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之人才观
孔子认为使用人才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对个体来说,离了诚信、求实的态度,一个人是不可能有任何成就的。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用孔子的这句话形容现在全国各地招贤纳士的热情一点也不为过。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记录其言行的《论语》中不乏对人才的评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现略作整理以飨读者。
何谓人才
孔子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提出了人才的标准。如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路问怎样才是完美的人,孔子道:“智慧像臧武仲,清心寡欲像孟公绰,勇敢像卞庄子,多才多艺像冉求,再用礼乐来成就他的文采,也可以说是完美的人了。”等了一会儿,又道:“现在的完美的人哪里一定要这样,看见利益便能想起该得不该得,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经过长久的贫困日子,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可以说是完美的人了。”
使用人才
讲诚信。首先,孔子认为使用人才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孔子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对个体来说,离了诚信、求实的态度,一个人是不可能有任何成就的。信任是相互的。要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就要自己讲信用。
孔子把忠与信并提,认为忠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论语》中多处讲到这一思想。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把忠信作为修养的基本内容,要求每天检查反省,是不是做到了忠信。
在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及治理国家应注意的问题时,更是将讲求信义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如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笔者认为,这段话的正确含义应该是这样的:子贡问孔子为政应注意的问题,孔子回答,要粮食充足,兵员充足,人民讲求信义,子贡问,如果必不得已而在这三项中去掉一项,那么,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兵。”子贡再问,如果不得已而要在这二者中再去掉一项,那么去掉哪一项?孔子答:去食。
子贡和孔子之间的问答,都是假设而言,实质是形象地说明这三项哪个重要。孔子对这个重要性的看法是,讲求信义,诚实无欺,说了话算数,忠实于自己的诺言和人生价值观念,应当比生死更重要。人皆有一死,但是没有信,是无法立足于社会的。
孔子又说,为政要做到恭、宽、信、敏、惠。他解释“信”时说:“信则人任也。”只有讲信用,人们才会信任你。总之,只有得到人们的信任,办事才能成功;只有自己讲信用,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也就是说,只有人人讲信用,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信,社会生活才能正常地运行、发展。这就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道理。
其次,举贤才。在推举人才上,孔子有一番自己的见解。如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而所知。而所不知,人其舍诸?”
意思是说仲弓做了季氏的总管,向孔子问政治。孔子道:“给工作人员带头,不计较人家的小错误,提拔优秀人才。”仲弓道:“怎样去识别优秀人才把他们提拔出来呢?”孔子道:“提拔你所了解的。那样你所不了解的,别人难道会埋没他吗?”
推而广之,治理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与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检验并审定度量衡,修复已废弃的机关工作,全国的政令就都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的国家,承续已断绝的后代,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的百姓就都会心悦诚服了。
另外,“尊贤则不惑”。贤者是具有智、仁、勇三“达德”的人,是勤于学习的人,能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孔子还说:“好学近乎知”“知者不惑。”贤者有广博的知识赋有智慧,因而不惑于事理。尊贤,向贤人学习,听取贤者的意见,就能通晓事物的规律而不迷惑。
第三,做表率。领导者要带好队伍,除需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手段外,还需要领导者有良好的修养与作风。
孔子说:“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这里的“以身先之”,是指领导者的示范作用,身教胜于言教;这里的“以道御之”是指领导者以正确的思想、方法去带好队伍,做到上下一心,行动一致。
“以身先之”的前提是领导者个人的“身正”,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统治者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进行的通,他本身行为不正当,纵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
身正是“修己”,亦即自我修养的结果。孔子说“修己以敬”,认为领导者只有认真地修养自己,才能严肃地对待工作,从而做好领导工作。修己有着多方面的内容,“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判断”,指出清淡寡欲、清正廉洁、宽容大度、仁慈民主、公平正直,是领导者加强自我修养的重点。孔子把修身看成是同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是非常深刻的人事管理思想。
激励人才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就意识到了人才的高层次需求,即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观点使其安心辅佐朝政。
首先,孔子强调君主对待臣子要尊重,要有礼节。这是很多古代君主和现实中的管理者所无法做到的,他们往往根据自身的心情决定对下属的态度。心情好就会和颜悦色,心情不好,则会乱发脾气,胡乱指使。这样的领导往往难以服众,通常是失败型领导者的典型。
其次,孔子认为臣子对君主要“忠”,这里的“忠”可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忠诚”。很多领导认为下属要对自己很忠诚,不能违背自身的意愿,这是不对的。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做事尽心尽职,努力完成上司安排的任务和工作。
“礼”“忠”二字,将上司与下属之间的关系阐述得异常清晰。作为上司,首先要对自身提高要求,能够做到对下属有“礼”,而不是指手画脚、颐指气使。唯有如此,才能够赢得下属的“忠”。同样,作为下属,在工作中要做到尽心尽职,保质保量完成上司安排的各项任务。
