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才“引育留”生态圈
本报讯 回首2021年,厦门火炬高新区锚定“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目标定位,以建设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为契机,突出制度创新,构建人才“引育留”生态圈,推动人才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展望2022年,高新区将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提升人才发展国际化水平,健全政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进一步发挥火炬大学堂产业赋能效应,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让更多人才高兴地来、舒心地留、快乐地工作,着力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以赛引才 进高校打造引才名片
在火炬高新区构筑的人才“金字塔”中,高校毕业生是“塔基”部分。“与一线城市相比,厦门大学生资源并不丰富。加上新时期招聘形势发生变化,更要求我们主动出击,走进高校递出‘橄榄枝’。”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细化摸排企业人才需求基础上,“炬火种·燃新薪”2021高校专业新星挑战大赛应运而生,通过以赛聚才、以赛引才,发掘“后浪”新生力量,共收到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全国83所高校1231人次学生报名。
大赛通过“政府引导、校企合作、园区搭台、企业办赛”方式举办,由园区企业出题当“考官”,设立的赛道紧密契合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学生们通过大赛不仅提升了自身实践能力,更加深了对区内企业的认识。目前,大赛为9家参赛企业对接到全国28所高校63个专业院系。借由高校师生的二次传播,大赛宣传信息覆盖到全国高校超10万名在校生。
“过去仅靠单家企业力量,很难对接到这么多高校资源。”大赛参与企业美亚柏科人力资源部招聘经理林素华说,借助大赛平台,企业在高校学生中的知名度有了一定提升,接触到多位优秀的在校学生,将其纳入公司的人才储备库中。
据介绍,大赛入选《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厦门片区第五批创新事项》,今年的比赛已在筹备中,计划邀请10家区内重点产业代表企业参与,设立十大赛道。“我们将把大赛打造成为区引才的品牌赛事,组织企业组团走进高校,提前甄选人才,扩大火炬高新区在全国高校学生中的影响力。”该负责人说道。
放眼国际 为金砖人才点亮梦想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厦门火炬高新区的特质。2021年,高新区把握金砖机遇,深化金砖人才培养交流,为金砖创新基地建设储备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的“生力军”。
位于火炬新科广场的金砖人才创业基地于2021年6月启动,面向金砖国家海外留学人才及金砖国家背景的外籍人才开放,入驻的金砖人才项目可享受20万~5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3年创业场所租金减免等支持。
与此同时,高新区发挥海外创业大赛载体优势广发“英雄帖”。2021年以来,海外创业大赛拓展至俄罗斯、新加坡,征集项目222个,其中金砖人才项目106个,占比47%;承办厦门金砖创新基地人才赛道暨留学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征集项目104个,获奖项目27个,其中2个项目已注册落地,10个项目意向落地。
高新区还与厦门市金砖办、集美区共建金砖未来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整合国内技术技能培训资源,助力金砖人才技术技能提升;围绕厦门市“三高”企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需求,联合厦门市科技局、人社局在全国首创外籍人才评价机制,首批11名“金砖+”人才完成专业技术技能认定;组建全国首支外籍科技特派员服务队,10名“金砖+”人才受聘,通过技术咨询、项目对接、联合攻关等方式,针对性深入“三高”企业开展产业帮扶服务。
来自印度的倍视传媒高级总监、角色动画负责人Riyad,是外籍科技特派员的一员。这位从事动画工作16年的资深创作者,最初应邀来厦门为动画电影《许愿神龙》组建核心动画团队。“《许愿神龙》定位弘扬中国文化。来到中国后,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让我更贴近角色。”Riyad说道。
如今,Riyad已适应厦门的工作生活,并利用自身所长为厦门动漫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在他看来,厦门人才引进计划让引进具有相关行业经验的金砖国家人才变得更加容易。“金砖人才引进计划的实施仅仅是开始,希望未来引进更多的人才,让更多中国的优质电影走向国际市场。”
产教融合 培育高水平产业人才
“厦门火炬大学堂提供了‘思维学习+产业协同’的平台。一方面,授课老师都是行业顶级专家,课堂好比思维盛宴;另一方面,园区企业的人才可以通过平台增进交流,共同成长。”美塑工贸总经理许炳跃是厦门火炬大学堂“优秀企业家战略领导力”项目首期班学员,借由火炬大学堂,他深刻感受到火炬高新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厦门火炬大学堂是火炬高新区探索产教融合、培育高素质产业人才的生动体现。这个“离市场、产业零距离”的产业人才培养平台,是我国第一所高新区平台型非学历产业教育机构,致力实现“建成企业领军人才及隐形冠军成长摇篮、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产业变革新型智库、创新创业发展论坛和国际产业交流平台”等五大目标。
自2021年5月成立以来,厦门火炬大学堂与18家合作伙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开展3个旗舰培训项目,学员覆盖超100家规上企业。
