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为构筑更牢更实的公共卫生防线贡献力量
——专访“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向建军

向建军带学生做实验

  他是湖北人,却曾经作为我省疾控中心的流行病调查人员,在流行病调查一线冲锋陷阵,足迹遍布八闽山水;他不是战士,却曾经作为我省医疗救援队的一员,白衣执甲、闻令而动,第一时间挺进汶川地震灾区,在紧急防疫救助中经受生死考验;他曾经作为优秀青年学者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南澳大利亚医学健康研究院等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学习工作多年,在成果卓然渐入佳境时却又辞去工作回国;现在,他又作为引进人才,在母校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推动构建我省更加牢固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网而努力创新。
  他是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向建军。 
  “阴差阳错”学了公共卫生
  1998年的初夏,与千千万万考生家庭一样,在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县长江边的一个平静的小村里,老向一家正在讨论着儿子向建军的高考志愿填报问题。虽然平时忙于农事,再说向建军一贯以来成绩优秀,家人对孩子的学习过问不多,但在填报志愿这件“大事情”上,一家人还是讨论了几次。“你还是报个军校吧。”父母的意见是明确的,“不要学费,有生活补贴,毕业了还不用愁找工作。”
  但是,向建军最后却在几个人的影响下,选择了千里之外的福建医科大学。“一位是我的邻居,他就是一名老中医。”在当地,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三灾六病需要应急时,向建军的邻居作为村医,总是第一个被想到,而且由于医术过硬、服务热情,很受乡亲们尊重。另外,向建军有两个叔叔,一个是军医,另一个是耳鼻喉医生,节假日返乡时,常为村民提供健康咨询和义诊。久而久之,“像叔叔和邻居老中医一样当医生”的种子,在向建军心中不知不觉种下了。
  作为全国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湖北省拥有多所医学院校,其中不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大学医学部等知名学府,为什么向建军对福建医科大学“情有独钟”呢?他向我们“揭秘”道:“最终把我引向福建医科大学的,是我的高中数学老师。他是福建人,他告诉我,湖北省内医学院校虽多,但毕业生也多,就业竞争就比较激烈,不如报福建医科大学,水平不会差,而且是福建省内唯一的综合性医学院校。”就这样,向建军报考了福建医科大学,三个志愿依次是: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其实那时我最想上的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当临床医生,当时根本不懂什么叫预防医学。”
  不久之后,高考成绩揭晓,各校的录取分数线也陆续出炉。向建军发挥稳定,分数超过了重点线,那年福建医科大学在湖北省共有10个录取名额,他的分数排名第三,“稳了!”我当时想。但是,事实却与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原来,作为向建军第一志愿的临床医学,那年只在湖北省招收2人,自然是录取不到他这个“老三”,而第二志愿口腔医学,却又明确“在第一志愿招满的情况下,不招收第二志愿考生”。于是,向建军被调剂成为了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98级新生中的一员。 
  从“郁闷”到“喜欢”再到“热爱”
  向建军说,对于公共卫生,自己心里其实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从一开始的“郁闷”,到逐渐“喜欢”,再到经受洗礼后的“热爱”。
  “在本科学习的开始一段时间,我其实一直挺郁闷的。”这种郁闷主要来自于一件偶然的小事。当时,向建军放假回到老家,村里有个孩子不慎落水,被人救上来后需要急救处理,“我正巧在附近,大家就喊我过去抢救。”但是,由于学习侧重点的不同,加上第一次遇到这种紧急情况,向建军一时间有点手足无措,抢救动作显得紧张而笨拙,幸而后来在其他人的协助下,孩子安然无恙。“一个读医的,不会救人?不会看病?我当时真是尴尬到了极点,郁闷了很长一段时间。”但郁闷归郁闷,向建军还是全力投入了学习之中,大学成绩依然优秀,年年获得奖学金,2003年又顺利考上了福建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继续学习卫生毒理学。
  2006年向建军研究生毕业,通过笔试面试,他收到包括省卫生监督所、省疾控中心、厦门市卫生监督所、厦门大学医学院等单位的录用通知,考虑再三,最终他选择了刚成立3年的省疾控中心,成为现场流调科的一员。在这里,向建军工作了4年,也是在这里,他真正喜欢上了自己的专业和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科是2003年SARS后疾控中心新组建的一个科室,科室成员以年轻人为主,按规定必须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随时处于待命状态。每当疫情需要时,他们需要第一时间深入疫情发生地区,梳理可疑重点暴露场所,整理关键信息,发现密切接触者,阻止疫情蔓延。
