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传经送宝育人才
———记闽东“大黄鱼之父”刘家富


  海风轻拂,一望无际的宁德三都澳官井洋海域,繁育着珍稀鱼种大黄鱼(又叫“黄瓜鱼”)。在这里,“官井洋,半年粮,黄瓜叫,渔民笑”的古老歌谣常常萦绕在当地人们的耳际。让这里的人们重拾这古老歌谣的老人,就是因为破解大黄鱼人工繁殖养育的难题,被业界称为闽东“大黄鱼之父”的刘家富。
  “黄瓜鱼产业要做大,最需要的是人才。”年过八旬的刘家富说。这两年,刘家富现在有了新事业,把更多的精力转向给大家传授自己几十年研究出的大黄鱼养殖的经验。目前他已培养技能型人才200多人、技术服务型人才100多人。
  为了更加方便为渔民提供免费咨询服务,2017年,刘家富在自己居住的小区按揭购买了一套商品房作为工作室,专门接待上门咨询的渔民。在工作室里,满眼都是书籍、奖状以及他撰写的各种材料。上午在家吃完早饭,他就在工作室里忙开了。上门找他咨询的渔民,有本地的,也有外省的,他来者不拒。“产业要做大,技术是没有保密的。”他说,他的大黄鱼情结,是一种纯粹的职业责任感。
  刘家富出生在连江县的一个小渔村。20世纪70年代初,他从上海水产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连江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并在县渔场指挥部从事渔场渔情工作。据介绍,由于当时滥捕越冬鱼群,导致我国著名的舟山大黄鱼产卵渔场资源枯竭,而官井洋大黄鱼产卵渔场尚有大黄鱼进洋产卵。为此,刘家富萌生了利用官井洋产卵渔场的亲鱼条件开展人工繁育以拯救我国大黄鱼资源的设想。为实现这一目标,经申请,他于1981年带着几大缸鱼类标本和许多相关资料,从连江县调到了原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如今,偶尔重翻案头上研究培育大黄鱼的笔记本,他的心情就特别好。他说,他想出版一本《黄瓜鱼研究史》,让大黄鱼产业发展少走弯路。
  已退休多年的刘家富,始终没有忘记身为水产科技专家的职责,把推广示范水产科学技术和传授病害防治知识视为己任。作为中国老科协科学报告团成员,各地开讲座授课的邀请,也让他马不停蹄。在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与知网合作举办的“抗击新冠、复工复产”的“云课堂”中,他作了“抓好春季生产管理,推动大黄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讲座;向曾呈奎海洋科技奖奖励办公室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提交“大黄鱼繁养技术研究进展”演讲视频;在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主办的全市水产科技人员高级研修班上,他作了“海水鱼网箱健康养殖技术”讲座……在传经送宝的过程中,刘家富也从水产科技人员那里学会了运用微信发送资料、手机支付、做课件等智能技术。
  刘家富个子不高,身板硬朗,步伐矫健。他说这可能得益于“路走得多”,平时有同城的单位邀请他去作讲座,如果只有两三站的路程,他都自己徒步去。年过八旬的他,一头浓密的头发只有些许发白,有人好奇地问他,这是不是和喜欢吃黄瓜鱼有关?他笑着说,这和吃黄瓜鱼没什么关系,“但我的确喜欢吃黄瓜鱼。我喜欢清淡的做法,先把生姜、香菇放到水里煮开,然后再把黄瓜鱼放入一起煮”。
  经刘家富和他的团队及各界努力,大黄鱼研发成为我国最大规模的海水养殖鱼类和8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同时带动了土木工程、技术劳务、渔网机具、交通运输、产品加工、内外贸易、休闲旅游等诸多相关行业发展,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达30万人,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闽东沿海的脱贫致富、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此,刘家富先后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改革开放40周年渔业科技突出贡献人物,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杰出科技人才,宁德市首届科技重大贡献奖,宁德市“‘弱鸟先飞、滴水穿石’30周年”突出贡献人物称号等荣誉。(通讯员 刘维标 周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