如今,厦门火炬大学堂的品牌效应初现,获厦门市2021年度人才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
产教融合,重在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2021年年底,火炬高新区在全省首批试点,分别与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建设厦门火炬高新区职业技能提升中心,面向园区企业员工开展新型学徒制(二元制)、继续教育、职业技能评价等技能技术培训,以及职业技能竞赛、技能技术交流、技术技艺攻关等技能交流活动。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苏国新将此形容为“把职业教育办到企业家门口”。“其中最鲜明的特色是二元制培养模式,学校在节假日期间送教上门,职工在企业就可以学习专业知识,中专或普通高中学历的员工通过三年学习,可获得全日制大专学历。”苏国新介绍,学校与联芯集成电路、弘信电子等区内企业合作的二元制模式已招生,今年学校还计划与冠捷科技探讨合作,推进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火炬高新区职业技能提升中心相当于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搭建平台,实现了资源融通。”在苏国新看来,火炬高新区职业技能提升中心推动了院校师资优势和高新区产业优势的融合,对于促进产教融合、增进校企合作、打造厦门职教高地有着重要意义。
以人为本 做好人才服务“加减法”
如果说机制创新引发的是聚才的“磁吸效应”,那么暖心服务则营造了留才的重要场域。火炬高新区着力在服务人才、成就人才上下功夫。
瞄准人才关心的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火炬高新区做好配套“加法”,进一步推进产城人深度融合,在同翔高新城策划生成火炬产业人才社区、火炬九年一贯制公办实验学校等10余项创新性产城融合配套项目,不断提高园区品质,提升人才归属感。
为提高人才政务服务效率,火炬高新区通过做“减法”,在i厦门App上线火炬“智慧人才”政策查询系统,推动区双百创业人才配套扶持资金实现免申报兑现。截至目前,系统访问量已接近10万次,累计为超3万名人才提供政策服务。
同时,由厦门市科技局与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直属企业厦门软投公司联合打造的厦门市外国人才服务站,在全省首创外籍人才“一件事”联办窗口,将服务前移,使外籍人才办事更为便利。
2021年以来,外国人才服务站面向在厦门外籍人才举办的政策宣讲、法律财税知识培训、外国人才走园区等各类活动近20场,累计提供居留许可等各项服务近1000次,服务企业300多家。
眼下,位于火炬新科广场的厦门市人力资源产业园(火炬园)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最后收尾,预计于年后全面投用。
人力资源产业园意在整合资源,发挥人力资源服务集群效应,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高效、多元的人力资源服务,实现人尽其才。目前产业园意向入驻企业达24家。(通讯员 徐立华)
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展望2022年,高新区将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提升人才发展国际化水平,健全政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进一步发挥火炬大学堂产业赋能效应,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让更多人才高兴地来、舒心地留、快乐地工作,着力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以赛引才 进高校打造引才名片
在火炬高新区构筑的人才“金字塔”中,高校毕业生是“塔基”部分。“与一线城市相比,厦门大学生资源并不丰富。加上新时期招聘形势发生变化,更要求我们主动出击,走进高校递出‘橄榄枝’。”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细化摸排企业人才需求基础上,“炬火种·燃新薪”2021高校专业新星挑战大赛应运而生,通过以赛聚才、以赛引才,发掘“后浪”新生力量,共收到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全国83所高校1231人次学生报名。
大赛通过“政府引导、校企合作、园区搭台、企业办赛”方式举办,由园区企业出题当“考官”,设立的赛道紧密契合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学生们通过大赛不仅提升了自身实践能力,更加深了对区内企业的认识。目前,大赛为9家参赛企业对接到全国28所高校63个专业院系。借由高校师生的二次传播,大赛宣传信息覆盖到全国高校超10万名在校生。
“过去仅靠单家企业力量,很难对接到这么多高校资源。”大赛参与企业美亚柏科人力资源部招聘经理林素华说,借助大赛平台,企业在高校学生中的知名度有了一定提升,接触到多位优秀的在校学生,将其纳入公司的人才储备库中。
据介绍,大赛入选《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厦门片区第五批创新事项》,今年的比赛已在筹备中,计划邀请10家区内重点产业代表企业参与,设立十大赛道。“我们将把大赛打造成为区引才的品牌赛事,组织企业组团走进高校,提前甄选人才,扩大火炬高新区在全国高校学生中的影响力。”该负责人说道。
放眼国际 为金砖人才点亮梦想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厦门火炬高新区的特质。2021年,高新区把握金砖机遇,深化金砖人才培养交流,为金砖创新基地建设储备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的“生力军”。
位于火炬新科广场的金砖人才创业基地于2021年6月启动,面向金砖国家海外留学人才及金砖国家背景的外籍人才开放,入驻的金砖人才项目可享受20万~5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3年创业场所租金减免等支持。
