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龙岩市深化“师带徒”人事人才培养模式
  本报讯 近年来,龙岩市创新“师带徒”人事人才精准扶贫模式,开展高层次人才、技能人才、专技人才“师带徒”模式,将国家、省级高层次人才以及本地专家智力、项目高位嫁接,实现“引才、育才、扶贫”三位一体。经验做法入选全国“人社扶贫20大典型事例”,得到人社部张纪南部长表扬肯定,人社部发文在全国推广该市做法;“长汀县残疾贫困户创办就业扶贫车间、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典型事迹,入选全国人社扶贫助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优秀成果。 

  政策配套,集聚资源强投入
  政策倾斜。将柔性引进“师带徒”医疗专家列入市委“人才强市”重点计划,按照国家级、省级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一次性补助。出台《龙岩市“师带徒”人才培养实施办法》《龙岩市专家服务乡村、服务产业实施意见》等文件,在资金补助、职称评聘、培训教育、推荐选拔等方面给予倾斜。
  供需对接。采取个人自荐、单位推荐、部门审核的方式遴选一批学徒,每年面向基层征集形成服务需求清单。入选人社部“高层次专家服务闽西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活动”帮扶项目,对接人社部、省人社厅以及北京、福州等地医疗资源,对接高校人才资源以及本地农林水部门专家资源,梳理形成专家服务供给清单,以“师带徒”的形式建立长期帮扶机制。
  考核评价。出台考核办法,督促师傅和学员落实“师带徒”相关文件规定,对服务成果获得专利或经市级以上部门鉴定的科技攻关项目主要负责人,视同完成当年的继续教育学时,服务期限视为基层工作经历。 

  分类帮带,科学培育助成才
  开展医疗“师带徒”。柔性引进北京国家级医疗专家与该市中青年医疗骨干结成师徒,专家根据徒弟情况制定3年成才计划,通过赴北京跟班学习、远程医疗技术指导、一线义诊等方式进行技术传授,促进高层次医疗资源向龙岩下沉。
  开展产业“师带徒”。先后开展“百名专家下乡入企”帮扶活动、“银色人才”服务乡村、服务产业行动、“一村一品一专家”帮扶活动,通过顾问指导、兼职服务、组织培训、项目合作等形式组织专家到基层服务。近两年来,组织30多批400多人次各级专家到基层服务,专家服务在人数规模、专业类别、专家层次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今年5月,人社部组织10位高层次专家到该市上杭县开展“师带徒”帮扶对接活动,取得良好成效。
  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师带徒”。探索“农民培训农民”模式,在全省首次将农民作为一项职业纳入人才职称评定范围,率先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职称破格评审,先后有2批56名“土专家”“田秀才”中级职称、25名获评初级职称。依托这批人员组成“农村实用人才讲师团”,通过课堂集中授课、田间现场指导、师徒结对帮扶等形式,让更多基层群众特别是贫困户接受高质量、贴近实际的技能培训,有效解决传统课堂操作性差、农技专家紧缺等难题。经验做法获评“全国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第二届“推进机制活、建设新福建”机关体制机制创新案例二等奖。 

  示范引领,精准扶贫有实效
  助力提升基层医疗水平。通过“师带徒”技术传授、辅导培训,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学科建设水平。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副院长亢泽峰对武平县医院的眼科“师带徒”帮扶,使武平县医院的眼科年开展手术从500台增加至1000台,极大方便了当地百姓就医,武平县医院眼科已成为闽粤赣边最强县级医院眼科,为1500多名贫困户义诊治疗,恢复健康。
  聚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师带徒”结对子的方式聘请专家作为创业导师,帮助企业扎根农村、服务乡村。龙岩市石燎阁蜂业有限公司在龙岩农校梁添勇教授等专家指导下,加大蜂蜜系列产品开发和“互联网+电商基地”投入,辐射带动周边16个乡镇1800多人养蜂就业。梅州市嘉应学院教授罗来辉,通过“师带徒”方式,80多次到该市连城县普及茶功能性饲料技术,仔兔成活率提高三成,养殖贫困户每年增收1万多元。
  推动加强本土人才培养。通过“师带徒”结对,为该市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乡村振兴带动型人才。连城县地瓜产业近年来遇到不少技术难题,福建农林大学陈继续教授与连城县地瓜产业园技术人员结成师徒关系,手把手传授甘薯皮、藤和甘薯加工废水、废气综合利用的技术要点,使地瓜产业年增加收入50多万元,帮助本地人才提高技术水平,成为该领域专家。(通讯员 邱小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