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动中国菌草技术“走出去”
今年9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致贺信。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菌草技术国际合作,2001年在福建省工作期间,亲自推动菌草技术援助项目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落地,掀开了菌草技术国际合作的序幕。
以此为发端,菌草带着中国人民的大爱和友谊走出国门,奔向世界,从南太平洋到非洲,从南亚到拉美,再到联合国舞台,开启了造福人类之旅。
菌草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诞生于福建农林大学,是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性技术,目前已传播到世界100多个国家,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和平友好“植物大使”。
林冬梅,长期致力于菌草技术国际合作的省级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农林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和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联合国菌草技术项目技术顾问。
她17岁赴新加坡留学,学成后放弃高薪和居留权,2003年回国并加入菌草技术团队,全力推动中国菌草技术“走出去”,被国际友人誉称为“绿色使者”。
林冬梅说:“菌草技术的创新研究应用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擘画支持!如今,菌草技术作为中国减贫与可持续发展为国际社会树立的典型案例,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成为了福建和我国农业国际合作的金名片。”
父亲的事业,成为自己的事业
说起林冬梅,就不得不提到她的父亲——菌草技术的发明者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
20世纪80年代,林占试验“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获得成功,发明了菌草技术,之后又将这一技术拓展到生态治理、菌草菌物饲料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创建菌草科学技术体系,开辟菌草新兴生态产业,广泛应用于生态治理和扶贫开发事业,为扶贫攻坚、保护生态和服务国家外交做出特殊贡献。
为加快菌草技术研发推广,福建农林大学组建了福建省菌草科学实验室。刚回国的林冬梅,提出并协助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固本强基、突围突破的发展策略。经林冬梅带领的团队努力,菌草技术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和产业化发展的道路,通过与政府和企业合作,不断提升菌草产业化发展水平和国际合作的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
为把菌草扶贫落实到千家万户,林冬梅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把“草”的多功能多用途作为应用研究的重点,把产业研究的重心由“菌”转向“草”。
十多年来,林冬梅带领的菌草技术团队先后在宁夏、内蒙古、青海、山东等沿黄河9省区30多个县市,以及福建、西藏、新疆、贵州等省区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在不同生态类型地区开展菌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沙固沙、治理石漠化、治理砒砂岩、治理盐碱地的试验示范,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独具特色的植物、菌物、动物三物循环,与草业、菌业、畜牧业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治理模式。
以草为媒,在全球搭起“友谊之桥”
菌草技术创新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非、卢旺达、巴西等13个国家建立起示范培训和产业发展基地。以草为媒,福建省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和南非夸祖鲁那他尔省结为友好省。菌草走出国门,成为和平友好的“植物大使”。菌草技术在中外交流交往中架起了一座座友谊之桥,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在1996年第二届菌草技术国际研讨会上,在专家们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林冬梅坚持菌草的英文采用汉语拼音“Juncao”命名,要让全世界学习菌草技术的人都知道这是中国人的发明。
2004年,菌草技术成功转让给南非夸祖鲁那他尔省农业部。身为女性,林冬梅深感菌草技术可以帮助当地最贫困群体解决农业技术进村入户难的世界性难题。作为项目专家组副组长,林冬梅创建了“基地+旗舰点+农户”的模式,把当地乡村最贫困的群体——单亲妈妈组织起来发展菌草生产,通过对技术流程一再简化,使得农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告别了贫困。
她作为项目执行委员会成员,与南非夸祖鲁那他尔省政府部门紧密协作,开创了“10平方米菇场”,只需要10平方米土地可年产1.2吨鲜菇,仅花了两年时间就在南非夸祖鲁那他尔省建起了32个菌草旗舰点,让成千上万贫困农民学到菌草技术。
2014年,菌草技术被列为我国援助斐济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她精心策划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开创新模式新技术,特别是创造了集装箱改装栽培菌菇的新模式,带领专家组攻克了当地气温偏高不利菌菇生长等难题,成功生产出菌草菇。如今,菌草项目已经成为斐济农业部的第一大支柱项目。
林冬梅说:“关于未来,我将继续做好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推动者,围绕菌草事业的‘十四五’规划,乘着福建省全面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的东风,推进菌草技术产业化,实现菌草产业在各国的可持续发展。让菌草技术惠及更多国家,助力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来源:闽姐姐原标题:《林冬梅:致力于习近平长期关心的菌草技术国际合作的女科特派》)