  “在流调中,我们需要进入隔离病房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在这其中我们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安全,而是担心病人是否会因为紧张、恐慌而遗漏了重要信息,所以我们既要反复沟通确认,不厌其烦,也要掌握患者心理,循循善诱,沟通一次要花很长时间,因为穿着防护服密不透风,在病房里经常闷得满身大汗,衣服全湿了。”
  在这4年里,向建军走遍了全省各个地区,有时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需要在当地待一个多月。在完成一次次任务的过程中,他对公共卫生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到位:“这个工作很多时候像警察破案,调查、追踪、分析、判断,抽丝剥茧,很锻炼人,也很有意义,我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了。每次完成任务看到满街灯火,我们也会很自豪,因为这份安宁里有我们流调人的一份付出。”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福建省立即组建医疗卫生救援队奔赴灾区开展紧急医疗救援和灾后防病防疫工作。作为省疾控中心的青年业务骨干,向建军成为首批医疗卫生救援队员,灾情即是命令,迅速整装出发,于5月19日进入仍余震不断的灾区,立即展开防疫工作。当晚,忙碌了一天的队员们在搭建于路边的简易帐篷里休息,一场震级达6.3级的余震突然发生了。向建军对此记忆犹新:“大家马上出来疏散,只见晃得非常厉害,路灯柱子左右摇晃,也有倒下的,几座房屋的残骸再次发生了垮塌,不远处山体上不停有滚石、土块、植物落下来……我那时第一次对‘生死边缘’这个词有了深刻的认识。”
  生死洗礼使向建军深刻感受到了公共卫生人员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所有人都在义无反顾地投入救灾,万众一心、共渡难关,我们公共卫生人员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在群众与传染病之间建起一道看不见的防线,跑赢时间、跑赢疾病,为抗震救灾的完全胜利提供公共卫生保障。”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向建军在灾区处处冲锋在前,救援队撤回后,他先后被评为福建省卫生厅抗震救灾优秀个人、福建省人民政府抗震救灾优秀个人,也是这时,公共卫生领域已经成为向建军所深深热爱和立志深耕的事业了。 
  公派留学生回国是理所当然的
  2010年,向建军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奖学金资助,到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4年,向建军取得博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也被评为阿德莱德大学优秀博士毕业论文。之后,向建军一面继续在阿德莱德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一面在同样位于阿德莱德的南澳大利亚医学健康研究院任流行病学研究员。
  在这一时期,向建军在环境职业流行病学(气候变化与职业健康)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先后获得澳大利亚公共卫生学会KerryKirke奖、澳大利亚全国职业安全健康研究教育奖,并被提名为澳大利亚优秀青年科学家,多次获国际职业流行病学大会(EPICOH)资助进行学术交流,在相关研究领域日益崭露头角。
  2020年初,已经在澳大利亚学习工作10年的向建军,出人意料地辞去研究员职务,准备回国。消息传开,许多同事、同学纷纷表示惋惜和不解。向建军的理由却很简单:我是国家公派出国的,学成回国是理所当然的事。
  在国外,向建军时时被一种情怀所包围和感染着,这种感觉在国内是感受不到的,到了异地却非常明显。“周围的同学、同事、朋友,绝大部分是非常友好的,但总有人不经意地对亚洲人、中国人流露出或多或少的白人优越感。”向建军说,“谈不上歧视,但偶尔会让你感到不舒服,也提醒你,在这里,你是外人,终究是要离开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创新驱动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向建军在担任阿德莱德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期间,多次协助配合大使馆教育处、国内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机构在当地高校开展人才政策宣讲、人才对接活动,更直接更充分地体会到了国家求贤若渴、广纳贤才的识才敬才用才之心,也直接地了解了国内各地各单位人才引进政策的积极、开放、灵活,回国创新的信念日益坚定。2020年底,在因疫情耽搁而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过了近一年“失业”生活的向建军回到母校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投入到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与相关领域研究创新之中。 
  为公共卫生科研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而努力
