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涂摄影的民间引领者
宁德市霞浦县有着全国面积最大、风光最典型、最集中的滩涂。潮起潮落时,曲折蜿蜒的黄金海岸线,描绘出如梦似幻的滩涂画卷。霞浦滩涂四季如画、风光旖旎,浅海滩涂面积达104万亩,有着“中国最美半岛”“中国最美滩涂”等美誉,其独特景观让海内外摄影爱好者趋之若鹜。
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近几年名声大噪,霞浦滩涂摄影已经走过了10多个年头,这离不开摄影爱好者的炙爱,郑德雄便是其中一员,他被誉为滩涂摄影的民间引领者。1962年出生的他是国家一级摄影师(高级摄影技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七代会、八代会代表,美国摄影学会中国国际代表,福建青年摄影协会副会长,福建省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世界闽籍摄影家研究会副会长,霞浦县摄影协会主席,PSAChina“国际摄影十杰”,福建省十大杰出摄影家,曾多次担任全国、国际摄影大赛评委。
热爱摄影,聚焦滩涂之美
“如果家乡不在海边,如果生命中不日日夜夜沉浸在海的滋养中,摄影也许就不会成为我一生的至爱,直至成为我的生活方式。”郑德雄出生于霞浦县一个叫大京的小渔村,大海为他青少年时代提供了丰富的“给养”,包括大海的广阔、雄奇。
20世纪90年代,郑德雄在霞浦开了一家人像摄影馆,他拍摄的人像角度奇巧、光影独特,常有明星剧照的效果,就连当时国内的时尚杂志都用过他拍摄的人像做封面。随后他开始进军婚纱摄影,还开办了化妆班和摄影学校,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商业摄影虽能承载摄影师思想和创意,但对艺术创作自由有着更高追求的郑德雄来说,他需要摆脱商业创作的束缚。沿着家乡绵长的海岸线,滩涂这个题材开始进入他的光影世界。他放弃拍摄骇浪惊涛,聚焦百舸争流的常态性摄影,将相机对准滩涂上渔民的劳作生活和海边四季景观的千变万化,用别开生面的镜头语言、摄影风格和创作理念,呈现滩涂的独特之美。
“滩涂对当地人而言早已司空见惯,当初几乎没有摄影师把目光聚焦在滩涂上。”郑德雄说,喜爱家乡海边的滩涂美景,纯粹是工作之余的个人爱好。
千舟竞发、惊涛拍岸早已不乏名家抒写,郑德雄将目光投向滩涂、港汊,内心渴望通过镜头展现大海绚烂瑰丽、变幻莫测的一面。
郑德雄的摄影足迹踏遍霞浦的岸线、岛屿、滩涂、渔村,他不断寻找最佳摄影点位和时间,挖掘出东冲半岛两侧十大最美滩涂集群和东西南北四条摄影路线,这些都为霞浦滩涂摄影往专业化、基地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孜孜不倦,打响霞浦“中国最美丽滩涂”品牌
郑德雄孜孜不倦地拍摄了数万张以霞浦为主题的风光、人物摄影,这些作品助力霞浦风光打响知名度。照片拍了上万幅,锁在抽屉里,从未给外人看。2003年,一个朋友来家中做客,无意间发现这些照片。随后被朋友督促办展、向知名杂志投稿,一时间,郑德雄名声大噪,在各大摄影杂志上崭露头角,几乎囊括了当年所有摄影杂志评选的“十佳优秀摄影师”奖。
自2008年始,在摄影上,郑德雄算真正有了自己的一方田地。那一年,台湾摄影艺术家赵守彦把郑德雄的滩涂摄影系列作品20幅以《我心中的那片海》为名参加第七届台湾“郎静山摄影纪念奖”国际摄影大赛,该赛事面向全球征稿,一届只评1人,郑德雄摘得桂冠;《丰收的日子》获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铜奖;《梦中帆影》获得第5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赛金奖;《海的乐章》入选第11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
郑德雄在全国、国际摄影大赛、展览中,共获得100多个奖项。包括国际摄联金牌、PSA国际摄影金牌、第五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赛金奖、连续两届获得福建摄影金像奖。2004—2006年连续3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摄影家;2011年获福建省“技术能手”称号;2012年被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摄影技能大师工作室”,2012年度获“PSA(中国)国际摄影十杰”称号。
