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太阳最热的温度
杂交水稻被世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20世纪世界农业的伟大创举。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最主要口粮的水稻亩产只有100多公斤,现在超级杂交水稻亩产达1000公斤。这样的成就,离不开千千万万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黄庭旭,便是其中一员。黄庭旭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从事水稻育种和新品种推广应用工作36年。他不忘科研为民初心,牢记粮食安全使命,秉持“南繁精神”,勇于创新,勤奋敬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稻田守望者”。
追逐烈日,以苦为乐
海南对于很多人而言是阳光沙滩。而对于黄庭旭这样的农业工作者,每年他们要花上大半年待在那里,却无心风景。他们在最热的天气里、最大的太阳下耕耘稻田。为增加冬季一季水稻种植,每年11月到次年4月,黄庭旭都要像候鸟一样到海南“南繁”。
40多年前,为了“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一大批农业工作者如候鸟般南下,克服各种恶劣条件,开始了杂交水稻“南繁”历程,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追逐太阳的热量,哪里有太阳,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这是黄庭旭,和他这些从事水稻育种研究专家的最真实写照。
冬春的海南,烈日炎炎,南繁中后期气温高达30℃。凌晨6时许,天刚亮,黄庭旭就已经来到试验田,选株、挖株、修剪……取穗、授粉,一做就是一整天。到了晚上,农民回家休息了,他还要忙于整理数据,撰写材料,整理新收的种子,常常要工作到午夜。
“南繁”育种工作辛苦,以制种赶粉为甚。水稻抽穗扬花时间很短,需要在中午11—13点间赶粉,那是一天中太阳最大、最烈的时候。而在福建,8月、9月做杂交又正值酷夏,气温常常达到37℃以上,田间取穗授粉最辛苦。
黄庭旭说,30多年来,每年都要从福建往返海南。在过去交通不便的时候,时常买不到火车坐票,就得连续站10多小时,还经常通宵排队购票乘渡轮过琼州海峡。遇上台风天,那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过海了。身边背着珍贵却沉重的种子,心里一直惦记着赶到基地播种。他最长的一次曾经走了10天。好在现在交通便捷了,为常年的往返省去不少麻烦。
在福建建阳马伏基地,更大的考验正在等着他。基地偏僻、简陋不说,还时常停水断电,白天田间试验很累但很充实;一到夜晚四周漆黑一片,寂寞、孤独、无助像一张绝望的网笼罩着驻守的科研人员。此外,蚊虫肆虐叮咬是家常便饭,眼镜蛇、竹叶青也经常不期而遇,最可怕的被一种叫隐翅虫的虫子爬过,皮肤先是起水泡,接着扩散,溃疡一片,跟火烧过似的又肿又痛,没有什么好药可迅速治疗,一般都只能靠咬牙挺,每个团队成员都心有余悸。有一年,团队招聘了一名农学专业的男生,只住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就辞职走人了!然而就在这里,黄庭旭及其团队一住就是十几年,孜孜不倦地搞杂交,培育出了不少优质水稻新品种。
在一次次的辛勤工作中,追逐着太阳最热的温度,黄庭旭以苦为乐,默默践行“勇于创新、不断超越,百折不挠、永不懈怠,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南繁精神”。
不忘初心,家国情怀
作为一名拥有30年党龄的基层共产党员,黄庭旭始终铭记党旗下的誓言,天伦之乐固然重要,但是让人民吃饱饭的初心更需要他的付出。
俗话说“农时不等人,农事催人紧”。早年因为交通很不方便,“南繁”让科研人员有家难回。黄庭旭的女儿小时候特别羡慕她的同学,因为她们的爸爸经常都会接送,而自己爸爸几乎都没有来过。每年11月到次年4月,要“南繁”;5—10月,又得住在福建育种基地。每一次,女儿问妈妈,为什么爸爸不来接送她呀?妈妈都会说,爸爸在忙种田呢。如今,黄庭旭的女儿也受到爸爸的鼓舞,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投身爸爸所热爱的事业和广阔的稻田之中。
相对于女儿,黄庭旭还有很多更重要的“孩子”——水稻新品种要日日照料。这些“孩子”都是宝贝,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农民增产增收的希望。从事水稻育种工作36年,他主持和参与育成58个水稻新品种,其中主持培育的高产、优质香型超级稻宜优673,突破性地解决了杂交稻高产与优质、优质与抗病不能兼得的难题,是福建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质最优的香型超级稻,在省内连续7年推广面积最大,累计推广面积最多、成效最好;2012年起成为福建省晚稻区试对照种,2010—2017年连续八年为全国主导品种,2006—2013年在全国累计推广848.21万亩,增创社会经济效益6.66亿元。
