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本报讯 近年来,永安市以人才振兴为抓手,为农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型农村。
配强人才振兴力量
增加乡村发展底气
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方向,通过科技扶持、挂包帮扶、乡贤回引等方式,增强乡村人才振兴力量。
加大科技扶持力度。探索“党建+科技特派员”制度,设立科技特派员共享工作站,对接高校、研究所等高级人才,强化技术帮扶和研究成果转换。近年来,共有62人、17个团队被列入省级科技特派员,1个项目被列入省级星创天地,19人、6个工作站被列入三明市级科技特派员,并通过对接北京科委农村发展中心对接北京科研院所,确定8位专家作为科技帮扶专员,帮助乡镇养殖种植大户解决技术难题。同时,组织农技人员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累计开展科技下乡85场,接受群众咨询3600余人次,发放宣传材料12000余份,科技书籍300多本,为加快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力量。
健全挂职帮扶机制。实行脱贫攻坚专项挂职制度,从事业或参公副科级领导职务干部和市直单位优秀中层干部中遴选13名优秀干部,脱产挂任乡镇党政副职或乡镇农业(经济)服务中心副职,推动机关单位力量下沉脱贫攻坚一线。从市直单位选派33名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帮助贫困村对接项目37个、争取项目资金1100余万元。同时,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渠道,严格落实驻村帮扶正向激励和调整召回制度,对5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干部予以提拔使用,对1名不称职的予以召回。
储蓄后备人才力量。坚持“党建+人才”双向带动,扎实开展村级组织“头雁”储备行动和“乡贤回引”工程,按照每村3—5名的标准,建立由在外乡贤、致富能人、退伍军人、返乡创业大学生等组成的村级人才后备库,共确定823名后备人才。同时,安排48名后备人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并积极鼓励后备人才参选村“两委”。
培养致富带富头雁
增强脱贫攻坚后劲
紧盯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本土致富带富人才,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办法,坚持“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原则,发挥永安职专作为省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的优势,设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通过外派培训、创业孵化、产业奖补等方式,重点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累计开展培训26期2445人。同时,积极实施乡村人才“求学圆梦行动”计划,通过优惠政策、学费资助、学分累计等方式,采取半工半读模式,动员新型职业农民、退伍军人报名参加高职扩招专项考试,共帮助200多名乡村人才提高教育水平。
推进乡村职业教育发展。发挥水院、职专、二高等专业院校的资源优势,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推动职业院校与乡村签订村校共建协议,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校村共建培训基地,校村共建开展电子商务、导游、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等培训,近年来共培养各类电商人才、保育员、农机驾驶员等2400多人。
开展扶贫干部队伍培训。大力实施扶贫干部能力提升工程,按照“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全面覆盖”的要求,通过示范培训、集中轮训、专题学习等方式,对扶贫干部进行“靶向式”培训,近年来,先后举办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贫困村主干及新任“两委”成员、驻村第一书记等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5期430人,有效提升干部精准扶贫能力。
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改善乡村发展软环境,让人才安心安身,从而推动乡村宜居宜业。
打造青年创业人才驿站。依托乡镇经济服务中心,建立13个乡镇青年创业人才服务驿站,引导成熟的农业合作社、农企挂钩帮扶乡村青年人才创业,以新技术、新视野推动家乡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共举办乡村青年人才交流会16场,帮扶人才初创项目49个。
增加乡镇岗位职称数量。在评职晋级、评优评先上大力向乡镇人才倾斜,在核定该市事业单位高、中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时实行差异化管理,对21名在农村工作满25年且仍在农村工作已具备相应任职资格尚未聘任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不受岗位职数限制,直接聘任。
提高乡镇人才福利待遇。实施偏远乡镇教师补助政策,重点向村小、向条件艰苦的边远学校倾斜,鼓励和吸引更多优秀教师立足乡村教师岗位争先创优,给予乡村教师每月500—1000元的生活补助,共给予731名乡村教师补助450万元/年,促进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同时,建立偏远乡镇人才住房保障制度,投入1430万元,先后在边远乡镇建设人才公寓135套,切实改善乡镇人才住房条件。(通讯员 高永斌)