随着郑德雄的拍摄作品在国内外大赛入选、获奖,霞浦滩涂引起了摄影界的注意。在郑德雄的带动下,霞浦“中国最美丽滩涂”的品牌逐渐打响。
霞浦滩涂的美逐渐为世人所知。2010年7月,《数码摄影》推出百期珍藏版,霞浦滩涂风光被评为“十大摄影人必去的摄影圣地”之首,郑德雄拍摄的滩涂风光照作为配图入选这一期杂志。慕名而来的业内顶尖摄影组织——美国摄影学会更是于2010年10月在霞浦建立了创作基地,这是该学会在中国落地的首个创作基地。2013年5月19日,中国邮政发行《美丽中国》普通邮票,共六枚,“霞浦滩涂”入选其中。2013年10月1日,央视《朝闻天下》栏目在霞浦花竹摄影点现场直播壮美的东方日出全过程。
霞浦滩涂在短短几年内成为海内外摄影师“圣地”,这不是郑德雄一个人的功劳,但他的确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贴近自然
诠释光与影的魅力语言
摄影的灵魂在于光线,拍海更是如此,因为滩涂景物和颜色都相对单一,唯有光线变化才能产生神奇的效果。滩涂拍摄还受潮汐影响,潮涨一片汪洋,再好的光线也白搭,唯有光线和潮位恰到好处,浪花、船只、人物、水鸟、渔舟等各种动态元素该隐的隐、该现的现,才是按下快门的最佳时机。这样的摄影,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等待,等待风生、水起、云归、日落。
他经常思考如何突破创作瓶颈,远与近的透视、黑与白的辩证、彩色与黑白的纹理、高与低的视角转换、抽象与具象的滩涂幻化,“之前是尽量选择高角度,现在也拍些低角度,贴近去拍,拍摄动态的渔民劳作场景。以前主要拍滩涂风光,现在也会去拍海边渔民的生存生活状态,比如拍‘连家船’”。
“原来构图很大胆,有激情,现在反而更拘谨了;早期作品色彩浓烈,现在喜欢素淡的片子。”这两种感觉都是拍出来的,后期的成分不大,反射光角度适合拍这样一些有特色的照片。这种无关后期的拍摄风格的变化,是他创作风格的一种转变。
除了滩涂摄影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船说》,拍的是废船体,他对这一系列作品作了诗意自叙:“最触目惊心的是过去无数风浪留在它身上的伤痕。油漆片片脱落,铁壳锈迹斑斑……有海苔在它身上慢慢爬着,爬过了一道道伤口,爬过了一截截时间,停在了这个略显忧郁的黄昏,停在了我目光和心灵的深处。”他发现这些抽象的图案,似真非真,思考它们所蕴寓着生命的内核,拍出可以激发观者想象的作品。
郑德雄在自述里写道,“从事摄影十多年来,通过镜头,我和自然仿佛有了相互沟通的语言,一种只有我自己明了的语言。开怀时,她邀我直抒胸臆;悲苦时,她容我泼洒情怀。”透过镜头,他不断诠释着光与影的魅力语言。
传承文化,做霞浦滩涂的“文化使者”
结合“滩涂与渔耕文化”摄影活动,郑德雄举办摄影培训班,进行摄影前期、后期创作指导,提供各项服务,组织赛事交流。他策划组织了由霞浦县政府及《中国摄影》《大众摄影》杂志社联合举办的“霞浦——我心中那片海”全国摄影艺术大展,参加这个摄影活动的海内外摄影家及爱好者达数万人。他还筹资组织一年四季的摄影季赛,经过努力,霞浦滩涂摄影在摄影界产生广泛影响,每年到霞浦摄影创作的摄影人40多万人次,大大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滩涂摄影俨然成为霞浦的“王牌”文化产业。
郑德雄还以摄影文化为纽带,积极促进闽台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在任海峡摄影文化交流学会会长期间,他促成学会与台湾摄影学会缔结为兄弟友好学会,并在台湾、宁德两地成功举办三次海峡两岸摄影作品交流展,并结集出版了两岸摄影专辑。此举为海峡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增添了新的亮点。
回顾这么多年摄影生涯,郑德雄不无感慨地说:“无论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和风浪,对摄影的钟爱从未随世事变迁而改变,也没有被时光淹没。”
(通讯员 李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