抓铁有痕,奋斗青春
1984年,黄庭旭刚毕业,便义无反顾地从事着艰苦的杂交水稻育种工作;1990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加自觉担负起党和国家的重托。36年来,他始终秉持大我,胸怀农业和人民,奋斗在科研一线,以个人的农业梦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现在,他已是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第三批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任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指导组成员、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稻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表论文109篇,编著1本,获发明专利1项,主持制定地方标准2项,品种权授权10项;共育成58个水稻新品种65次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育成品种在南方稻区累计推广应用4896.15万亩,增产稻谷205.45万吨,增创社会经济效益40多亿元;其成果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等十多项省部级奖励。无悔的青春,党旗下的誓言,带来累累硕果,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他抓铁有痕,继续培育优良的新品种,为乡村振兴做贡献。
科技帮扶和乡村振兴是他近年奋斗的又一重要舞台。利用自己以及水稻所培育的良种,他每年都要在沙县、上杭、建宁等五六个福建水稻主产、育种县(市),示范推广荃优212、紫两优737等十个多优质、特种稻几千亩;并亲自开展技术培训,帮助解决销售问题,让农民增产更增收。他还热心帮助驻村干部开展水稻种植,只要有意愿,就免费提供种子,进行全程生产技术指导。
创新研究,不断突破
深耕农田已经30多年,黄庭旭的研究却并不是一成不变。他总是不断在追求创新与突破,不断贡献新成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便由吃饱转向吃好。黄庭旭敏锐地抓住契机,转变育种目标,大力培育优质稻。经过几年辛勤的努力,他的团队培育出了宜优673、荃优212、野香优744等优质稻。荃优212是自主育成的我省首个米质达部颁一级的杂交中稻,实现我省杂交水稻一级米零的突破,被列入2018年国家级或省级优质稻展示示范品种。而在实验田里,还有不少优质稻正被选育。
在优质稻培育之外,黄庭旭还进行了多彩稻谷的开发。在晋江有一道田园风光,1372亩的农田犹如一幅巨大的画布,上面长满绿色、紫红色和浅黄色的稻谷。多彩稻谷绘制出的田园景观引来游客竞相参观。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晋江市九十九溪田园风光项目组联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引进培育的彩稻特异品种,特别创意7幅稻田彩绘,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份独特礼物。本次创意的主题团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爱你中国”“国旗和70年的标志”。
黄庭旭介绍,最初颜色不同水稻是用于品种杂交标记用的,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黄庭旭和团队将这些特异品种的水稻根据颜色深浅挑选、培育,并有意排列播种,等到长成就能形成各种各样的稻田彩绘。黄庭旭介绍说,现在提倡乡村振兴,农业发展的成果能在稻田中直观又创意地表达出来,是一件有趣又有意义的事。而且未来,稻田彩绘创意农业还可以实现与企业合作推广,成为新的亮点。
常年的高温水田劳动,黄庭旭的腰椎间盘突出很厉害,发作的时候只能卧床。但是他仍然坚持在稻田中耕作、授课、技术指导,站在服务三农、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凭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农业科研的执着,对“南繁精神”的践行,对太阳最热温度的追逐,黄庭旭还将继续奋斗在他热爱的稻田之中。(院士专家工作中心、省人事人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