配强人才振兴力量
增加乡村发展底气
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方向,通过科技扶持、挂包帮扶、乡贤回引等方式,增强乡村人才振兴力量。
加大科技扶持力度。探索“党建+科技特派员”制度,设立科技特派员共享工作站,对接高校、研究所等高级人才,强化技术帮扶和研究成果转换。近年来,共有62人、17个团队被列入省级科技特派员,1个项目被列入省级星创天地,19人、6个工作站被列入三明市级科技特派员,并通过对接北京科委农村发展中心对接北京科研院所,确定8位专家作为科技帮扶专员,帮助乡镇养殖种植大户解决技术难题。同时,组织农技人员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累计开展科技下乡85场,接受群众咨询3600余人次,发放宣传材料12000余份,科技书籍300多本,为加快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力量。
健全挂职帮扶机制。实行脱贫攻坚专项挂职制度,从事业或参公副科级领导职务干部和市直单位优秀中层干部中遴选13名优秀干部,脱产挂任乡镇党政副职或乡镇农业(经济)服务中心副职,推动机关单位力量下沉脱贫攻坚一线。从市直单位选派33名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帮助贫困村对接项目37个、争取项目资金1100余万元。同时,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渠道,严格落实驻村帮扶正向激励和调整召回制度,对5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干部予以提拔使用,对1名不称职的予以召回。
储蓄后备人才力量。坚持“党建+人才”双向带动,扎实开展村级组织“头雁”储备行动和“乡贤回引”工程,按照每村3—5名的标准,建立由在外乡贤、致富能人、退伍军人、返乡创业大学生等组成的村级人才后备库,共确定823名后备人才。同时,安排48名后备人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并积极鼓励后备人才参选村“两委”。
培养致富带富头雁
增强脱贫攻坚后劲
紧盯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本土致富带富人才,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办法,坚持“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原则,发挥永安职专作为省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的优势,设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通过外派培训、创业孵化、产业奖补等方式,重点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累计开展培训26期2445人。同时,积极实施乡村人才“求学圆梦行动”计划,通过优惠政策、学费资助、学分累计等方式,采取半工半读模式,动员新型职业农民、退伍军人报名参加高职扩招专项考试,共帮助200多名乡村人才提高教育水平。
推进乡村职业教育发展。发挥水院、职专、二高等专业院校的资源优势,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推动职业院校与乡村签订村校共建协议,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校村共建培训基地,校村共建开展电子商务、导游、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等培训,近年来共培养各类电商人才、保育员、农机驾驶员等2400多人。
开展扶贫干部队伍培训。大力实施扶贫干部能力提升工程,按照“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全面覆盖”的要求,通过示范培训、集中轮训、专题学习等方式,对扶贫干部进行“靶向式”培训,近年来,先后举办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贫困村主干及新任“两委”成员、驻村第一书记等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5期430人,有效提升干部精准扶贫能力。
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改善乡村发展软环境,让人才安心安身,从而推动乡村宜居宜业。
打造青年创业人才驿站。依托乡镇经济服务中心,建立13个乡镇青年创业人才服务驿站,引导成熟的农业合作社、农企挂钩帮扶乡村青年人才创业,以新技术、新视野推动家乡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共举办乡村青年人才交流会16场,帮扶人才初创项目49个。
增加乡镇岗位职称数量。在评职晋级、评优评先上大力向乡镇人才倾斜,在核定该市事业单位高、中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时实行差异化管理,对21名在农村工作满25年且仍在农村工作已具备相应任职资格尚未聘任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不受岗位职数限制,直接聘任。
提高乡镇人才福利待遇。实施偏远乡镇教师补助政策,重点向村小、向条件艰苦的边远学校倾斜,鼓励和吸引更多优秀教师立足乡村教师岗位争先创优,给予乡村教师每月500—1000元的生活补助,共给予731名乡村教师补助450万元/年,促进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同时,建立偏远乡镇人才住房保障制度,投入1430万元,先后在边远乡镇建设人才公寓135套,切实改善乡镇人才住房条件。(通讯员 高永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