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应届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
六大“错配”不可忽视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透过供需错配的视角,分析当前应届生就业难的结构性原因,同时勾勒出一些难就业群体的群像。
  关键词一:大专
  报告中,将6月份仍在智联招聘平台上投简历的2020届应届大学生视为“有就业意愿但未就业的大学生”,将过去一年间在智联招聘平台上投简历的2020届应届大学生视为“有就业意愿的大学生”,前者占后者的比重为26.3%,比去年同期高4.4个百分点。
  统计显示,大专学历就业难度系数最高,达30%;本科学历就业难度系数次之,为27.9%。这两者就业难度约为硕士和博士学历的两倍。
  关键词二:女性
  6月份仍在智联招聘平台求职的应届大学生中,女大学生的比重比男大学生高出17个百分点。
  截至6月份,过去一年在智联招聘投递过简历的应届大学生中,仍有27.7%的女大学生处于求职状态,其就业难度系数要比男大学生高出2.2个百分点。虽然学历越高的女大学生就业难度系数会更小,但女硕士的就业难度系数比男硕士高出6.7个百分点,在各类学历中表现出最大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三:非重点
  报告中,将大学名称中仅有“学院”而无“大学”的高校归为“一般学院”,将没有入围“双一流”、“985”或“211”高校但名称中有“大学”的高校归为“非重点大学”,将入围“双一流”、“985”或“211”高校归为“重点大学”。
  统计显示,在6月份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中,“一般学院”和“非重点大学”的合计比重超过9成。从就业难度系数看,即使是“重点大学”,也有14.7%的学生仍在求职,而“非重点大学”和“一般学院”的就业难度约为前者的两倍。
  关键词四:专业
  从专业分布来看,会计专业仍在求职的大学生规模最大,占比达11.8%;其次是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专业;法律专业的占比也达到1.7%。
  虽然这些专业本属于“热门”专业,但大专学历和一般院校背景的毕业生占上述四个专业就业困难群体的近6成,其在专业质量上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
  对于专科应届生,仍在求职规模最大的专业是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对于一般院校的毕业生,仍在求职规模最大的专业为法律;对于非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仍在求职规模最大的专业是会计。再从仍在求职的大学生比重看,烹饪、会展管理、休闲体育和旅游酒店管理等是受疫情冲击最大的专业。
  6月仍有26.3%的2020届应届生在求职;就业市场整体供需增速的差距较为明显,需求下降7.1%,求职上升35.2%;国企岗位需求近期逆势增长,但未能抵消民企和外企需求的下滑。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智联招聘专家组成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指出,除了因疫情冲击导致的总量供需矛盾之外,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和大学生的能力与期望之间的结构性错配,是当前应届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区域机会和流动意向错配
  数据显示,当前东部地区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51.3%的就业岗位需求,而6月份大学生往东部地区投递简历的比重达到57%,后者比前者高出5.7个百分点,“孔雀欲往东南飞”的趋势依然突出,东部地区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相对而言,虽然中部地区提供了22.6%的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但6月份只有18%的大学生简历投递到中部地区,而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岗位需求和求职者意愿基本保持平衡。
  从城市维度观察,新一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分别提供了37.5%和11.1%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但在6月份收到的大学生简历比重仅占35.9%和9.8%,是吸收大学毕业生的洼地。
  值得一提的是,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为大学生提供了21.4%的工作岗位,但拥有这四个城市户口的大学生比重仅占3.5%,特别是前往北京和上海的大学毕业生将面临严峻的落户难问题。
  学历要求与学历结构错配
  目前,就业市场上明确提出至少需要大学本科学历的岗位需求比重为34.6%,这一比重远远低于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中的比重65.6%。而明确提出需要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岗位比重为1.4%,也明显低于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在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中的比重8.1%。
  由于岗位的学历要求和职业薪酬挂钩,当前大多数就业岗位对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增加了高学历者的就业难度。
  能力要求与专业背景错配
  从6月份在线岗位的专业需求来看,企业最需要理工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其岗位比重达43.1%。但从仍在找工作的大学生专业结构看,理工科毕业生比重只有38.7%。
  与之相对,企业对经管类专业岗位需求比重比经管类毕业生的比重低2.7个百分点。其中,财务与会计专业的岗位需求比重比大学生求职者比重低9.4个百分点。
  企业性质与就业偏好错配
  当前民营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65.8%的岗位需求,但6月份只有27.8%的大学生简历投递到民营企业。
  相反,国企、外企和上市公司分别只提供了5.4%、5.2%和6.8%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但投递到这三类企业的大学生简历比重分别达到13.8%、16.3%和11.3%。不可否认,大学毕业生对不同性质企业有如此大的就业偏好差异,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最大的一类供需错配。
  行业需求与求职热度错配
  目前,就业困难应届生更倾向于进入收入高、保障好、市场压力小的行业,求职热度较高的政府/公共事业/非盈利机构(8.1)、交通/运输(5.0)、能源/矿产(4.6)等行业的供需偏离度都远高于1的均衡值。
  相反,就业困难应届生不热衷于进入市场化程度较高、职业起步阶段不稳定的行业,如中介服务业(0.15)、教育/培训(0.26)、娱乐/体育/休闲(0.31)等行业的供需偏离度都远小于1的均衡值。
  岗位缺口和职业选择错配
  就业困难应届生更期望从事体面稳定的高级白领类职业,如广告/会展(6.4)、财务/审计/税务(5.5)、项目管理/项目协调(5.3)职业的供需偏离度都远高于1的均衡值,这些职业表现出供不应求的特征。
  就业困难大学生对那些劳动强度大、平台低、流动性强的职业热情较低,如岗位发布占比高达23.1%的销售类职位,其供需偏离度仅为0.26,其中房地产经纪与中介为0.18,技工/操作工只有0.22,是供需偏离度最低的两个职业。(劳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