以此为发端,菌草带着中国人民的大爱和友谊走出国门,奔向世界,从南太平洋到非洲,从南亚到拉美,再到联合国舞台,开启了造福人类之旅。
菌草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诞生于福建农林大学,是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性技术,目前已传播到世界100多个国家,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和平友好“植物大使”。
林冬梅,长期致力于菌草技术国际合作的省级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农林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和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联合国菌草技术项目技术顾问。
她17岁赴新加坡留学,学成后放弃高薪和居留权,2003年回国并加入菌草技术团队,全力推动中国菌草技术“走出去”,被国际友人誉称为“绿色使者”。
林冬梅说:“菌草技术的创新研究应用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擘画支持!如今,菌草技术作为中国减贫与可持续发展为国际社会树立的典型案例,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成为了福建和我国农业国际合作的金名片。”
父亲的事业,成为自己的事业
说起林冬梅,就不得不提到她的父亲——菌草技术的发明者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
20世纪80年代,林占试验“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获得成功,发明了菌草技术,之后又将这一技术拓展到生态治理、菌草菌物饲料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创建菌草科学技术体系,开辟菌草新兴生态产业,广泛应用于生态治理和扶贫开发事业,为扶贫攻坚、保护生态和服务国家外交做出特殊贡献。
为加快菌草技术研发推广,福建农林大学组建了福建省菌草科学实验室。刚回国的林冬梅,提出并协助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固本强基、突围突破的发展策略。经林冬梅带领的团队努力,菌草技术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和产业化发展的道路,通过与政府和企业合作,不断提升菌草产业化发展水平和国际合作的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
为把菌草扶贫落实到千家万户,林冬梅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把“草”的多功能多用途作为应用研究的重点,把产业研究的重心由“菌”转向“草”。
十多年来,林冬梅带领的菌草技术团队先后在宁夏、内蒙古、青海、山东等沿黄河9省区30多个县市,以及福建、西藏、新疆、贵州等省区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在不同生态类型地区开展菌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沙固沙、治理石漠化、治理砒砂岩、治理盐碱地的试验示范,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独具特色的植物、菌物、动物三物循环,与草业、菌业、畜牧业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治理模式。
以草为媒,在全球搭起“友谊之桥”
菌草技术创新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非、卢旺达、巴西等13个国家建立起示范培训和产业发展基地。以草为媒,福建省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和南非夸祖鲁那他尔省结为友好省。菌草走出国门,成为和平友好的“植物大使”。菌草技术在中外交流交往中架起了一座座友谊之桥,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在1996年第二届菌草技术国际研讨会上,在专家们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林冬梅坚持菌草的英文采用汉语拼音“Juncao”命名,要让全世界学习菌草技术的人都知道这是中国人的发明。
2004年,菌草技术成功转让给南非夸祖鲁那他尔省农业部。身为女性,林冬梅深感菌草技术可以帮助当地最贫困群体解决农业技术进村入户难的世界性难题。作为项目专家组副组长,林冬梅创建了“基地+旗舰点+农户”的模式,把当地乡村最贫困的群体——单亲妈妈组织起来发展菌草生产,通过对技术流程一再简化,使得农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告别了贫困。
她作为项目执行委员会成员,与南非夸祖鲁那他尔省政府部门紧密协作,开创了“10平方米菇场”,只需要10平方米土地可年产1.2吨鲜菇,仅花了两年时间就在南非夸祖鲁那他尔省建起了32个菌草旗舰点,让成千上万贫困农民学到菌草技术。
2014年,菌草技术被列为我国援助斐济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她精心策划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开创新模式新技术,特别是创造了集装箱改装栽培菌菇的新模式,带领专家组攻克了当地气温偏高不利菌菇生长等难题,成功生产出菌草菇。如今,菌草项目已经成为斐济农业部的第一大支柱项目。
林冬梅说:“关于未来,我将继续做好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推动者,围绕菌草事业的‘十四五’规划,乘着福建省全面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的东风,推进菌草技术产业化,实现菌草产业在各国的可持续发展。让菌草技术惠及更多国家,助力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来源:闽姐姐原标题:《林冬梅:致力于习近平长期关心的菌草技术国际合作的女科特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