聘农技员队伍,针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补充招聘特聘农技人员,将特聘农技员纳入部级农技人员特训班范围,探索特聘农技人员的长效服务机制。继续强化贫困地区基层农技人员村级服务,在村级农技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通过分级分类培训方式提升农技人员服务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水平。
以精准扶贫培训行动为支撑,培育大批产业扶贫带头人和脱贫致富能手,实现环京津万名脱贫带头人培训全覆盖。启动产业精准扶贫培训行动,以定点扶贫县、“三区三州”为重点,开展产业扶贫带头人经营能力培训和贫困户专项生产技能培训。近3年已投入17亿元,在720个国贫县和331个省贫县培养产业扶贫带头人和贫困农民48.4万人,有效解决了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等缺少经营人才、技术落地难等问题。围绕环京津28个贫困县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启动万名脱贫带头人培育工作,实现环京津万名脱贫带头人培育全覆盖。下一步重点是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持续开展劳动力产业脱贫技能全覆盖培训,提升贫困户持续增收能力。
创新体制机制
全面激发专家人才、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创新力量
“自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来,我们注重强化和突出创新主体地位,通过一系列改革政策举措,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科研单位、农业企业等三大科技创新力量。”该负责人介绍。
开展绩效评价改革,转变评价导向,进一步强化科研院所建设。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所等部属三院12个研究所开展绩效评价改革试点,从研究所主体定位与核心使命出发,以不同科技活动类型为基础,开展分类评价,突出评价研究的创新度、与产业的关联度、对发展的贡献度,推动改变科技界“一把尺子量到底”评价导向不科学等现状。下一步将重点推动12个试点研究机构,立足主体定位与核心使命进行整改,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建立健全符合自身实际和特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推动树立鲜明的产业贡献评价导向。
推动成果权益改革,放活成果和人才,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选择部分单位开展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按照“赋权、放活、让利、防腐”的要求,将成果归属依法赋权给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鼓励科技人员持股兼职,推进科技成果公开交易。据统计,现已通过种业交易平台完成交易17项、交易额7737万元,唤醒了过去锁在“铁皮柜”里的635项科研成果。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的成功探索,为中央出台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提供了实践基础。在中国农科院选取作物科学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4个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下一步重点是通过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科技成果所有权分类制度,健全成果使用处置及收益分配的激励制度,逐步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产权“应放尽放”的改革导向,为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扶持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有79家涉农企业设立了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认定88个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支持23家企业牵头成立了分子育种、航空植保、收获机械等创新联合体,引导200多家企业入驻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企业整合利用科教单位的优势资源。接下来还将重点推进打造科企联合体,通过搭建平台、创新机制,引导各地各单位建立政产学研用联动机制,打造科技产业联合体,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创新团队以及农技推广机构、培训机构等深度合作,鼓励企业整合科研院校科技力量,共建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建立健全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各方面优势,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乡村振兴关键靠科技,科技创新核心在人才。”该负责人展望到,“下一步,我们将突出植根产业、心系农村的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宗旨,按照‘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建设要求,着力培养一支矢志爱国、勇于创新、世界一流的国家农业技术创新标杆队伍。”(《中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