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技能人才更好享受政策红利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全国人大代表赵晓燕、赵郁和洪杰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这一内容,并分别带来了有关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制造业技能人才培训、职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关注制造业技术人才
赵郁代表: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信息共享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汽车装调高级技师赵郁在工作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政策红利覆盖不广泛、政策申报手续繁琐等问题制约着技能人才的培养。他提出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信息共享平台、鼓励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等建议,助力技能人才全面提升,助推制造业发展。
赵郁认为,与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需求相比,我国技能劳动者比例偏低且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他提供了一组数据,全国技能劳动者有1.65亿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9%。北京市的有关数据显示,技能劳动者数量为338万人,高技能人才99.6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9.5%。这与制造业发达国家的技能人才结构数据相比,有很大差距。
虽然国务院、人社部出台了一系列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但在之后的落实过程中仍存问题。“我发现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制造企业,对新政策、新举措并不了解,绝大多数一线员工并没有直接享受到政策的红利,更接受不到与自己专业相符合的技能提升培训。”赵郁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随着现代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对技能人员的综合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但人才培养体系相对落后。另外,高技能人才在申报人才培养专项经费时,由于制度与企业之间缺乏衔接论证,造成申报繁琐,甚至难以操作,导致企业没有了争取政府支持的积极性。
赵郁建议,对于企业来说,应当主动自主开展职业培训,可以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针对实际需求制定相应课程,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首席技师、大师工作室都是为技能人才提供培训的好资源,企业应该用好这些平台,政府应当给予政策支持。”赵郁建议出台重点行业技能人才培养激励政策,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高职院校联合开展针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培养。另外,赵郁还建议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立高效便捷的技能人才培养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破除各自为政的数据壁垒,提高服务效能。
关注农业科研人才
赵晓燕代表:建立农科院与高校“1+N”人才联培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赵晓燕认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农业科研人才,虽然省级农业科学院拥有优秀的农业科技资源,但由于国家研究生招收体制的限制,无法独立招收研究生,一定程度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她建议建立农科院与高校“1+N”人才联培机制,扩充农业科研人才队伍,提升全方位科研能力。
研究生培养是衡量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创新发展起到了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常年从事农业科研工作的赵晓燕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颇有感慨。“其实我国优秀农业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农业类大学和农业科研院所,尤其是农业科研院所,注重应用型农业科学研究,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示范推广、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研究生招收体制的限制,具有应用科研优势的省级农科院系统却没有独立招收研究生的资格。“改革开放初期,省级农科院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出一批农业科研一线的研究主力,并有部分专家成为院士,然而后期取消了省级农科院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资格。”赵晓燕认为,目前的招收体制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赵晓燕在调研中发现,虽然目前部分省级农科院研究人员在高校联合招生,但由于招生名额的限制,生源数量与质量得不到保障,同时还存在招生需求兼容性差,共同培养研究生的知识成果产权不明晰等问题。以农林院校为主的研究生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理论的创新,研究院所更注重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科技的深入发展,学科的综合性增强,农科院与高校的联合培养,不应只限于农林院校,还应该与综合类院校相结合。赵晓燕觉得,只有融合发展,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融合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农业科技和教育资源充分利用。
赵晓燕建议,建立高等院校和农科院系统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合作融合机制,实现高校的教学资源共享与科研院所研究资源共享;国家鼓励农科院所与高等院校合作招收研究生,建立“1+N”的联培机制,农科院可以根据农业不同学科特点,同在所属区域内的N家高等院校进行合作。“理论课教学在高校完成,专业课、实践课和毕业设计在研究院完成。”
关注职业教育改革
洪杰代表:引导龙头企业参与职校建设和产教融合
2020全国两会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工商联副主席、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洪杰建议,加快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落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就业。
“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的问题仍存在,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大部分传统职业院校在生源数量、教学质量、学员就业安置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洪杰告诉记者,目前,中国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仍处于薄弱环节,与国家战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他指出,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多从事现代服务业、服务型制造业,抗风险能力较弱。“这次疫情给旅游、娱乐、零售、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及与出口受阻的相关制造业带来冲击,导致这些产业的就业人员面临失业再就业风险”。
如何通过职业教育体系再造,实现稳就业,促进产业升级,是洪杰长期关注的问题。
为此,他建议,首先要加大职业教育宣传,提升职业教育学校老师和当代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和更多有潜力的学生加入职业教育。
其次,建议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参与职业学校建设和产教融合。他以三棵树的实践为例,呼吁特殊时期,龙头企业面对国家和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可以提供就业岗位来反哺社会。洪杰介绍,三棵树今年计划再招聘3100多人,已经招聘人数超过2000人,同时帮助合作伙伴招聘500多人,还开展了1500多场培训。
他还建议,将社会分散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合并到当地几所职业教育学校,方便“1+X证制度”的落地,同时提升职业教育学校的收费收入,帮助其向市场化办学转型。