  向建军长期从事环境职业流行病学的研究,具体方向包括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气候敏感新发再发传染病早期预警预测、极端高温与工人健康等。回到国内后,根据福建省情,在经过认真深入思考、验证后,向建军打算开展最新的废水流行病学研究,尝试解决传染病预警关口相对滞后等公共卫生难题,并把它做为自己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主攻方向之一。
  什么是废水流行病学?向建军解释说:“我所在的环境与劳动卫生博士点,主要就是研究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找出暴露危险因素,保护危险易感人群,进行健康危险评估。而所谓废水流行病学,其基本理念就是把整座城市看成一个整体,废水系统就是城市的‘水指纹’,居民吃进去的东西,最后都要通过废水系统排出来,如果感染了某种疾病,废水中的病原或相关代谢标志物就会上升,比如新冠,如果有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他们不一定去医院就医,但他们会向生活废水系统中排放病毒,我们通过科学布局,在城市废水口安装相应监测器材,可以迅速发现潜在传染病流行社区,进而精准地采取防控措施。这是大数据在科学战疫中的应用,对于加强公共卫生相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跨系统、跨部门数据共享,建立全省公共卫生大数据监测预警体系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目前,向建军团队已经与水务部门、污水处理企业进行了接洽,对开展废水流行病学相关监测系统建设项目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得到了有关单位的积极回应支持。
  除了科研,培养更多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调动发挥公共卫生人才积极性也是向建军关注的方向,他说,人才是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公共卫生事业要发展,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是关键所在。现行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和政策导向脱离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目前我省公共卫生人才建设情况与全国相比并不容乐观。2019年,我省每万人才公共卫生人员数为5.13人,在全国仅排第24位,2020年,我省每万人才公共卫生人员数增长到5.73人,但与全国6.56人的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如何扭转这种状况?向建军建议至少从三个方向着手。
  一是加强医学院校公共卫生学院、学科建设,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把握新时代公共卫生的新定位。“我们的公共卫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定位不清、重视不够,重医轻防等问题;公共卫生教育体系本身的系统性、均衡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学科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实践教学得不到重视,重实验轻人群,培养的学生先天不足,难以满足现代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的人才需求;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短缺,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缺乏。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公共卫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石,人才队伍建设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提升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水平,就是在夯实公共卫生发展的基础。”
  二是提升公共卫生领域医务人员待遇水平和社会认知度认可度。与临床、口腔领域医务人员相比,公共卫生领域医务人员普遍存在待遇低、保障弱、社会认知度不高等问题,这也导致了公共卫生机构近年来人才流失严重,骨干人才流失屡见不鲜,“这种情况从国家疾控中心到省市区疾控中心都存在。”因此,应该“用更灵活、更多元的激励机制,提升公共卫生人员待遇水平,还要加大宣传,让更多人知晓公共卫生人员‘守夜人’的事迹。”
  三是为公共卫生领域科研创造更宽松的创新环境。《福建省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明确了病毒病原学、流行病学等公共卫生领域重点支持研究方向,向建军提出,对于相关保障机制也应进行配套改革,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但在人员管理、经费管理、数据管理等的具体规定上,还是存在不少不符合科研规律的内容,束缚着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动,“要通过系统改革,进一步形成创新的有力保障机制。”
  “无论是在疾控一线,还是在高校公共卫生教学、科研岗位,我都将为构筑更牢更实的公共卫生防线贡献力量。”向建军说。(特约记者 段晓川)