由此可见,借鉴孔子思想之人才观,了解人才需求并针对人才特点加以分析,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采取有效措施激励人才,可以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使得人才“近者悦,远者来”。(中国人才)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用孔子的这句话形容现在全国各地招贤纳士的热情一点也不为过。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记录其言行的《论语》中不乏对人才的评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现略作整理以飨读者。
何谓人才
孔子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提出了人才的标准。如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路问怎样才是完美的人,孔子道:“智慧像臧武仲,清心寡欲像孟公绰,勇敢像卞庄子,多才多艺像冉求,再用礼乐来成就他的文采,也可以说是完美的人了。”等了一会儿,又道:“现在的完美的人哪里一定要这样,看见利益便能想起该得不该得,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经过长久的贫困日子,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可以说是完美的人了。”
使用人才
讲诚信。首先,孔子认为使用人才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孔子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对个体来说,离了诚信、求实的态度,一个人是不可能有任何成就的。信任是相互的。要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就要自己讲信用。
孔子把忠与信并提,认为忠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论语》中多处讲到这一思想。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把忠信作为修养的基本内容,要求每天检查反省,是不是做到了忠信。
在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及治理国家应注意的问题时,更是将讲求信义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如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笔者认为,这段话的正确含义应该是这样的:子贡问孔子为政应注意的问题,孔子回答,要粮食充足,兵员充足,人民讲求信义,子贡问,如果必不得已而在这三项中去掉一项,那么,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兵。”子贡再问,如果不得已而要在这二者中再去掉一项,那么去掉哪一项?孔子答:去食。
子贡和孔子之间的问答,都是假设而言,实质是形象地说明这三项哪个重要。孔子对这个重要性的看法是,讲求信义,诚实无欺,说了话算数,忠实于自己的诺言和人生价值观念,应当比生死更重要。人皆有一死,但是没有信,是无法立足于社会的。
孔子又说,为政要做到恭、宽、信、敏、惠。他解释“信”时说:“信则人任也。”只有讲信用,人们才会信任你。总之,只有得到人们的信任,办事才能成功;只有自己讲信用,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也就是说,只有人人讲信用,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信,社会生活才能正常地运行、发展。这就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道理。
其次,举贤才。在推举人才上,孔子有一番自己的见解。如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而所知。而所不知,人其舍诸?”
意思是说仲弓做了季氏的总管,向孔子问政治。孔子道:“给工作人员带头,不计较人家的小错误,提拔优秀人才。”仲弓道:“怎样去识别优秀人才把他们提拔出来呢?”孔子道:“提拔你所了解的。那样你所不了解的,别人难道会埋没他吗?”
推而广之,治理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与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检验并审定度量衡,修复已废弃的机关工作,全国的政令就都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的国家,承续已断绝的后代,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的百姓就都会心悦诚服了。
另外,“尊贤则不惑”。贤者是具有智、仁、勇三“达德”的人,是勤于学习的人,能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孔子还说:“好学近乎知”“知者不惑。”贤者有广博的知识赋有智慧,因而不惑于事理。尊贤,向贤人学习,听取贤者的意见,就能通晓事物的规律而不迷惑。
第三,做表率。领导者要带好队伍,除需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手段外,还需要领导者有良好的修养与作风。
孔子说:“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这里的“以身先之”,是指领导者的示范作用,身教胜于言教;这里的“以道御之”是指领导者以正确的思想、方法去带好队伍,做到上下一心,行动一致。
“以身先之”的前提是领导者个人的“身正”,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统治者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进行的通,他本身行为不正当,纵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
身正是“修己”,亦即自我修养的结果。孔子说“修己以敬”,认为领导者只有认真地修养自己,才能严肃地对待工作,从而做好领导工作。修己有着多方面的内容,“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判断”,指出清淡寡欲、清正廉洁、宽容大度、仁慈民主、公平正直,是领导者加强自我修养的重点。孔子把修身看成是同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是非常深刻的人事管理思想。
激励人才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就意识到了人才的高层次需求,即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观点使其安心辅佐朝政。
首先,孔子强调君主对待臣子要尊重,要有礼节。这是很多古代君主和现实中的管理者所无法做到的,他们往往根据自身的心情决定对下属的态度。心情好就会和颜悦色,心情不好,则会乱发脾气,胡乱指使。这样的领导往往难以服众,通常是失败型领导者的典型。
其次,孔子认为臣子对君主要“忠”,这里的“忠”可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忠诚”。很多领导认为下属要对自己很忠诚,不能违背自身的意愿,这是不对的。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做事尽心尽职,努力完成上司安排的任务和工作。
“礼”“忠”二字,将上司与下属之间的关系阐述得异常清晰。作为上司,首先要对自身提高要求,能够做到对下属有“礼”,而不是指手画脚、颐指气使。唯有如此,才能够赢得下属的“忠”。同样,作为下属,在工作中要做到尽心尽职,保质保量完成上司安排的各项任务。
由此可见,借鉴孔子思想之人才观,了解人才需求并针对人才特点加以分析,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采取有效措施激励人才,可以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使得人才“近者悦,远者来”。(中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