此外,洪杰认为要加快推动国家职业大典工种体系和认证体系升级,尽快将广大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新兴职业纳入职业大典,并组织头部企业制定职业标准,面向全社会发布从业资格管理办法,推动从业者必须持证上岗,以推动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实现供需匹配。(综合)
关注制造业技术人才
赵郁代表: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信息共享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汽车装调高级技师赵郁在工作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政策红利覆盖不广泛、政策申报手续繁琐等问题制约着技能人才的培养。他提出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信息共享平台、鼓励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等建议,助力技能人才全面提升,助推制造业发展。
赵郁认为,与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需求相比,我国技能劳动者比例偏低且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他提供了一组数据,全国技能劳动者有1.65亿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9%。北京市的有关数据显示,技能劳动者数量为338万人,高技能人才99.6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9.5%。这与制造业发达国家的技能人才结构数据相比,有很大差距。
虽然国务院、人社部出台了一系列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但在之后的落实过程中仍存问题。“我发现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制造企业,对新政策、新举措并不了解,绝大多数一线员工并没有直接享受到政策的红利,更接受不到与自己专业相符合的技能提升培训。”赵郁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随着现代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对技能人员的综合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但人才培养体系相对落后。另外,高技能人才在申报人才培养专项经费时,由于制度与企业之间缺乏衔接论证,造成申报繁琐,甚至难以操作,导致企业没有了争取政府支持的积极性。
赵郁建议,对于企业来说,应当主动自主开展职业培训,可以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针对实际需求制定相应课程,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首席技师、大师工作室都是为技能人才提供培训的好资源,企业应该用好这些平台,政府应当给予政策支持。”赵郁建议出台重点行业技能人才培养激励政策,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高职院校联合开展针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培养。另外,赵郁还建议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立高效便捷的技能人才培养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破除各自为政的数据壁垒,提高服务效能。
关注农业科研人才
赵晓燕代表:建立农科院与高校“1+N”人才联培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赵晓燕认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农业科研人才,虽然省级农业科学院拥有优秀的农业科技资源,但由于国家研究生招收体制的限制,无法独立招收研究生,一定程度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她建议建立农科院与高校“1+N”人才联培机制,扩充农业科研人才队伍,提升全方位科研能力。
研究生培养是衡量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创新发展起到了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常年从事农业科研工作的赵晓燕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颇有感慨。“其实我国优秀农业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农业类大学和农业科研院所,尤其是农业科研院所,注重应用型农业科学研究,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示范推广、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研究生招收体制的限制,具有应用科研优势的省级农科院系统却没有独立招收研究生的资格。“改革开放初期,省级农科院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出一批农业科研一线的研究主力,并有部分专家成为院士,然而后期取消了省级农科院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资格。”赵晓燕认为,目前的招收体制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赵晓燕在调研中发现,虽然目前部分省级农科院研究人员在高校联合招生,但由于招生名额的限制,生源数量与质量得不到保障,同时还存在招生需求兼容性差,共同培养研究生的知识成果产权不明晰等问题。以农林院校为主的研究生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理论的创新,研究院所更注重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科技的深入发展,学科的综合性增强,农科院与高校的联合培养,不应只限于农林院校,还应该与综合类院校相结合。赵晓燕觉得,只有融合发展,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融合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农业科技和教育资源充分利用。
赵晓燕建议,建立高等院校和农科院系统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合作融合机制,实现高校的教学资源共享与科研院所研究资源共享;国家鼓励农科院所与高等院校合作招收研究生,建立“1+N”的联培机制,农科院可以根据农业不同学科特点,同在所属区域内的N家高等院校进行合作。“理论课教学在高校完成,专业课、实践课和毕业设计在研究院完成。”
关注职业教育改革
洪杰代表:引导龙头企业参与职校建设和产教融合
2020全国两会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工商联副主席、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洪杰建议,加快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落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就业。
“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的问题仍存在,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大部分传统职业院校在生源数量、教学质量、学员就业安置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洪杰告诉记者,目前,中国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仍处于薄弱环节,与国家战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他指出,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多从事现代服务业、服务型制造业,抗风险能力较弱。“这次疫情给旅游、娱乐、零售、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及与出口受阻的相关制造业带来冲击,导致这些产业的就业人员面临失业再就业风险”。
如何通过职业教育体系再造,实现稳就业,促进产业升级,是洪杰长期关注的问题。
为此,他建议,首先要加大职业教育宣传,提升职业教育学校老师和当代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和更多有潜力的学生加入职业教育。
其次,建议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参与职业学校建设和产教融合。他以三棵树的实践为例,呼吁特殊时期,龙头企业面对国家和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可以提供就业岗位来反哺社会。洪杰介绍,三棵树今年计划再招聘3100多人,已经招聘人数超过2000人,同时帮助合作伙伴招聘500多人,还开展了1500多场培训。
他还建议,将社会分散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合并到当地几所职业教育学校,方便“1+X证制度”的落地,同时提升职业教育学校的收费收入,帮助其向市场化办学转型。
此外,洪杰认为要加快推动国家职业大典工种体系和认证体系升级,尽快将广大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新兴职业纳入职业大典,并组织头部企业制定职业标准,面向全社会发布从业资格管理办法,推动从业者必须持证上岗,以推动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实现供需匹配。(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