与此同时,高新区发挥海外创业大赛载体优势广发“英雄帖”。2021年以来,海外创业大赛拓展至俄罗斯、新加坡,征集项目222个,其中金砖人才项目106个,占比47%;承办厦门金砖创新基地人才赛道暨留学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征集项目104个,获奖项目27个,其中2个项目已注册落地,10个项目意向落地。
高新区还与厦门市金砖办、集美区共建金砖未来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整合国内技术技能培训资源,助力金砖人才技术技能提升;围绕厦门市“三高”企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需求,联合厦门市科技局、人社局在全国首创外籍人才评价机制,首批11名“金砖+”人才完成专业技术技能认定;组建全国首支外籍科技特派员服务队,10名“金砖+”人才受聘,通过技术咨询、项目对接、联合攻关等方式,针对性深入“三高”企业开展产业帮扶服务。
来自印度的倍视传媒高级总监、角色动画负责人Riyad,是外籍科技特派员的一员。这位从事动画工作16年的资深创作者,最初应邀来厦门为动画电影《许愿神龙》组建核心动画团队。“《许愿神龙》定位弘扬中国文化。来到中国后,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让我更贴近角色。”Riyad说道。
如今,Riyad已适应厦门的工作生活,并利用自身所长为厦门动漫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在他看来,厦门人才引进计划让引进具有相关行业经验的金砖国家人才变得更加容易。“金砖人才引进计划的实施仅仅是开始,希望未来引进更多的人才,让更多中国的优质电影走向国际市场。”
产教融合 培育高水平产业人才
“厦门火炬大学堂提供了‘思维学习+产业协同’的平台。一方面,授课老师都是行业顶级专家,课堂好比思维盛宴;另一方面,园区企业的人才可以通过平台增进交流,共同成长。”美塑工贸总经理许炳跃是厦门火炬大学堂“优秀企业家战略领导力”项目首期班学员,借由火炬大学堂,他深刻感受到火炬高新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厦门火炬大学堂是火炬高新区探索产教融合、培育高素质产业人才的生动体现。这个“离市场、产业零距离”的产业人才培养平台,是我国第一所高新区平台型非学历产业教育机构,致力实现“建成企业领军人才及隐形冠军成长摇篮、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产业变革新型智库、创新创业发展论坛和国际产业交流平台”等五大目标。
自2021年5月成立以来,厦门火炬大学堂与18家合作伙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开展3个旗舰培训项目,学员覆盖超100家规上企业。
如今,厦门火炬大学堂的品牌效应初现,获厦门市2021年度人才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
产教融合,重在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2021年年底,火炬高新区在全省首批试点,分别与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建设厦门火炬高新区职业技能提升中心,面向园区企业员工开展新型学徒制(二元制)、继续教育、职业技能评价等技能技术培训,以及职业技能竞赛、技能技术交流、技术技艺攻关等技能交流活动。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苏国新将此形容为“把职业教育办到企业家门口”。“其中最鲜明的特色是二元制培养模式,学校在节假日期间送教上门,职工在企业就可以学习专业知识,中专或普通高中学历的员工通过三年学习,可获得全日制大专学历。”苏国新介绍,学校与联芯集成电路、弘信电子等区内企业合作的二元制模式已招生,今年学校还计划与冠捷科技探讨合作,推进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火炬高新区职业技能提升中心相当于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搭建平台,实现了资源融通。”在苏国新看来,火炬高新区职业技能提升中心推动了院校师资优势和高新区产业优势的融合,对于促进产教融合、增进校企合作、打造厦门职教高地有着重要意义。
以人为本 做好人才服务“加减法”
如果说机制创新引发的是聚才的“磁吸效应”,那么暖心服务则营造了留才的重要场域。火炬高新区着力在服务人才、成就人才上下功夫。
瞄准人才关心的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火炬高新区做好配套“加法”,进一步推进产城人深度融合,在同翔高新城策划生成火炬产业人才社区、火炬九年一贯制公办实验学校等10余项创新性产城融合配套项目,不断提高园区品质,提升人才归属感。
为提高人才政务服务效率,火炬高新区通过做“减法”,在i厦门App上线火炬“智慧人才”政策查询系统,推动区双百创业人才配套扶持资金实现免申报兑现。截至目前,系统访问量已接近10万次,累计为超3万名人才提供政策服务。
同时,由厦门市科技局与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直属企业厦门软投公司联合打造的厦门市外国人才服务站,在全省首创外籍人才“一件事”联办窗口,将服务前移,使外籍人才办事更为便利。
2021年以来,外国人才服务站面向在厦门外籍人才举办的政策宣讲、法律财税知识培训、外国人才走园区等各类活动近20场,累计提供居留许可等各项服务近1000次,服务企业300多家。
眼下,位于火炬新科广场的厦门市人力资源产业园(火炬园)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最后收尾,预计于年后全面投用。
人力资源产业园意在整合资源,发挥人力资源服务集群效应,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高效、多元的人力资源服务,实现人尽其才。目前产业园意向入驻企业达24家。(通讯员 徐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